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草根春秋》我的父亲母亲二十七有感于老丈母驾鹤瑶池

草根爱练剑 2024-10-22 15:06:38

公元2018年12月20日,也就是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在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个平常的日子,可在我妻子她姐妹们一家子来说,那是个黑色的日子,就在那天下午我的老丈母,她们敬爱的老母亲因病无治不幸驾鹤西去,与世长辞。

虽然老丈母今年后半年以来身体不大好,但能吃、能喝、能睡,好像与生命无伤大雅。

而马有垂缰之意,犬有湿草之恩,乌鸦尚还哺,羊羔识跪乳,儿女们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心心念念盼望母亲能有一个健康长寿幸福的晚年。因此,他们尽量想为母亲做点什么,尽儿女们的一点孝道,让母亲多活几年,再多享几年清福。

但世事难料,时间每天都在默默地流逝,平时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其实来日并不方长。令人悲痛遗憾的是,老丈母一生不爱张扬,默默无闻,走的时候竟然也是默默无闻,没有给儿女们留下只言片语。

老丈母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腿不能下炕,而在炕上还是活动自如。上午还是和平常一样,中午饭还是和一比两(一比两当地方言念一比lia指平常)一样吃了,下午三点多,感觉不舒服,还吃了一些药片,随后就恶心呕吐,不省人事,驾鹤西去了。

老丈母走得突然,走得安详,但也是儿女们始料不及的,老丈母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腿不能下炕。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因此,不由得儿女们悲从心来,泪如雨下,老丈母她一辈子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养育了她们兄妹七人成家立业(生育八个其中一个送人抚养),如今正当儿女们要深深地报答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亦享天伦、安度晚年之时,怎么突然就撒手西去了呢?!这可真是老话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老丈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她老人家也是一个忍辱负重不事张扬的一个人,有什么病痛从来不会在儿女们面前流露声张,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或许是老父亲在天堂上招手了,也或许是老丈母真正的累了,想休息了,再多的牵挂也挽留不住了!

是否人有第六感觉(备注),而老丈母是否也有这个第六感觉?

那是上一次轮到我妻子(二女儿)侍候老丈母(姐妹们商定一个人侍候老母亲一个星期)够了日子要回城里的时候。

那天下午,当我妻子收拾东西准备往回走的时候,老丈母突然神色悲伤,伤感地说道;“二牛(妻子小名),不用等轮到你的时候再回来,有时间的话就回来看一看我吧!”

我妻子当时就感觉不太正常,回家之后就告诉了我,但也没有当回事。幸运的是那次回来隔了几天村里有一个朋友过寿,借那个日子,我们又回村来看望并侍奉了老母亲。

妻子给老母亲又带了一些老人家喜欢吃的食品,同时又给老人家浑身洗了一个干净,又尽了一次孝道。而那天往回走也没有看见老丈母有什么不适。但至那天才刚过了五天,也就是十一月十四日的那天下午,城里的几个姐妹突然接到电话,说是老丈母突发病,让姐妹们赶紧回去。但就那样急急忙忙的赶回去,不幸的是老丈母她老人家已经驾鹤西去了,来不及与儿女们说最后一句话,也来不及与儿女们见最后一面。

老丈母走得很仓促,令儿女们伤心断肠悲痛万分。老丈母今年享寿86岁,五世同堂,儿孙重孙辈将近百人之多,也算是儿孙满堂了。她老人家虽然平时也有一些小的疾病,但也没有受什么罪,这也给儿女们的悲伤中平添了些许慰藉。

老丈母走得很仓促,但也很平静,安详,如同夏日午后的一段小憩(qi),随梦而逝,她摆脱了世事的缠绕,无牵无挂的驾鹤西去了,只是给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

老丈母就这么突然地走了,让儿女们悲痛不已,抚摸着老母亲那渐凉的面颊,将再也见不到她那慈祥的面孔了,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从此以后阴阳两隔,永无相见之日,这正是逝者如斯、痛在生者,那种无尽的思念和痛楚,令儿女们撕心裂肺!

