民间故事:商人患上风流病,濒死之际去了趟茅房,因善念救了儿子

和煦斋书屋 2021-12-27 10:36:19

宋朝年间,淮南路楚州府有弟兄二人,哥哥潘志忠,是个商人,已经成家立业;弟弟潘志义,十岁,还是个读书郎,父母去世后,便一直和兄嫂住在一起,和睦相处,感情颇为深厚。潘志忠与妻子孙氏只有一个儿子,小名宝儿,刚过四岁,正是淘气又可爱的年龄,全家人都十分宠爱他。

一家人原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元宵节,潘志忠带着宝儿去看花灯,不想中途宝儿被人抢走。潘志忠找了一夜,急得满头大汗。后来听别人说,有个壮汉子抱着一个哭泣的孩子,向南走去。

潘志忠心想坏了,孩子肯定是被人拐走了。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天明后他赶紧报官;另一方面,他发动家中所有的亲朋好友,一起寻找孩子的下落。连着找了两个月,丝毫没有孩子的消息。妻子孙氏日日啼哭,思念宝儿。

潘志忠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用积蓄购买了布匹,要去往南边贩卖,借此寻找儿子宝儿的下落。潘志忠交代弟弟潘志义用功读书,并照顾好嫂子,便启程往南。一年后,潘志忠回来了,妻子孙氏看到丈夫只身一人,十分失望。可是潘志忠并没有放弃,第二年又去往南方,一边做生意,一边寻找儿子。

六年过去了,潘志忠做布匹生意赚了一些钱,可是依然没有找到儿子。第七年,潘志忠继续往南,一路走到了杭州府,发货之后,却恰好遇上灾荒年,购买他布匹的许多店铺拿不出钱来,只得暂时赊欠,这一拖又是两年。

潘志忠没赚到钱,又找不到儿子,心中不免烦闷,幸好身边还有些银两,他有时也会去青楼消遣。俗话说“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潘志忠在青楼里待了一段时间,结果染上了风流病,大概是对他没有洁身自好的一点惩罚吧。

这下潘志忠更没脸回家了,他找郎中拿了药,天天躺在客栈里养病。谁知潘志忠得的病,要比常人更加难治,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到了濒死之际,潘志忠绝望了。这天,潘志忠好不容易感觉自己有所恢复,看着外面大好春光,想着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于是勉强爬起来,想再去享受一下最后的时光。

潘志忠在街上缓慢地走着,一阵春风吹过,花朵纷纷落下,如同下了花雨。潘志忠回想自己的遭遇,伤感落泪。走到一处茅厕时,潘志忠感觉有了便意,于是走了进去。茅厕里面无人,潘志忠方便完,起身的时候,发现墙上挂着一个蓝色的包袱。他心中好奇,取下包袱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是白银,估计得有三百多两。包袱皮上有小花,还绣着一个“张”字。

潘志忠苦笑一下,心想:“我一个将死之人,要这么多银两干什么。倒不如等着失主前来,在我临死之时也做件善事,保佑我投胎的时候去个好人家。”潘志忠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一念之善,却救了全家人。潘志忠把包袱塞到怀里,走出茅厕,远远地坐在一块石头上,等着失主前来。

到了中午,有个小伙计满头大汗地跑进了厕所,一会只听见里面传来号啕大哭的声音。潘志忠走过去,把小伙计叫了出来,问他怎么了。小伙计说他叫张行孝,是张记药铺的伙计。今天,张记药铺的掌柜张全善交给张行孝三百两银子,让他去城东收购药材。张全善与对方都已经谈好了,张行孝只需要把银两交给对方就行了。

等到张行孝跑去城东,准备掏钱买药材的时候,才发现银子不见了。张行孝这才想起来,半路去茅厕的时候,见到墙上不知道是谁挂了一个长钉,于是把装银子的包袱挂在了上面。可是走的时候竟然忘记了拿。如果找不到包袱,他也就只好自寻短见了,因此才号啕大哭。

潘志忠问清张行孝那个包袱的模样、银两等细节,这才虚弱地掏出包袱,让张行孝数一下。张行孝当即跪下,对潘志忠说:“大叔,不用数,您要是想拿走钱的话,就不必在这里等我了。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说罢,跪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

