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港片时常是毫无新意的套路+熟人阵容排列组合,分分钟让人瞌睡,看了又似乎没看,但也偶尔冒出几部套路之外的回温之作,前有发哥印假钞的《无双》、后有华仔白切黑切白的《拆弹专家2》。
《红海行动》等几部口碑票房都不错的红色大片之后,林超贤导演此次回归港片,再度携手张家辉,安排陈伟霆做卧底(不是三年又三年那种),味道依旧熟悉,观感依旧生猛。
虽则人心人性戏份中规中矩,虽则某条支线的衔接紧密度、必要性都让人困惑,但动作片本身完成度颇高。
一,生猛硬核的主轴肌理
林超贤导演拍动作戏,越来越炉火纯青。
李振邦(张家辉饰)、江铭(陈伟霆饰)一路打生打死,陈伟霆后半段的几场动作戏,浑浊水潭中反杀、修车店反杀,都是绝境下终极一击,都是“紧张感拉满、窒息感满格”状态。
打戏凶悍、对峙惨烈,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满屏都是生猛、惨烈的好看。
打戏常见的两极,一极是浪漫化、武侠化的,虽然也叫打戏、但某种程度上和舞蹈异曲同工,提供美感视觉享受、也提供强化甚至神化技能的功用;另一极则是带血的粗粝的生猛的,给出极其直观的痛感、极其窒息的残酷感。
摈弃柔化美化效果,到皮到血到骨,凶悍、激烈、血腥。当然不是说这种招式不好看、没有观赏性,而是指“美”不是其核心因素。无意指责任何一种,上述两极功用效果不同、各自适合不同类型的影视剧。
《爆裂点》显然属于后一种。
此外,《爆裂点》又和另一种铁血热血故事约略不同,那些故事中虚构主角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打了若干年若干部也不会死,主角团身上或多或少倾注了一点漫画式英雄的想象色彩和金手指光晕。而《爆裂点》显得更真实、更落地,也铁血也英雄也不屈不平,但会痛会死会折损会做错事会妥协,更有人间烟火气的、肉身的真实基调,也更有以有限凡人之躯对抗无边之恶的又渺茫又勇敢又悲悯的质感。
电影中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打戏,大抵也不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血浆,而关乎情感关乎人性。
前者比如毒贩团体中有位丧心病狂er,在和江铭对决时居然挟持甚至一刀扎向自己的女儿,后者比如大反派韩洋为报复李振邦,活活烧死他若干同事还嫌不够,又生生烧死他儿子、且将惨烈现场拍成视频折磨他,丧尽天良、令人发指。
此前《涉过愤怒的海》打出的标签也是“不建议18岁以下观看”,而《爆裂点》在港片分级制度之下算是有名分的尺度大。
都是尺度大,也都有刀刀到肉的打戏,但相对而言《怒海》尺度更侧重心理层面,尺度在“疯”,两个家庭凑一块也找不出半个正常人;而《爆裂点》尺度在“狠”在惨在血色。
无意诋毁任何一方,前者深挖内心疯与爱,后者是尽显血与火的工业化动作大片,侧重和特点不同而已(当然只是描述侧重点,没有说他们电影里只有“情绪没有动作”或“只有动作没有情绪”的意思)。一个更接近导演个人化的“曹氏犯罪宇宙情绪表达”,而另一个有更工业链条化、更周全产业化的整体质感。
纵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爆裂点》的高能惨烈动作画面,是大写加粗的“港片依旧能打”吧?
二,情绪落点老派、价值落点周正
你看,电影几乎从头打到尾,满场血浆横飞,倒并非cult片的“又血腥又爽”路数。
先说情绪方面,《爆裂点》中部分细节和人物的情绪落点,是很老派的处理模式。
比如反派韩洋,杀人放火恶事做尽,但疼爱弟弟、重视亲情。
比如李振邦和膺秀(梁洛施饰),一正一反同样都是“呕心沥血的大家长,面对青春期叛逆不听话的孩子”模式,前者儿子不能体谅父亲黯然离去的迫不得已和用心良苦、打架斗殴惹事一条龙;后者女儿痛恨母亲的毒贩身份,想要解脱但不得其法,上线第一件事就是吸摇头丸、放火烧车。
某些影视剧引发关注,未必胜在制作精良、逻辑周正,而是将触角往此前不太被关注的角落探了一寸,比如引发对“太爹味”的反思和探讨;《爆裂点》不属于这一类,方方正正都在框内,过于老派,但赢在动作戏出彩,节奏高能紧张。
再说人性落点方面,李振邦为救儿子一度放走韩洋(且不论此时抓算不算人赃俱在证据够不够;后续很快又去抓),所谓黑化方式过于强调悲凉亲情属性,极端惨烈,但并未能真正挖掘出“黑”的戏剧冲击力(没有说放走恶人对的意思)。
