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角荣访华用错七个字,周恩来皱眉沉脸,毛泽东赠一书暗示态度

若水史书 2024-11-17 05:22:30

引言:

1972年9月的一个夜晚,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刚刚发表了一番充满诚意的讲话,赢得了满堂喝彩。然而,当田中角荣起身致答谢词时,一个看似普通的用词却令现场气氛陡然转冷。周总理的眉头微皱,脸上的笑容也淡了几分。这个措辞失当的错误,不仅影响了当晚的宴会氛围,更引发了后续一系列微妙的外交互动。几天后,当田中角荣觐见毛主席时,他收到了一份意味深长的赠礼。这本看似普通的书籍,却暗含着中国领导人对这次外交失误的态度。到底是哪七个字让这场历史性的访问蒙上了一层阴影?毛主席又为何要赠送这样一本特殊的书?

一、访华前的历史背景

1972年的春天,一个重大的外交突破让全世界为之瞩目。2月21日,尼克松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是美国总统首次访问新中国。这次访问不仅打开了中美关系的新局面,更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连锁反应。

就在尼克松访华后不久,联合国中国代表团正式就座于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大发表演说,宣告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一系列外交突破,让日本政坛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6月中旬,在自民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刚刚当选的田中角荣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主张。他认为日本应当重新审视对华政策,不能让经济大国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这番表态立即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当时的日本国内对中国政策存在着严重分歧。以佐藤政府为代表的保守派仍然坚持对台政策,而以经济界为主的开明派则强烈要求改善对华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代表经济界利益的田中角荣击败了佐藤派的福田赳夫,成功当选自民党总裁,随后出任日本首相。

7月初,一个来自中国的间接信号传到了东京。中日贸易促进会的代表在与日方会谈时表示,中国方面愿意就改善两国关系进行探讨。这个消息立即得到田中角荣的重视。他随即指示外务省开始秘密接触中方代表。

8月下旬,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微妙局势。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周恩来对到访的日本记者说:"日本新政府如果愿意改善关系,中国的大门始终敞开着。"这句话很快传回日本,成为田中角荣决定推进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

9月初,经过多方斡旋,大平正芳作为田中角荣的特使秘密访问北京。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双方就首相访华的具体安排达成了初步共识。会谈结束后,周恩来特意安排大平参观了颐和园,这个细节被日方解读为中国展现诚意的重要信号。

就这样,在短短三个月内,中日关系走完了此前二十多年都未能完成的转折。当田中角荣的专机准备起飞前往北京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次访问不仅将彻底改变中日关系,更将在东亚政治格局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抵京初期的友好互动

1972年9月25日下午两点整,一架涂着日本航空标志的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是战后第一位到访的日本首相专机,机上不仅有田中角荣一行,还包括了230名随行人员,其中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各界代表。

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周恩来已经在舷梯旁等候。尽管当时天气晴朗,但秋风微寒,周总理仍然站在原地,并未因为专机晚到十分钟而显露丝毫不悦。当田中角荣走下舷梯时,周总理主动向前迎接,两人在舷梯下握手。这一幕被机场的摄影师永远定格,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中的标志性画面。

在欢迎仪式上,一个细节引起了日方随行人员的注意。中方特意安排了一支少年儿童队伍,他们手持中日两国国旗,向田中角荣一行挥手致意。这支队伍的出现,让现场气氛顿时变得温馨起来。

从机场到国宾馆的路上,北京市民自发在道路两旁迎接。当车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广场上的大喇叭正播放着《东方红》,但很快就切换成了一首日本民谣《樱花》。这个细节充分体现了中方在接待工作上的用心。

抵达国宾馆后,一个有趣的插曲发生了。工作人员引导田中角荣进入18号房间时,他发现室内不仅布置了传统的中式装饰,还特意摆放了一些日式物件。房间的书桌上,甚至还放着一本日文版的《红楼梦》。这些细节都是周总理亲自过问安排的。

当天晚上的工作晚宴上,中方厨师特意准备了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日本口味的菜品。其中一道"西湖醋鱼"就是考虑到日本人爱吃鱼的习惯特意安排的。田中角荣对这道菜赞不绝口,连续添了两碗米饭。

晚宴期间,周总理与田中角荣就座谈的具体日程进行了商议。原本日方计划访问三天,但周总理建议延长至五天,以便安排更多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田中角荣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为了让日方代表团更好地了解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中方还特意在国宾馆的会议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展示了建国以来的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了"两弹一星"的模型,以及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这个展览引起了日方代表团的极大兴趣,他们在参观时频频驻足拍照。

当天深夜,周总理召集外事部门开会,详细询问了接待工作的每个环节,并反复强调要把握好礼遇有加与不卑不亢的分寸。这次深夜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为第二天即将开始的正式会谈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意外事件与交流深化

9月25日的欢迎宴会本应是一个完美的外交场合,然而一个看似普通的用词却打破了现场的和谐氛围。当田中角荣在答谢词中提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贵国造成了麻烦"时,整个会场的气氛骤然凝固。"麻烦"这个词的分量显然过于轻描淡写,与历史的沉重完全不相称。

第二天上午的会谈中,周恩来直接指出了这个用词的不妥。他拿出一本日语词典,向田中角荣详细解释了"麻烦"一词在中文语境下的含义。这种直接而不失礼节的交流方式,让日方代表团深感中国领导人的坦诚与智慧。

在随后的《中日联合声明》起草过程中,双方外交人员就措辞问题展开了多轮磋商。中方坚持使用"侵略战争"和"重大损害"等词汇,而日方则倾向于使用较为委婉的表述。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双方在用词上达成了共识,既保留了历史的严肃性,又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为了缓和因用词争议带来的紧张气氛,中方特意安排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9月27日,田中角荣一行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在参观过程中,故宫的专家详细介绍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当讲解员展示一件唐代传入日本的瓷器时,田中角荣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详细询问了相关历史细节。