潘志忠想上前搀扶张行孝,却感觉头晕,差点摔倒。张行孝急忙爬起来扶住潘志忠,这才发现潘志忠脸上都是汗,方才知道潘志忠病了,再加上刚才潘志忠一直等着失主,病情更重了。张行孝二话没说,背起潘志忠就往张记药铺跑。

等见到药铺的掌柜张全善,张行孝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如何丢失包袱、潘志忠如何捡到包袱、又如何把包袱还给自己,简单地说了一遍。张全善只是叮嘱了张行孝几句话,还是让他继续把钱送到城东买药,张行孝这次小心谨慎,去了城东。

再说张全善,为潘志忠把脉之后,当即开药,让药铺的伙计煎药。潘志忠服下药以后,感觉气色好了许多,这才和张全善攀谈起来。张全善一方面对潘志忠的善举佩服不已,另一方面又称自己可以治好潘志忠的病。原来张全善世代为医,祖上还曾经当过御医,因此可以治疗潘志忠的病。潘志忠也对张全善表达了谢意。

两个人闲聊起来,听潘志忠不是当地口音,张全善问他为何来到此处。潘志忠把自己如何丢失儿子、如何边做生意边寻找儿子的经过说了,最后,潘志忠叹了一口气:“如今我也不再奢望能找到宝儿,只想着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少年男子,收为义子也是好的。”

张全善沉吟片刻,对潘志忠说道:“潘兄,您面对三百两银子而不动心,我十分敬重您的人品。我这里有个小伙计,就是刚才您救下的张行孝,一直以来很踏实,人品也不错,就是偶尔会马虎。我想让他拜您为义父如何?而且,我觉得您和这孩子有缘分,因为这个孩子的小名也叫宝儿。”

接着,张全善说了这个孩子的来历。大约九年前,在他的药铺门口,有位衣衫褴褛的男子,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自称逃亡至此,父亲去世,无钱安葬,想卖儿葬父。张全善看着可怜,于是买下了孩子。后来,张全善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得知,孩子小名叫宝儿,刚才那位男子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张全善这才知道,宝儿很有可能是被拐卖的。

张全善虽然报了官,但是没有抓住那名男子,而宝儿还小,说不清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张全善相当于收养了这个孩子,并给他取名张行孝。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便让他留在店里当小伙计。听张全善说完后,潘志忠瞪大了眼睛。此时,张行孝已经完成任务,此刻回到药铺里复命。

张全善让张行孝走过来,潘志忠仔细观瞧,这才发现,张行孝真的是寻找多年的宝儿!原来,宝儿的耳朵后方有一颗痣,刚才在茅厕门口,潘志忠没法仔细观察,如今结合张全善的叙述和张行孝的特征,潘志忠确定这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父子相认,抱头痛哭,药铺的所有人都唏嘘感慨。

如果在茅厕的时候,潘志忠哪怕有一丝的贪念,不仅会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失之交臂,而且很有可能会害死自己的儿子!张全善就留潘志忠在药铺里,方便照顾他,张行孝也正式改名为潘行孝,但是依然认张全善为义父。

半个月后,潘志忠完全康复了。更幸运的是,如今年份好转,许多当年欠钱的店铺,陆续来找潘志忠还钱。因为时间久远,大部分店铺自动加上利息,让潘志忠挣了不少钱。三个月后,潘志忠要带着孩子回家,让孩子拜见母亲。张全善依依不舍,临分别时,还拿出三十两银子,当作感谢潘志忠的钱,也是当作给潘行孝的路费。

潘志忠父子一再推辞,最后实在推辞不掉,便收下了。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潘志忠看到远方有一个寺庙,于是对儿子潘行孝说:“我们现在也不缺钱,你义父给的三十两银子,倒不如舍给寺庙,也算是一桩功德,你觉得如何?”潘行孝欣然同意,于是父子二人沿着河岸,去往寺庙。

两个人正走着路,见到路旁一位老乞丐,潘行孝掏出几个铜板,放到乞丐面前的破碗里,还对老乞丐说道:“老人家,前面有一所寺庙,我们要到寺庙舍财。今后您要是饿肚子了,可以到寺庙求斋饭。”老乞丐微微一笑,却劝阻他们去寺庙舍财。

正当潘志忠父子疑惑不解的时候,老乞丐突然发话了:“去寺庙舍财是做功德,可是如今在你们面前有一桩更大的功德,就看你们做不做了。”说着,老乞丐往身后一指,父子两人看见不远处有许多人围在岸边,老乞丐说:“快去救人!”

