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指数样本为什么要调入一些涨幅非常大的股票标的,比寒武纪、赛力斯等,都涨了10倍了才被调入样本,而不是调入一些调整的比较充分的样本标的,这样的机制存在很致命的问题,就是这种涨幅巨大的股票,估值已经严重高估了,一旦下跌,跌幅会非常深,严重拖累指数的上涨,这也是为什么上证17年3000点的一大重要因素!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地疑问,简单聊两句。因为这个对于很多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单纯以指数来看,中国股市哪里还有什么投资价值。
比如前一段期间,网上有个比较有名的采访视频,他说:
如果你16年前投资中国最大的股票指数沪深300,过去16年,他们的GDP增长了505%,但你在他们的市场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钱。想象一下,在一个GDP增长了500%的国家,你损失了1/3的钱,而同期美股在美国GDP增长了75%的情况下增长了400%。这说明,在中国投资是徒劳的。
投资新手很容易被这种说法所迷惑,对A股产生极端错误的认知,认为投资者的亏损完全是因为市场,毕竟甩锅以后心理好受多了。还有一种人,就会认为a股的未来也毫无投资价值。
可是,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谁要是信了这种鬼话,谁才是傻子。用这样的认知,又怎么能赚钱呢?所以,指数这个事情,很有必要说一说。
其实,关于3000点横盘17年这个问题,之前在《关于上证15年还是3000点的那些事儿》里面,我具体聊过一些,对3000点有疑惑的可以看看。
今天来聊一聊不一样的东西。指数为什么纳入那些已经大涨的股票?因为大多数指数的编制方案都是以市值为标准,达到某个市值的标准后,就会被纳入或者被剔除。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以市值为标准呢?而不是以市盈率、市净率等等指标为标准呢?
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突然就明白了,似乎并没有比市值更好的单一指标了。
股票指数的发明者查尔斯.道,曾经说过,指数平均值包含一切,市值又何尝不是呢?所有与这家公司相关的全方位信息,都被容纳在股价里面了。
这个事情也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市场认可的是强者恒强的逻辑。
道琼斯指数发明以来的100多年间,成分股几乎已经全部替换了,当初牛逼的公司几乎全死了,如果按照所谓的调整充分的逻辑,把它们选进来,岂不是指数跌的更惨?
如果以涨的太多,拒绝把苹果、谷歌、微软、特斯拉、英伟达纳入股指,那还有如今的标普500指数吗?
所以,在投资世界中,强者恒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很多人都喜欢买低价股,恰恰相反,高价股往往才是相对正确的选择,投资需要反人性,不要恐高。
正如利佛摩尔的名言一样:没有什么价格高到不能再涨,也没有什么价格可以低到不会再跌。
为什么这个世界,强者恒强的逻辑很硬呢?
其一,资源优化效率的选择。领先者往往客户群体更大,规模优势赋予它们螺旋式的竞争优势。这种效应在互联网公司中,表现最为明显。越早的公司,客户越多,用户成本越低,越能够吸引用户,反过来用户反馈越多,越能够改善服务,这是一个比较强的自螺旋。
其二,沉默成本的提前支出。人类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对于客户来说,选择新供应商具有风险,对于员工来说,社交关系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建设都是沉默成本,已经提前支出。做正确的事儿很难,做错事儿,很简单。这就是,反馈循环,做得越好,就有越多的资源。
其三,人才垄断。龙头往往营收强,预期好,往往可以给出行业内最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所以,会垄断整个行业的人才,其他竞争者就会弱很多。
不过,与强者恒强,相对应的另一个投资原理就是物极必反,当整个社会所有人都知道的时候,往往也就到了尽头。这一点在历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个国家在发展最好的阶段,通常都会贫富差距拉大,比如1980年以来,美国贫富差距拉大到了二战以来的最大值,而这40年也恰恰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一段时间。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贫富差距拉大,最终都会引发社会矛盾,特别是当科技不再进步,停滞之后,社会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又将重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历史的轮回总是这样。中国古代有一个王朝周期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不断兼并的过程,如今到了现代,资源或许变了,但人性没有变。
公司和行业,也是这样。投资者既要寻找龙头,同时也要警惕龙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涨不跌的股票,100年前的公司基本上99%都挂了。就拿教育行业来说,2020年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教育是一个非常有钱途的行业。但,突然,这个行业就没了。因为大逻辑上,更大范畴的力量扭转了教育的市场化。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大多数公司最终的结局都是消亡,谁也不能例外,区别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谨慎观察,冷静决策,果断出击才是盈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