戏里江铭最后殒命男主怀中,讲述“此前是意外,不想杀但我控制不住”。江铭当卧底、暴露后生死互搏过程中先后杀了两位毒贩,不肯归队自首而坚决要抓反派大头子;虽则他起初接下“三年又三年那种卧底”任务出发点是要升职,虽则二人后续一路他逃跑他追,但江铭李振邦所谓“为敌”很难算真正为敌(片方海报频繁出现化友为敌)。
所谓“敌”不够敌,所谓“黑”又主打苦衷不得已,所谓人性刻画也不够有力。
《拆弹专家2》中刘德华的角色因公负伤、被调任文职,引发他激烈情绪,此后甚至一度黑化;再往前数,某些作品一句“我都想做好人”写尽回头无岸的凄恻、人心的晦暗复杂,《爆裂点》同样有尝试、但效果稍显逊色。李振邦和江铭都有错误举动,但这不等于戏剧性中有真正游走在人性怒与怨、黑与白之间的警醒悲剧感。
接下来我们说说影片的价值落点。在缉毒警察和毒贩的生死搏斗中,以殷红血色写出了缉毒警步步走刀锋的不易,叫人肃然起敬。
给出价值落点的方式不生硬、不煽情。
一众同事陷入圈套、冲进现场,然后凄恻葬身火海中。
此后镜头中出现一排黑色尸体袋。不拖泥带水反复用煽情音乐渲染情绪,短短几秒一个镜头摇过去,就没有了。你看,悲情和敬意不会因为“时间几秒”而被削弱,相反,来得密度更高更凶猛也更有后劲。
当然,悲壮的也不仅仅是他们,艰难活下来的、已经牺牲的,影片无处不在传达血色煎熬中的价值感。
似乎无一字在提、但又处处有渗透,动作皮囊下是惨烈又周正的,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之意;并无直接歌颂,但自然流露出,让人动容。
三,外延一角、支线一脉的“过犹不及”质感
说说毒贩阵营中的受害者。片中膺秀是毒贩,不论起初如何,既然参与毒品环节中、自然也是加害者;但和一心赚钱杀人放火的毒枭们不同,她依旧保留有“被逼入伙”的受害者的被迫属性、悲剧色彩、逃离愿景。
只是,角色介于“有来处”和“没落点”之间,若说多余也不完全多余,若说单薄也并不扁平,若说严丝合缝却又缺席最后大戏。
膺秀身份是制毒师,从金三角被派往香港帮韩洋制毒,企图抢走七千万交易款远走高飞,随行的叛逆期女儿出去见网友结果落入一群人渣小混混手中,惨被强暴被绑架。这群人渣拍下作恶视频勒索膺秀,双方混战中膺秀女儿失手将人渣从楼上推下。
赶来的男主为抓毒贩大头目寻求膺修合作,手法是骗她“你帮我、我就帮你女儿”;此后他又良心发现告诉膺秀“其实被推下楼的人没死,你女儿没事”。这段“说假话骗人/威胁人合作”然后又反悔说真话的内容,质感有点难评。
要表现男主不够程序正义,大可不必在手段对象上花如此多笔墨;要表现膺秀一身凄凉、不幸落入魔窟、前后左右都是弥天网罟、进退都是地狱深渊,又有虎头蛇尾之嫌,且和主线的粘合程度也一言难尽。
膺秀之所以落入毒枭手中,是因为早年她丈夫是制毒师(最初是化学老师),影片的重要反转,是各方混战的重要关头她突然发现以为已故的丈夫其实好端端活着,甚至另有家室。
相依为命的女儿不在身边,弟弟又惨死毒枭混战中,万般绝望之下膺秀冲入“已故丈夫”店中想开枪打人,而看见对方几岁的小女儿又心生不忍,心灰意冷举枪自杀,被赶来的男主角救下。
昏迷之前她又说了一遍“你帮我,我帮你”。拜托,最后也没帮啊?你们反复打卡港片高频台词“你帮我我帮你”,然后呢?
虽然梁洛施很美,但这条线属实很难评。
如果仅仅只是各方势力中的一支混战人马,大可以如同日本毒枭或者金三角毒枭一般,以线索型人物的缩略凝练方式带过。如今,她的戏份大大多过普通功能型人物,但支线内容本身的情绪效应过于中规中矩,对主线大结局又无实质性影响,难免有分散重点之嫌、有“散而不凝”的遗憾。
舒心结语
这几年内娱频频出现小成本的情绪主打型作品,讲已故亲人、爱人、宠物,类型无可厚非,但手法上,对情绪渲染的重度依赖,已经远远超过故事刻画本身。
若说都是煽情显然有失公允,但很明显呈现出“情绪大于故事,情绪高于内容”的失衡失重倾向。
《爆裂点》则是另外一种,硬桥硬马硬功夫,花大力气大功夫拍,虽然有缺点、但至少很有诚意在“故事/动作中塞了满满内容”。
哪一种更讨巧?很难说,本质上是物以稀为贵的循环罢了。
当市面上充斥着毫无灵魂的动作片行活时,小而美的感人黑马、很可能四两拨千斤。
当市面上一排排站满想要复制“轻故事轻内容而重情绪”打法的作品之后,硬核打戏、炸裂打戏的硬核老派玩法,反而可能成为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