啊!慈爱!善良的老母亲!难以忘怀的思念滚滚而来!不尽的回忆感慨万千!

由此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年老丈母八十大寿时,小姨五儿给老丈母祝寿唱的歌唱家阎维文关于母亲的一首歌“母亲”。当时五小姨声情并茂的演唱,博得了所有来宾们的赞扬,感动得老丈母也是眼眶发湿,泪湿巾衫。

丈母娘与五女儿

而歌曲中: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

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那些歌词中对母亲的直白,何尝不是对老丈母一生的真实写照。

而大清皇太后,慈禧太后也对此情深有描绘,那是正值慈禧太后母亲七十寿诞之时,她写给她母亲的一首发自内心的诗句,词中写道:“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总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从中表达了慈禧太后虽贵为大清帝国一朝统治者,但对于人世间父母儿女血肉相连也是情真意切的真实写照。

老丈母是一位从贫苦中走出的女性,从小就品味了人世的艰辛,过早生活重担的磨炼使她变得坚强、执着。老丈母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生、心地善良的一生,与人为善一心为儿孙的一生。

襁褓里,乳汁甜,臂弯里,风雨挡,慈母情,暖心房。天高海深,难比母恩,苦心教诲,终生难忘。这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圣洁,最为无私的母亲们对于儿女们发自内心的至诚之爱!也就是正如俗话说的;父爱如山比山高,母爱似水比海深。

由此不由得又联想起妻子说过的一件事情。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11月28日(农历十月十九日)的冬季时候,那时候丈母娘已经生了七个孩子了(其中二儿子因生下孩子时丈母娘闹病送人抚养),但那时候还没有开始计划生育,丈母娘又生下了第五个女孩,也就是后来我的五小姨。

那时候正是集体化农业学大寨蓬勃发展的时候,老丈人是生产队队长,每每为生产队的事情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也顾不上家,而老丈母操劳上七八个孩子,每天还要照顾生病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心力交瘁,因此想将刚生下的五女儿送人抚养。

而且也找到了人家,据妻子讲找下的人家是我们村庄南边村里的一户人家,两口子四十多岁没有开怀,非常想切理(当地土话指抱养)一个女孩。听说丈母娘家的孩子要送人,非常高兴。而且尽快的与丈母娘约好了恰(土话qa指抱)孩子时间。

约定好的那天,正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那时候大雪已过,基本上到了冬至了,因此虽然是风和日丽,但气温是非常低的,滴水成冰,非常寒冷。

据说那个恰孩的人是赶着一辆毛馿车来的,车上铺着厚厚的甘草,上面再铺上厚厚的棉褥子,而且还准备了一个大裹肩皮袄(大裹肩皮袄旧时一般赶马车的人穿的,一般用五六张羊皮熟出来制作而成,穿上以后大人连头带脚都可以包裹得严严实实)包孩子。

来了以后,稍事寒暄,那个恰孩子的人就计划包孩子走。但此时此刻,丈母娘又有点舍不得了,毕竟是自己十月怀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要真是送人于心不忍。但又与人家说好,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而老丈人忙生产队的事情也不在家,家里边只是一个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及四个大小不一的女孩子。而孩子们见到人家来恰小妹,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有办法。

眼见到人家从毛馿车上抱进大裹肩皮袄要恰孩子,丈母娘虽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而大女儿生性软弱,见此情况,只是哭泣。

而我妻子(二女儿当时十五六岁)生性比较倔强,而且心直口快,看到人家要恰孩子,马上就要骨肉分离了,她不由得着急了。但她又不方便直接出面阻拦人家,于是给她的两个小妹(一个三四岁,一个不到十岁)使了个眼神,而两个小妹虽然不大,但从她二姐的眼神上已经害开了(害开了当地土话指懂了)。

