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嘉靖一朝初期,最大的事件就是“大礼仪”之争。
正德皇帝去世之后,没有儿子,堂弟朱厚熜继位。但在礼仪上,以杨廷和为首的一部分大臣认为,明世宗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也就是说要嘉靖帝过嗣给自己的叔叔明孝宗为子,嘉靖帝改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叔。
这件事说简单点,就是嘉靖帝管谁叫爹。
就为了这件事,群臣和皇帝互不相让,拉拉扯扯,争了好几年,当时国内的重臣几乎无人不牵涉其中。群臣之首的杨廷和为了这件事,选择了自行辞职,他的儿子,大才子杨慎继续和群臣们一起对抗嘉靖帝。
杨慎和200多名官员跪在左顺门外,逼迫嘉靖帝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在这里嚎啕大哭,嘉靖帝命大臣们退去,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意图迫使明世宗屈服。
三年的争斗,群臣的相逼,终于让嘉靖帝的愤怒打到了顶点,命锦衣卫为逮捕带头的8人,此举让剩下的官员们更为激动,一边大哭,一边锤击左顺门。
嘉靖帝决定强硬到底,下令将五品以下134下狱拷打,四品以上官员86人全部免职,等候调查。几日后,嘉靖帝下达处罚决定: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廷杖。停俸还好,只是没钱而已,廷杖可就不轻松了。
所谓廷杖就是在朝堂上,脱了裤子打屁股,134人被打,有16人被打致死。
这次廷杖之后,“大礼仪”之争就此结束,再也没有大臣因为这件事而去自寻死路。
明朝的大臣们,可不只是在这一件事情上,与皇帝相争,嘉靖帝的堂哥正德皇帝也与朝臣们矛盾严重。
正德帝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出关亲征,又要南巡,往往被朝臣们所阻拦。
正德十四年(1518年),正德帝想要南巡,群臣们不干了,于三月十三日、十五日两日在左顺门外伏阙上书,请求正德帝收回成命。正德帝下令将带头的6人押送锦衣卫大牢,又让另外107名大臣在午门外罚跪五日,每人廷杖三十,然后全部外放。剩下的大臣都纷纷求情,求情的大理寺寺正周叙等10余人同样被罚跪五日,并且还要戴上枷锁。
关在牢里的那些大臣都被廷杖五十,然后革职为民或降三级外调,有11人被廷杖致死。
正德帝南巡一事虽然被短暂地暂停,但在廷杖之后,再也没有人站出来直接反对了。
明朝大臣敢于和皇帝相争的时期,主要在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年间,正德和万历,群臣站出来进谏,甚至以死相拼,比如杨慎就讲:“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
正德、万历、天启年间,皇帝确实胡作非为,群臣们看不下去,劝谏皇帝也算是正当之举,但在嘉靖的大礼仪一事上,确实没有必要。
我们说明朝的士大夫敢与皇权相斗,那也不尽然,最明显的就是朱元璋时期,很少有人敢直言犯上,朱元璋杀几万人都是常事,谁会自寻死路?
再拿朱棣来讲,杀人也不少,六部尚书也是经常被下狱(详见无心镜文章:将六部尚书全部下狱,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士大夫们也是乖得很。
就算是到了崇祯时期,大明要亡国了,士大夫们依旧不敢造次,崇祯一生杀首辅2人,二品及以上大员超过20人,谁会去自寻死路?
即便是在嘉靖、正德年间,士大夫们敢与皇帝争斗,但在皇帝强力镇压之后,这种反抗也烟消云散。
02
那再看看清朝的情况呢?清朝的开国,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杀戮的历史。
扬州十日、嘉定三T、嘉兴之T、江阴八十一日,等等,数之不尽的暴行。明朝的皇帝可能只是把大臣们拖出来杖责,清朝的可就不止如此了。
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又有文字Y,打击的就是文人的士大夫的血性,主打一个顺从和听话。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鑨《明史》案,死于该案者多达70余人,庄氏父子虽于案发前去世,仍然遭剖棺戮尸。乾隆中期,文字Y几乎无年不发,惨死者众多。
不要说去主动抗争了,就是不去抗争,还要找着茬来要收拾你,士大夫们,能不沉寂下来吗?
其实,这都是此一时,彼一时,你瞧那辛亥革命之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都赶紧更名改姓,同样如此!
马刀就可以让文人变得温文尔雅[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