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沈阳的读者私信,说他曾祖是清末汉军八旗的一个中级军官,并询问清代的汉军八旗与满洲、蒙古八旗在待遇上有什么不同?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根本,起初只有满洲八旗,后来不断增设蒙古、汉军,至皇太极时期,八旗制度始成定制。然而同样是八旗,满洲、蒙古的地位却比汉军要高,这充分体现出了清代最高统者重满抑汉的基本国策。
具体来看,汉军八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如满洲、蒙古,其社会地位仅比汉人略高。
其一、精锐部队向来不募汉军了解清代兵制的读者可能都清楚,八旗军队分为在京八旗和驻防八旗两个大类,在京八旗负责守卫京畿,是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在京八旗由各营组成,其中前锋营属于精锐中的精锐,人数不多只有1700余人。前锋营在入关前已有设置,即巴牙喇前哨兵。前锋营少而精,都是由百战余生的将士中挑选出来的,类似于现在的特种部队。前锋营仅从满洲、蒙古各固山中跳取,汉军不在其列。
护军营是八旗中规模较大的精锐部队,也是从满洲、蒙古固山中选拔。护军营及关外时期的巴牙喇,总人数维持在1.5万人左右。
此外,同样堪称精锐的火器营、圆明园护军营,其选拔官兵都仅限于满洲、蒙古,将汉军排除在外。
以上各营担负的职责重大,皆为守卫皇城和圆明园,是与皇帝最接近的八旗部队。这样的安排明显可以看出,皇帝对汉军旗多少还存有戒心,认为汉军旗人本质上其实还是汉人,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根子上对汉人的歧视行为。
汉军各固山官兵主要分布在骁骑营、步军营等远离皇帝的各军兵种,以数量而言,汉军旗更多的是被分到京畿和各省驻防。
其二、无法入选侍卫侍卫是满洲、蒙古贵族子弟通往仕途的一个主要渠道,皇帝对侍卫的挑选尤其慎重,门槛也极高。顺治初年就规定,侍卫必须是在上三旗中挑选,就连下五旗也没有资格。
雍正以后,挑选侍卫的门槛有所降低,也有汉军旗人入选侍卫的案例,只是相比较而言,汉军旗人入选侍卫的案例并不多见。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汉军旗人有世袭的高等级爵位,诸如公、侯、伯一类的,那么他们的子弟就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侍卫,并以此为根基,晋升为更高级的八旗武官或外放封疆。
侍卫也分三六九等,其中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级别最高,这些侍卫则是清一色的满洲、蒙古上三旗旗人,因为他们随侍皇帝左右,必须具备绝对的忠诚。汉军旗人在皇帝心中地位不高,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岗位授予他们呢?
其三、选官方面劣势明显清代将在京各部院衙门的官缺分为宗室、满洲、蒙古、汉军、汉人等缺,核心部门的岗位满洲、蒙古享受优先权,且缺的数量也比汉人要多,这是为了保证满蒙旗人的政治特权。
就以核心的户部为例,其官缺设置情况为:满汉尚书各一、满汉左右侍郎各二,郎中宗室一人、满十七人、蒙古一人、汉十四人;员外郎宗室二人,满五十六人、汉十四人。
表面看好像郎中、员外郎满汉的人数差别不是太多,但以全国总人口而言,满蒙不及汉人的百分之一。换句话说满蒙旗人选官可能是三个挑一个,而汉人则是几百个挑一个,完全不成比例。
汉军旗人的官缺介于满蒙和汉人之间,按规定凡是所有汉缺皆可授予汉军,但不能担任满蒙缺。也有一些岗位是特设汉军缺的,所以在官缺上,汉军旗的选择余地远不及满蒙。
其三、经济待遇不如满蒙还以京师八旗各营为例,八旗官兵的俸饷比绿营要优厚很多,但是八旗内部也是按照兵种的不同而制定具体的俸饷的。
具体分为骁骑、马甲、领催、步甲、炮甲、匠役等,其中骑兵工资最高,而汉军八旗大多为步甲、炮甲,只有骁骑营中有极少数的马甲。同样是当兵,汉军旗因兵种的不同,拿到的俸饷普遍要比满、蒙八旗更低。
不仅如此,八旗官兵凡遇红白喜事,皇帝照例要进行赏赐,可是这样的待遇基本上只针对满蒙旗人,汉军旗即便有其赏赐数额也较低。
汉军旗人的政治、经济待遇不如满蒙这种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可是就连这点基本的特权到了乾隆朝时又受到了削弱。
乾隆时期因满蒙人口繁衍,国家财政负担增加。为了更好地保证满蒙旗人的特权,乾隆皇帝令部分汉军旗人“出旗为民”,就是说很大一部分汉军八旗因此而沦为普遍民人,与汉人处在同等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汉军旗中也有一部分贵族是深受历代皇帝重视的,这部分人大多是最早归附后金政权的,或是世居辽东的汉人,或与皇室有联姻。
比如范文程家族就是世居辽东之汉人归附也很早,并在大清开国时期立有大功;李之芳家族因与爱新觉罗氏联姻,其子孙后代也与满蒙旗人无异;再如佟佳氏一族出过皇后,一部分被抬入镶黄旗满洲,一部分仍留汉军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