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的任何一个久期失速都蕴藏着极大的风险。由于近几年权益市场的震荡叠加国内长端利率的不断下滑,险企的投资收益普遍表现不佳,而保费规模却是一路走高。“资负”不匹配,是险企产生利差损风险的根源。由于投资端的压力并非短期可破,因此调整负债端便成了重中之重。基于此,8月初监管部门宣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全面下调0.5%,这也意味着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全面进入“2时代”。
为了防范险企利差损风险,监管再放大招。
8月2日,金融监管总局再次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这次全面下调50个基点。
从保险行业来看,“资负”不匹配一直是保险行业的痼疾。这点从近两年保费规模增长速度便可看出,在做大负债端的冲动下,险企资产端却广种薄收,“此消彼长”下,险企利差损问题如同海面下的冰山。
以史为鉴,千禧年之际,保险公司,一片哀鸿。彼时,险企高预定利率保单拉动保费规模暴涨,资产端的收益却明显跟不上,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造成的后果便是中国寿险的利差损高达500多亿元,使得一众险企背上巨大的利差损负债。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击穿“3”
从4到3,再到如今的2,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不断刷新新低。
8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该通知对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再度进行了调整,总的来说就是全面下调0.5%。
具体来看,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从3.0%下调到2.5%,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从2.5%下调到不超过2.0%,万能险的预定利率则从目前的保底不超过2.0%下调为保底不超过1.5%。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险种之中,分红险受到的冲击或较大。
去年7月份,分红险受预定利率下降影响较小,同时由于其“保底收益+分红”的特点,成为险企们发力的对象。
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了原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的73家人身险机构中,45家公司前五大产品中包含分红险,占比超过六成。其中,泰康人寿、华贵人寿、安联人寿三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前五位保险产品中,有4款为分红险。
据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一季度也能看到明显的分红险占比提升,从以前的基本为0提升到目前的4%。
从收益率来看也可圈可点。据测算,分红保险的红利实现率虽然只有35.7%,但客户理论收益率仍可达到3%。
当前,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从3.0%进入“2”时代,这也意味着此前备受青睐的分红险保底收益将再下一个台阶。基于此,此前被不少险企们奉为“座上宾”的分红险会受到何种影响呢?
有精算师指出,以现行分红险预定利率2.5%为条件,当红利实现率达到35.7%时,客户的理论收益率为3%,当红利实现率为100%时,客户的理论收益率可达到3.9%;如果预定利率降至2%,红利实现率达到57.1%时,客户理论收益率为3%,如果红利实现率为100%,客户的理论收益率将在3.5%~3.9%之间。
其实,此次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并不突然,将时间线拉长,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整距离上一次不过1年时间。去年7月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此前的3.5%下调到3.0%。而上一次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从4.025%下调到3.5%,中间则相隔了4年之久。
监管持续调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当前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所有资产价格的锚,所有资产价格基本都是参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定价的。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月2日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的收盘价报2.5675%,而到7月31日的收盘价报2.1475%。
权益市场更是持续动荡,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年7月末,沪深300的变动幅度为-10.94%。
市场持续低迷、资产价值不断缩水之下,投资者损失惨重。险资向来是投资市场的主力军,市场萎靡之下,这类资金首当其冲。
也就是说,持续下行的利率叠加险资投资收益率的不佳,使得投资收益难以覆盖保单成本。去年,险企的综合投资收益率3.22%,这距离3%的负债成本仅有一步之遥。
“资负”不匹配
负债与资产的不匹配是险企产生利差损风险的根源。
人身险的利润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死差、费差和利差。近两年,保险市场由于竞争加剧,同质化严重,死差、费差可贡献的利润相对较小。险企的利润主要依赖利差,而一旦形成利差损,则会拖累险企的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险行业预定利率下调“风声”四起之时,市场往往会出现‘炒停售’现象。2022年、2023年以及今年以来,行业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停售潮,炒停售的一般都是高保证利率的储蓄型保险。
而这种激进的销售方式,会积累相当一部分高成本保单,易在后期投资收益不佳时形成利差损风险。
从险企近几年的保费规模也可窥知一二。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55万亿元。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7442亿元,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9%。
保费规模,是衡量保险公司规模和业务规模的重要指标。因此,保持保费的持续增长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若保费规模的“节节攀升“撞上”投资收益的“广种薄收”,将加剧利差损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如若监管不加以干预,无异于”饮鸩止渴“。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1999年的利差损事件。当时银行存款利率一度飙升至10%,为与银行竞争,保险公司便推出高预定利率保单。不过此后央行连续降息,银行存款利率也紧随其后进行下调。部分保险公司却没有嗅到危险的气息。造成的后果便是1999年前中国寿险的利差损高达500多亿元,彼时,一众险企背上巨大的利差损负债。
而在近几年,保险行业有历史再度重演的迹象。2023年,保险资金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两项指标均处于多年低位。其中,财务投资收益率2.23%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2008年之后首次降至3%以下;综合投资收益率是2011年以来的“次低”,仅优于2022年的1.83%。
负债端的激进扩张与资产端的收益下滑令一众险企叫苦不迭。2023年78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总保费3.09万亿元,同比增长8.4%。然而,净利润却同比减少323亿元至1307亿元,增收不增利的矛头直指利差损。
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所说,2023年资本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利差损风险的课程。这个课程就在于利率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对长期负债的杠杆作用,如果不能覆盖成本,产生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进入2024年,“利差损”依旧是行业痛点,比如,中信诚保人寿2024年上半年亏损金额超过34亿元,巨亏的元凶就是利率的下行以及权益市场高波动。
不断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背后
险企资产端的压力短期内并无优解,那么只能下调产品利率以控制负债端成本,在负债久期和资产久期之间,做好平衡和匹配。
监管屡次下调保险产品利率意在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防范险企的利差损风险波及其它行业。众所周知,保险是三大金融支柱中的一员,银行、保险、证券,被称为金融行业三驾马车,可见保险在金融行业的重要性。
而对于险企本身来说,下调产品利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差损风险,但也会降低传统险产品的吸引力。这对保险从业者来说,意味着产品没那么好卖了。
中华联合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表示,“产品预定利率下降之后,行业竞争模式将发生改变,不再是过去将保险产品定位为类似于财富管理的功能,而是倒逼寿险从业者回归寿险基本保障功能,不再通过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驱动销售。”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指出,“如果一定要从投资收益视角出发,在利率不断下降的市场环境下,分红险可能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分红险不仅包括预定利率的部分,还包括红利。
而且监管在《通知》中指出,对于分红型保险产品和万能型保险产品,各公司在演示保单利益时,应当突出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强调账户的利率风险共担和投资收益分成机制,帮助客户全面了解产品特点要平衡好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与浮动收益、演示利益与红利实现率的关系。
再加上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变得不高。相比较之下,分红险虽然没有以前更有吸引力,但是仍旧优于存款和国债。
随着国内长端利率的不断下行,未来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或会进一步下降,而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