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鳞细骨堪怜汝--银器工艺名师石健

班墨空间 2021-07-12 14:12:55

银,本身就是一种贵金属,在变成一件器具之后,价值更为贵重,如果器具是纯手工制作,那便是一件可堪称完美的艺术品。

银在作为银茶壶的发展史上,大部分器具都由手工制作,这些由纯手工制作的银壶,不仅在历史上为达官贵人的专用器具,到了现在也是追求高品质生活人士争相追捧的对象。

因为银壶是贵金属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具有不菲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因为银在开水中能溶解产生银离子,而银离子具有杀毒,杀菌,美容,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之功效。

银壶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制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拥有一把纯手工制作的银壶是身份的体现。

石健,1991年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祖祖辈辈的熏陶,家族历代传承留下来的传统银壶技艺,让自己对手工艺产生了痴迷的热爱,力求把这项手艺努力学习好传承下去。

毕业后开始从事银器加工,锻造及錾刻工艺研究的制作过程,让自己的手艺不断提高,追求工艺的精致。凭着一颗匠心,聪明且勤于思考和创新,在短短的几年里便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银壶制作技艺,并且在祖传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精心打造和制作了许多银壶茶具等作品,成为当地有名的银匠师。于2012年创办银壶工作室,2015年创办石健纯银工艺制品厂,专业生产各类高档金银壶手工艺礼品。经过几十道程序,纯手工完成,做工精细、构图别致,创意新颖,款式多样、民族特色鲜明,加上独特的设计理念来制作出一系列作品。秉承客户至上、满足客人想法制作出另顾客满意的作品。2021年6月,参加2021手工金银器作品展暨首届“好彩头”杯金银器具技艺大赛中,荣获最佳作品奖。

石健认为艺术其实是哲学和科学综合起来的抽象实体,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它不仅仅是文学、绘画、歌舞,它还可以是很多经过人文情感创作出来的东西。它是一种审美的态度,是一种境界。

石健说,不是每个匠人都具备艺术天性,比如于我而言只是骨子里可能更喜欢安静一点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还谈不上艺术天性,不过从高中时期开始就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通过不同的人、民族、国家去了解、欣赏属于美的事物。多看视觉独特的纪录片,多读读书,了解有一定社会高度的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结识艺术方面的朋友......这样才逐渐形成了自己思维里的审美意识。

利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创作符合自己审美的作品是需要一定途径的。石健的创作一部分源自学习,一部分源自自然,一部分源自随缘。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了解更多手艺人的作品,尽可能去感知他们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概念,不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要研究到深处。人生于自然,也将归于自然,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追求精神的需求,就像很多人愿意来乡村一样,因为他的宁静,能够带给你思考。

石健的作品一部分灵感恰恰也来自于自然,大自然呈现的线条,树叶状的茶漏,奇形怪状的木质壶把的结合,莲花的錾刻,三叶草的镂空,日月的镶嵌,虫蛀的纹路等等,这些是自带美感的,容易共鸣。至于随缘就是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不给自己定框架,不束缚思维,也不着急一口气完成,石健有很多做了一半的作品摆在工作室很久,只是为了等待一个合适的壶把一样。有时候也会因为做到一半发现线条很美,就会保持当时的造型,不会刻意要去完成原本想要完成的东西,留住他,留住无意间产生的美,这大概就是缘分。

石健认为做手工更像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跟“禅”更为接近,就像他的脾气和性格的改变,就源于打银的磨练,要知道每天反复的敲打是很枯燥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枯燥能够让你慢慢变得安静。用“禅”也是想自己的作品更有禅意吧,是一种期望。

石健说,他期望自己做的器皿应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使用它,不仅仅是当工艺品摆在架子上集满灰尘。如果我的器皿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使用,我会很开心,很自豪。还希望那些眼光挑剔,对器皿有较高要求的人评价它。

正如美国伊娃·托马斯艺术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查尔斯先生曾经指出的:“石健对他所思所见的并不做任何的简单照搬,他靠的是捕捉现实事物的能力,不管它是人的相貌,还是人文环境的变化,他赋予了高度的提炼和艺术归纳”。其实艺术家对技法的把控仅仅是个工具,艺术题材的创作和浓缩才是艺术价值的根本所在;石健不仅仅拥有前者这身绝技,后者的艺术价值的创造力一直是他多年来的呕心沥血所在——在艺术的荒原上孤独与坚持不渝地探索,让他成为才华横溢的、真正的青年艺术家。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