潘志忠带着儿子匆匆赶了过去,却发现原来是有一艘船侧翻,有不少人落水了。可是岸上的人和岸边两条小船上的人,却趁机与水中的人谈价钱,救上对方要多少钱,不愿意付钱的人则不去救。潘志忠跌足叹息,人心不古啊!于是,他冲了过去,举起张全善送给他的银子,对着众人喊道:“我这里有三十两银子。谁愿意下水救人,我就把银子给他!”

话音刚落,岸边那几个会游泳的人纷纷跳入水中,两条小船也划向落水的人群。一会的功夫,刚才落水的人全部得救。潘志忠没有食言,他把三十两银子交给一个年长的人,让对方把银子分给救人者。被救的人对着潘志忠磕头,正在这时,下跪的人当中,有位小伙子对着潘志忠说道:“哥哥,是你吗?”

潘志忠一看,发现竟然是亲弟弟潘志义!这实在是太意外了,兄弟两个人紧握双手,潘志忠又让儿子潘行孝过来,让他拜见叔叔,然后又把自己如何在杭州与潘行孝相认一事讲给潘志义。潘志义听后,又是一番感慨。忽然,潘志义脸色一变,说道:“哥哥,我们得雇一条快船,赶紧回家救嫂嫂,要不然来不及了!”

刚才有位船家看潘志忠几人仗义,当场表示愿意带他们回家。在路上,潘志义向哥哥潘志忠讲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潘志忠在杭州府这几年,孙氏一直在家苦等。中间,潘志忠有位朋友从杭州府回来,告诉孙氏潘志忠生了病,已经快不行了。当时,潘志忠的确是快不行了。

孙氏很担心,却没有办法。又等了很久,还是不见潘志忠回来,孙氏娘家人认为潘志忠已经去世了,于是强迫孙氏改嫁。可是孙氏并不甘心,于是准备了行囊,让弟弟去杭州府打探哥哥的消息,如果确实是去世了,她再改嫁。其实,孙氏并不想改嫁,她心里已经打算好了,如果丈夫真去世了,娘家人再逼她,她就悬梁自缢。

潘志忠一再催促船家加快速度,很快就到了家,一进家门,发现妻子孙氏正在屋子里系白绫。最近,娘家人又来逼孙氏了,孙氏无奈,正准备自尽,不想丈夫和小叔子一起回来了,而且还带了一个少年男子。当潘志忠告诉妻子,这就是他们失散多年的孩子时,孙氏还不太相信,当她看到儿子耳朵后面的黑痣时,抱着儿子痛哭起来。

当天,一家人再度团聚。席间,潘志忠感慨地说:“我这一路上竟遇上好人了。当年如果不是我进茅厕,见到包袱,就不会见到儿子。如果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没有被老乞丐阻止,也不会救下家人性命。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从那以后,潘家更加注重行善积德,家道日渐兴隆。

本文根据《警世通言》相关内容改编。

和煦说

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潘志忠并不是没有犯过错误,而且还差点因此丢了性命。然而潘志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捡到银子没有占为已有,无意间救了儿子一名,而且得以父子团聚,自己的病也得到了彻底治疗。

后来,潘志忠听从了老乞丐的话,并没有因为落水者与自己无关就甩手而去,也没有坚持要去寺庙舍财求得虚名,而是慷慨地拿出银子去救下落水者,无意间又救下了弟弟和妻子的性命。

看起来无心,其实都是潘志忠有善心、结善缘的福报。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毫无原则地行善,而且有时候行善不一定都有回报,甚至也有行善反遭诬陷的极端例子。可是,做过了至少问心无愧,况且还有一句老话很有道理:世事翻腾似转轮,眼前凶吉未为真;请看久久分明应,天道何曾负善人!

3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