于是,小姐妹两个,纷纷拿起炕头起(旧时农家土炕分火火头与炕头起,炕头起是相对应火火头而言,并不是指脚头)炕柜圪旯里的胡萝卜(旧时生产队时候胡萝卜是老百姓冬天的当家菜,因为差不多每天都要吃,所以,好些人家都是将胡萝卜削了叾子以后,整整齐齐地码在屋子里合适的地方),一边拿起胡萝卜砸人家,一边口里骂着赶人家走。

一时三刻,胡萝卜也扔了一地了,那个恰孩子的人身上也被砸得都是胡萝卜痕迹了。见此情况,那个恰孩子的人骂也不是,走也不是,只是尴尬地看着我丈母娘无言语。

而此时此刻,我丈母娘本来也舍不得给人家孩子,这时候正好就坡下驴,找了个台阶。连忙给那个恰孩的人说道:你看这情况,孩子们也都不同意,这个事情就算了吧!一边连连给人家道歉。

到了此时,那个恰孩子的人虽然还想抱走孩子,但看到此情此景,面对孩子们大哭小叫,也是无可奈何,于是只好抱着他的那个大裹肩皮袄告辞打道回府。这样才保住了孩子没有被恰走。但也给老丈母留下了更多的操心与艰辛。

而那时候老丈母白天忙碌上一天,到了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为孩子们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想方设法的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她把全部的心血、伟大的母爱都倾注在儿女们身上,她们兄弟姐妹们正是在这平凡而伟大的母爱中一天天长大。而当孩子们一个个相继结婚生子以后,老丈母她又马不停蹄的一家接着一家侍候第三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无题》里面的这一句诗,何曾不是对于老丈母的真实写照呢?为了儿孙,竭尽全力,直到生命的最后那一刻。

老丈母的一生,平淡,平凡,而又平常,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病痛的折磨,从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与怨言,只是自己默默无闻的承受着,如果孩子们问要说吃什么,要什么,她老是说;吃什也行,怎也行。老害怕麻烦孩子们,至我们记得也没有提过一些什么特殊要求。

生命总是有来有去,就像春夏秋冬季节的转换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亦是大自然的魅力,无论谁都不可抗拒的。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因此,追忆起老丈母,老丈母那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因此,汇集成一句话那就是: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思念无尽处!

有感于此,又引出了下面一些感慨。

孔子在《论语·里仁》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说法。现在有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父母在,家就在”。孔老夫子的“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名言说的是:父母在,尽量不远游。如远走,也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起居,也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动向行程,以免父母时刻挂念。

而现在人们常说的“父母在,家就在”,这句话也非常有哲理。父母在,回家看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不在了,那就不能叫回家了,那就是走亲戚了。也就是说:“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亲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了!”亲人是没有远近的,而亲戚就有远近之分了。

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家就在。这话说得挺好的,因为父母就是家,父母就是爱,家就是父母,不管我们在哪里拼搏和奋斗,家中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爱,就是我们的向往和牵挂。

“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把家撑起来。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就在,家把儿女聚起来,把儿女聚起来”。吕继宏《父母在,家就在》这首歌,句句入心,它唱出了多少天下儿女的心声呀!

父母在,我们可以做一个他们眼里长不大的孩子,感受那份永远不会苍老的父爱母爱。无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家庭的港湾是我们永远温暖的怀抱。在这世界上,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反之亦然。

人生苦短,岁月流长。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但好些人总是在父母不在了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悔不当初。为何没有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及时行孝,因此在这个人生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父母亲,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尽一份孝心,以免留下沉痛的遗憾,形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

(备注)第六感觉;每个人都有五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除了这五种感官之外,还会有另外一种感觉,我们称它为第六感觉。第六感觉的标准名称是超感官知觉,又称心觉。这种能力是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信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很多女人都会表示自己的第六感很准,但是对于第六感的存在,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因为这种感觉太神秘了,而且有的人第六感确实准得可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