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展示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通知我们以便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或抄袭。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和关注。
这两天,一则噩耗在学界传开: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佳因意外跌倒不幸离世,年仅42岁。
这个年龄,放在学术界可以说是黄金期,前途正好,未来可期。可谁能想到,一场意外,就这样戛然而止了一位优秀学者的人生华章。
服了!说是意外跌倒,可这背后的故事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这让人不禁想起前阵子另一则令人心痛的消息:46岁的北大特聘副研究员朱蕾娜在工作岗位上因突发疾病离世。短短半个月,两位年轻有为的高校学者相继离世,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瞧瞧人家李佳老师的履历:复旦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东海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30篇高水平论文作者......这哪是简历啊,简直就是开挂人生的缩影。可就是这样一位精英中的精英,却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悄然离去。
醉了!现在的高校老师,哪个不是绷着一根弦在拼命?教学、科研、论文、项目,哪一样不是压在身上的一座山? "发表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这句学界名言,本是形容学术压力,谁成想竟然真的成了某种预言。
别看这些老师西装革履、光鲜亮丽,谁又能知道他们熬了多少个没有星星的夜?有人说,现在的大学老师就像是在玩"学术版速度与激情":又要赶论文,又要带学生,还得拉项目、做课题,争取晋升、评职称......这不是在拼命,这是在拿命拼啊!
可不是嘛,现在高校评价体系就跟一台永动机似的,论文要发、项目要接、课题要做,业绩指标像是永远都完不成的任务清单。这哪里是在培养人才,简直就是在榨干人才。就连休息时间都成了奢侈品,更别提什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了。
有句老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可在当下的学术圈,这句话怕是要改成"身体是论文的本钱"了。但凡有点风吹草动,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看病,而是担心耽误了工作进度。这不是敬业,这是在透支生命。
回过头来说李佳老师这个案例。42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从复旦到哥大,从金融圈到学术圈,打拼出来的成就来之不易。可就在这时候,一个意外的跌倒,就把一切美好的期待都打碎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现在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每天都在"绷",仿佛一根紧绷的弦,经不起任何闪失。高校老师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还要面对学术评价体系的重压,这根弦绷得太久,总有断掉的一天。
有人说,现在的高校老师就像是在打一场没有终点的仗:发论文是阵地战,做项目是运动战,评职称是消耗战,可最后拼的却是一场生存战。这话虽然扎心,但说得一点没错。
所以,与其在事后惋惜叹息,不如未雨绸缪。高校管理者是时候该重新思考评价体系了:能不能把"唯论文、唯职称、唯项目"的指挥棒,换成更人性化的评价标准?能不能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给老师们留出喘息的空间?
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也该学会给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工作再忙,也要定期体检;压力再大,也要学会减压;生活再累,也要照顾好自己。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没有什么成就值得用健康去换。
最后,向李佳老师致敬,愿天堂没有KPI,没有论文压力。也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次上演,让我们一起呼吁:给高校教师多一份关爱,为学术生态多一份温度。
最后,小编想问问,你觉得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需要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