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没有嵩山:中国历史将无根源?

嵩山剑客谈文化 2024-03-25 02:17:26

●宋豫秦 王剑松

嵩山文化圈,总的来说,是指以嵩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区域文化。其范围当今有三种表述:第一种以中岳嵩山主峰一一太室山和少室山为中心区,其区域内所包含的文化为嵩山文化圈。其范围:西起洛阳龙门,东到荥阳、新郑。沿此一线的龙门山、白云山、熊耳山、万安山、风门山、中灵山、鞍坡山、马鞍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尖山、青屏山、浮戏山、具茨山等属嵩山山系的山脉。其全长120公里,宽40公里,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远远望去犹如横卧中原的巨龙,亦称狭义的嵩山文化圈。

第二种是以嵩山为中心,西起三门峡,东到商丘,北到安阳,南到南阳区域内所包含的文化称为嵩山文化圈,亦即中原文化圈——有众多专家认为,把“中原文化”应该称为“嵩山文化”,因为在西方中原文化翻译成英文为“中间的平原文化”,人们听不懂,弄不清其中的含义,说到嵩山文化与西方的奥林匹斯圣山一样,他们马上就明白了,这里是朝圣的地方,便于交流推广和学习。

第三种是大范围的嵩山文化圈,早在4000多年前的大禹,在铸九鼎,划九州时,将其建都的地方定为豫州,其他八州均在与豫州相连的八方,故豫州为中州、中土、中邦、中国。后来,在划天下五岳时,首先“定中”确立嵩山为中岳,然后才有了东西南北的概念,才分别确定出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为五岳的核心,是五岳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反之,假若没有嵩山,天下将无五岳,中国将无历史。为此嵩山文化圈包含了五岳文化。这三种说法,均有各有各的道理。

古代嵩山,称作"崇高",正如司马迁所说,昔日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是环嵩山而建,这里曾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嵩山有着崇高的威望,是华夏民族的圣山。在政治中心南迁北移,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占领主导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嵩山逐渐被忽略,致使华夏人找不到了文化的根,甚至忘记了河南,忘记了中原,忘记了嵩山,这才真正叫数典忘祖了。

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嵩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嵩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嵩山文化曾经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当今世界,嵩山文化仍将以其固有的文化特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创造和谐世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也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这方面,嵩山文化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为共创和谐世界提供借鉴。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嵩山文化的内在品质。在《周易》《诗经》《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和”与“谐”都是单音节词,它们经常出现各种文献中,其中同时出现的情况也不乏见。如《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襄公十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等等。但这里所说的“和”或“谐”,指的是音乐的相和或相应,说明的是本体与客体之间相和相应的关系。嵩山人管仲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讲“和”与“谐”的问题,他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君主若能以“道”和“德”来对待他的子民,那么百姓就能和谐相处,关系和谐了就容易聚拢在一起,就容易同心协力,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但是,系统地提出和谐思想的应该是老子。

老子在嵩山依据先人的经典名言,撰写成《道德经》,他在《道德经》中,多次讲到了和谐的问题,概括言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社会的和谐,三是个人身心的和谐。

关于自然的和谐,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皆是负阴抱阳,冲气居中调和,因而才能达至和谐;关于社会和谐,老子提出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主张,以为人与人之间要少些矛盾,多些理解,既能沐浴社会的阳光,也能与社会尘垢共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皆能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达至社会和谐;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子十分看重自身的和谐,他举婴儿的例子,认为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就是因为体内和气充足。因此,人们应善于培育冲虚之气,善于保持冲虚之气,冲虚之气足,就容易实现自身和谐,所谓“知和曰常”。

善于养育自身的和气,自身和谐就不难实现了。在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原先贤的和谐思想影响下,以嵩山为核心的中原文化非常注重和谐文化的培育,形成了以“中庸”“中和”“中正”为特色的和谐文化传统,形成了以大嵩山为核心的“中”文化。这种文化既注重自身的和谐,又注重与外在事物的和谐相处;既人注重自身的和谐,又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文化对当今和谐世界的建设,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使得许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无所适从,而且有不少人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异化,这就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发展中国家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如何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抚慰人们浮躁的心灵呢?嵩山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实现和谐的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所具有的启示意义,绝不仅仅是字面的一些内容而已,而是有其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已经举办了十二届的嵩山论坛,就是揭示嵩山文化厚重内涵的成功尝试。

和而不同是嵩山文化的精髓。倡导和谐,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消解文化个性。嵩山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实践向人们昭示,和而不同才是嵩山文化的精髓。从远古时期以至于今,嵩山一直在向世人展示着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从大的方面讲,嵩山有远古文明,有农业文明,也有工业文明;从学科划分来看,嵩山的人文科学非常齐全,自然科学也非常丰富。在人文科学方面,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经学、教育学等等,应有尽有,且都表现不俗;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地理、科技、医学、水利、建筑学等等,也曾经各领风骚。

丰富多样的嵩山文化虽然在价值观和实用性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但多样性的嵩山文化却能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共同发展。譬如嵩山佛教,虽然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禅宗在嵩山地区居于主导地位,但佛教其他教派在嵩山地区仍然得以存续和发展,如华严宗、曹洞宗、临济宗、云台宗等都在嵩山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即使是同出禅宗一门,也是奉行和而不同。如被称为“南能北秀”的惠能和神秀,都出自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相传弘忍为寻找继承人,让其弟子各呈一偈。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相比较,弘忍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于是就让惠能继承了衣钵。

六祖惠能在南方传授禅宗,主张顿悟;神秀在北方传授禅宗,主张渐悟,世称“南顿北渐”。神秀和惠能都是禅宗的代表性人物,其主张殊途同归,但二人主张修炼的方法不同,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嵩山文化奉行的正是和谐基础上的和而不同,既讲和谐,又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在和谐中保持差异,在不同中求得和谐。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及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和而不同既是大嵩山文化的基本特征,也使得嵩山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魅力,具备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基本特质,因而更加具有世界价值。

和谐共生,和而不同,使嵩山文化与域外文化显示出一种和合趋势。这也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强势文化也好,弱势文化也罢,都需要生存空间,都需要在相互交流互鉴中保持其基本特色,保持和而不同。只有这样,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展示出来,才能显示出多彩光谱,保持无穷的魅力。嵩山文化不仅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基本精神理念,而且可以提供相互交流互鉴的有益借鉴,并由此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0 阅读:0

嵩山剑客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