在长城参观期间发生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登上八达岭长城时,一位中国老者认出了田中角荣,主动上前与他握手。这位老者是一名抗战老兵,他用生涩的日语说:"我们希望和平。"这个突发的民间交流,让随行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个历史性的瞬间。

访问期间,中方还特意安排田中角荣参观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在参观过程中,一位年轻工人用流利的日语向田中角荣介绍了工厂的生产情况。这位工人是在中日邦交断绝期间自学的日语,他的出现让日方代表团感受到了中国民间对改善两国关系的期待。

在起草《中日联合声明》的过程中,双方外交人员多次彻夜工作。有一次,当讨论进行到深夜时,周恩来突然来到谈判现场,给双方工作人员带来了夜宵。这个细节后来被日方外交官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称赞中国领导人的平易近人。

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中方还特意组织了一场中日围棋对弈。中国棋手聂卫平与日本棋手武宫正树的对弈,吸引了两国代表团的关注。这场棋赛虽然最终以和棋告终,但象征性地展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四、觐见毛主席的特殊礼遇

9月27日上午十点,田中角荣一行抵达中南海。这次觐见的地点选在了毛主席的书房,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安排。通常情况下,毛主席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国政要,而这次改在私人空间会见,显示出中方对这次会晤的特殊重视。

书房内的陈设引起了田中角荣的注意。靠墙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大量中日文书籍,其中既有《论语》《孟子》等中国典籍,也有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著作。房间正中的茶几上,摆放着一本日文版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后来被证实是毛主席特意安排摆放的。

会见开始时,毛主席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太师椅上,而是站起来迎接田中角荣。在寒暄过程中,毛主席用日语说了"欢迎"二字,这个细节立即引起了日方随行人员的惊讶。原来,毛主席在会见前特意向翻译学习了这个词的发音。

谈话中,毛主席提到了一个历史典故。他讲述了唐朝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以此说明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这个典故的选择颇具匠心,因为阿倍仲麻吕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

会谈进行到一半时,毛主席突然转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战国策》,赠送给田中角荣。这本书的选择极具深意。《战国策》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外交智慧,其中既有合纵连横的策略,也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典范。

在谈及历史问题时,毛主席没有直接点明"麻烦"一词的不当,而是通过《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婉转地表达了对待历史应持有的态度。他提到了齐国大夫晏子评价过去的一段话:"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以史为鉴的表达方式,既指出了问题,又给足了对方面子。

会见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当话题转到两国的茶文化时,毛主席特意让工作人员泡了一壶龙井茶。他向田中角荣解释说,这种茶叶与日本的抹茶一样,都源自唐代的茶文化。这个看似随意的话题,实际上巧妙地将两国的文化渊源联系在了一起。

临别时,毛主席又赠送了一幅字画给田中角荣。这幅画是明代画家仇英的《三顾茅庐》,画的是诸葛亮三辞三请的故事。这个礼物的寓意很深:即使有过去的矛盾,只要诚心诚意,总能找到化解之道。

整个会见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远超原定的半小时时间。当田中角荣起身告辞时,毛主席亲自送到了书房门口。这个细节被日方记者拍下,成为了这次历史性访问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照片之一。

五、联合声明的最终确定

1972年9月29日凌晨三点,经过连续18个小时的谈判,《中日联合声明》终于完成了最后的修改。这份凝聚着双方智慧的文件,经历了多达12次的修改。在最后一轮谈判中,中日双方外交官员围绕着几个关键词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特别是在第三条关于历史问题的表述上,双方反复推敲每一个字的分量。日方代表原本坚持使用"深刻反省"的措辞,而中方则要求使用"深刻省察"。经过反复协商,最终采用了"充分认识"这一措辞,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肃性,又为未来关系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处理台湾问题的表述时,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引发了长达两小时的讨论。中方坚持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加上句号,而日方则倾向于使用逗号。这个看似细微的差别,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声明的法律效力。最终,在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采用了中方的标点方案。

文件定稿后,还发生了一个值得记录的细节。当工作人员准备将文件送去打印时,周恩来特意叮嘱要使用相同的纸张。他指出,即便是纸张的选择也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平等关系。最终选用的是专门从上海定制的高级道林纸,这种纸张不仅质地上乘,更重要的是能够长期保存。

签字仪式定在9月29日上午十点,地点选在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这个场地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因为福建与日本隔海相望,象征着两国的地理联系。签字台上摆放的笔是特制的和平鸽钢笔,笔杆上镌刻着中日两国的传统纹样。

在签字仪式前,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原定的座次安排是按照英文字母顺序,但周恩来提出要按照两国国名的笔画数来安排。这个建议既符合东方文化的特点,又体现了平等原则。最终,中国代表坐在右侧,日本代表坐在左侧。

签字时使用的墨水也经过精心挑选。中方选用了一瓶上海产的蓝黑墨水,这种墨水的特点是书写流畅,而且颜色持久不褪。在签字过程中,周恩来和田中角荣各自在两份文件上签字,然后互换文本复签,整个过程庄重而有序。

签字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立即着手准备文件的装订工作。装订时使用的是特制的丝绸封面,封面上的中日两国国徽是用金线刺绣的。这份装帧精美的文件后来被收藏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的特藏室中。

当天下午,中日双方代表还进行了换文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双方互换了关于建立大使馆的外交照会。这些照会的用词经过仔细推敲,确保完全对等。每一份照会都配有中日双语译文,以防止日后出现任何解释上的歧义。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