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和宫女是服侍皇室的奴仆,历朝历代太监、宫女的数量都极大,唯有清代是个特例,基本上也就维持在“够用”的水平,官方文献中称为“至少”。
关于清代太监的文章御史之前写过不少,本期主要还是与诸位分享宫女方面的内容。可能很多读者对清代宫女还不是太了解,故而御史从数量、出身、等级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清代宫女的数量明代时宫女的数量十分庞大,根据史料记载“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如此多的数量导致内廷财政负担极大,故而有“日有饿死者”之说。
大清入关后,吸取了明代的教训,大致从顺治初年时就出台了相关措施,规定内廷宫女的数量不得超过五百。事实上从各种资料的记载来看,清代的宫女数量确实从未超过五百之数,有时候甚至远远低于这一数字。
康熙时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总数还不到五百人,如果单独计算宫女,也就一百三十余人。当时的朝臣评价宫女数量时就说:“可谓至少,不独三代以下所无,虽三代以上,亦未有如此者。”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但乾隆皇帝也没有扩充宫女队伍,他自己就在上谕中明确说过,内廷包括皇子的乳母在内的宫女数量还不到二百人,仅比康熙时期略多。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是清代使用宫女数量最少得时期,道光皇帝崇尚节俭,后宫各妃嫔的宫女配置被他大大削减,整个道光朝在宫中服役的宫女才不过22人,可谓打破历朝历代之记录。
咸丰、同治二朝由于后宫妃嫔数量不多,宫女的需求量总体不大,咸丰朝宫女数量为52人,同治朝为26人。道咸同三朝加起来,所用的宫女数量才刚刚100人。
二、宫女的出身问题清代以前,宫女的出身一般比较低贱,或从民间采选,或是罪人入官,或是以俘虏的身份入宫。清代的宫女来源清一色是内务府包衣,“包衣”通俗地说就是皇帝的奴仆,名义上奴仆,实际上他们与皇室的私人感情较深,其政治地位并不低。
雍正即位后,曾针对宫女出身发布了一道上谕,规定凡皇太后、皇后、妃、嫔、贵人使用的宫女,必须是从官员世家中挑选。这个级别就很高了,这些服侍贵人以上主位的宫女,基本上都是标准的官小姐。
贵人以下的答应、常在由于位份较低,雍正在上谕中就指出不得挑选官员世家女子,只能从拜唐阿以及披甲人中挑选,也就是说级别是最低级的宫女,也都出自普通八旗和包衣之家。
正是由于清代的宫女出身一般较高,所以她们与主子之间并非是纯粹的主奴关系,宫女如果犯有过失,主子不得随意殴打责骂,否则妃嫔们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比如乾隆晚年最宠爱的十公主(和孝固伦公主)之生母惇妃,因殴打宫女致死受到了处罚。这也表明,清代的宫女具有一定的人格和地位,不像太监那么低贱。
三、宫女的等级问题清代的太监由上至下等级分明,有大总管、总管、副总管以及普通太监等等,并且总管太监还有一定的品级,或四品或五六七品。
顺治初年,也曾效仿明制在宫中组建女官制度,但是这一措施并未真正实行。有清一代所有宫女都没有具体的品级顶戴,大家一视同仁。
不过没有品级之分不代表没有等级之别,官方诸多文献中,对于宫女的级别是以“等”来进行区分的,具体分为头等、二等、三等。
不同等级的宫女所享受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头等宫女一般都是主子最喜欢、最信任的,她们的工资待遇也最高,干得活也最轻松。
需要注意的是,宫女的等级与出身并未太大联系,决定其等级的主要依据还是自身条件,比如相貌端庄、心灵手巧、举止得当,以及入宫的年限等等。
晚清有一个叫何荣儿的宫女,曾长期侍奉在慈禧太后身边,她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书中就将宫女分为特特等、特等、上上等、上等、下等。
特特等地位最高,白天伺候慈禧太后更衣、如厕,晚上伺候洗脚、洗澡、擦身子、侍寝;特等主要负责给慈禧值夜,这些宫女都是经过长期考察,也是慈禧绝对信任的;
上上等是贴身给慈禧敬烟、敬茶,伺候慈禧吃点心的,也就是日常陪伴在慈禧身边的;
上等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凡是能进入慈禧寝宫即储秀宫的,一律都定为上等;
下等就不用说了,就是指迈不进储秀宫的那部分宫女,她们只能扫扫地、擦擦桌子,干一些最累最脏的活。
清代对宫女的管理比太监要宽松一些,也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一般来说新宫女入宫时,会有一个“姑姑”带领着熟悉内廷,以及教授礼仪和基本的手艺(主要是针线一类的)。
当然宫女毕竟也是属于弱势群体,在宫中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也是正常的,尤其是新入宫的宫女,往往因头脑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举止不端庄等,受到姑姑们的责骂。好在清代有制度,宫女服役至25岁以后,便可出宫嫁人,这一点比起明代要人性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