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调30年破局——产能技术突围与全球霸业之路

桐桐看趣事 2024-11-18 17:36:33
一、空调从工业需求到改善人类环境

“我在北方穿着貂,你在南方吹空调。”

或许很多人都清楚,空调在30年前堪称奢侈品,然而如今它几乎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想当年,一个普通人辛苦劳作一整年,工资都不足以购买一台空调,可现在平均每家拥有1.2台空调。不少朋友可能并不知晓,早期的空调产业曾是日韩占据主导,而如今中国品牌已然席卷全球。放眼世界,每年有高达80%的空调产自中国,年产量超过2亿台,这一数字是30年前的1000倍。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中国的空调乃至整个家电行业是怎样守住自身阵地,不但未被外国巨头吞并,反而一步步拓展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市场的。

其实最早的空调并非为人类所用。1900年代,美国有一家印刷厂,厂里的油墨在潮湿环境下极易变得模糊不清。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后来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一设备不仅能调节空气湿度,对温度的调节效果也相当出色,随后它便被改良成专门用于降温的空调。因此空调的英文 “AC” 指的是 “air conditioner”,当然,“air cooler” 也常被简称为 “AC”。由此可见空调诞生之初,其目的是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不过后来人们又发现,在凉爽的环境中,人的生产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190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成为世界上首个安装室内空调的建筑。想想看,那些交易员们个个都是五大三粗的汉子,整天在大厅里扯着嗓子喊价,天气炎热时他们酷热难耐。只有把交易所的温度降下来,他们才能更高效地进行交易。在新加坡,办公楼里以前常年将温度控制在22度,以此保障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连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都曾提到,空调是新加坡成功的要素之一。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和日本引领着空调行业快速发展,空调的尺寸越来越小,成本也越来越低,逐渐从工厂实验室里的专业设备演变成民用商品。

20世纪70年代,外国商品包括空调进入中国,此前就连慈禧太后解暑也只是在屋里摆冰。看到空调后,人们开始仿造。1974年,泰州一家无线电厂研发出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其外壳是工人用锤子敲出来的。1985年海尔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分体式空调,但当时国内技术和供应链不成熟,零部件需进口,产能很低。

二、中国空调产业的起步与发展

1989年,全球空调年产量约为1500万台,而中国国内各大品牌即便竭尽全力,年产量也仅为 20 万台,产能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如蓝海般诱人,且当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日立、松下、LG 等外资厂商纷纷来华合资建厂。它们凭技术优势,利润率超30%,有力推动了中国空调产业链发展。

首先是技术引进,例如海尔空调引进了变频技术,并1993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变频空调。与此同时,生产线也逐步走向成熟,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当空调吹出12度的冷风时,人们会觉得凉爽宜人;当吹出32度的暖风时,又会感到温暖舒适。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和利润率的可观,吸引了众多跃跃欲试的人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

仅仅十年间,中国的空调厂商数量从寥寥无几迅速增长到400多家,国内空调市场也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产能过剩。然而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空调。2001年时,一台空调的平均价格将近3000元,而当时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还不到600元,这意味着人们要不吃不喝小半年才能攒够买一台空调的钱。所以与其说当时是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不如说是过高的价格抑制了需求。

要想进一步打开空调市场,就必须降低价格。2000年左右,中国国内经济和供应链水平呈现井喷式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空调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厂商们纷纷全力以赴投入研发,努力控制成本,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到2005年,空调行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洗牌,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原本400多家的空调企业,最后只剩下30来家,其中第一梯队主要是海尔、格力、美的,这三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接近50%。这些存活下来的厂商不得不努力控制成本、精进技术。对于消费者而言,空调从原本的奢侈品变成了常见的家电,国内空调市场规模也因此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刚加入 WTO,许多外国品牌将生产线迁至中国,代工业务带来了出口需求的增长,空调产量逐年上升。到2010年,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接近1亿台,是20多年前的400倍,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三、产业强国的艰难之路

但中国若要从空调产业大国迈向产业强国,实际上还面临着两大挑战。

首先虽然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得到认可,但走向国际市场的仅仅是产品,而非品牌。中国空调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起步异常艰难。中国品牌的形象问题,已然成为中国品牌厂商拓展海外市场的一大障碍。

如何树立品牌呢?大家都知道,首要的是保证产品质量。中国虽然于2001年加入了 WTO,但家电质量一直未能获得西方国家的认可。即便生产能力再强,如果产品不符合标准,依然无法出口,这曾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因此2001年底,中国推出了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即 3C 认证,以此与国际标准接轨。

大家也都明白,打造品牌的另一个关键是提高知名度。比如在2008年,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主场优势,海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击败了众多外资品牌,成功成为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当时海尔中央空调进驻奥运场馆。一方面,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价格优势,使得中国空调迅速在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打开了局面。

不过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相对成熟的市场,拓展难度就要大得多了。因为即便中国的空调产品质量优良,但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已经长期使用并信赖像 GE、东芝等品牌几十年了,他们为什么要冒险尝试一个中国品牌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本,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些欧美品牌的经营状况也不太乐观,所以中国企业可以有更多大胆创新的策略。比可以不选择正面竞争,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并购等手段来拓展市场。

其次在技术研发方面,由于中国起步比日本和韩国晚了几十年,大量专利掌握在他们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技术 “卡脖子” 的问题。那该如何应对呢?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借助合资生产线来学习技术。毕竟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资就已经开始在中国设立生产线了。但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对于空调中像压缩机这样的核心部件技术,依然会受到限制。不过,中国厂商也有自身的优势。

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头部空调厂商就开始布局,通过收购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核心技术。企业盈利后,不能只想着给股东分红,而要舍得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在一些相对较新且没有专利壁垒的需求痛点领域,中国品牌厂商可以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

节能减排既环保又能为用户省钱。以海尔空调2021年推出的可变分流科技为例,传统空调用一套系统进行热交换,因制冷和制热对系统链路要求相反,难以兼顾效果。海尔空调的可变分流技术可在不同状态走不同链路,实现15秒速冷、30秒速热,达到新一级能效,每台每年省电减碳量相当于种20棵树。

此外除菌自清洁与洗空气等技术相继涌现,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倍感舒适与便捷。海尔空调凭借一系列技术创新,屡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进程。海尔空调发展历程是中国空调行业30多年发展的缩影,中国空调行业从看重投资发展到制造、完善供应链和技术,再到成为研发基地,最后积极对外投资,成为生产、研发、品牌强国,年产量2亿多台,占全球80%。

文本来源 @小Lin说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4-11-18 20:51

    顶级压缩机还是跟日本有点差距的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