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2024年第10期的《旗帜》杂志上发表了《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的文章,提出未来5年是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期,围绕“大病不出省”,要推动优质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延伸,发挥国家和省级“双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建“双中心”要向特定地区倾斜;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需巩固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对市县医院的带动提升,建立人员下沉服务长效机制,提升市县医院诊疗等能力;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要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壮大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加快分级诊疗建设的关键期定位为5年,这和三明医改5年全覆盖几乎是重合的,也就是说,未来5年是中国医疗体制建设和体制改革的重要节点。
那么,5年后,中国的医疗会是什么样子呢?医生会比现在更好一些吗?
我想,很多新面貌的呈现是可以期待的。
尤其是信息化和人工智能。
信息化的升级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医院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质量与安全等各方面都会取得惊人的发展,远程医疗必将更为普及,AI将会进入病案系统和影像系统,帮助医生简化流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决策的效率。
集采、价格调控将会全面铺开,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将会全方位降低,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医保的负担。
除了这些可以期待的变化,三明医改的全覆盖,控费依旧是医疗重要的主题。在控费的作用下,分级诊疗的推进,可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关于三明医改,我以前的文章里经常提及,今天主要提一下分级诊疗。
目前分级诊疗仍然有很多路要走,原因无非是病人的需求和医院的需求两方面。
本来分级诊疗的核心是疾病的诊治难度,当核心由“疾病”转为“意愿”,病人的意愿、医院的意愿,分级诊疗就遇到阻力了。只要病人有需求也有能力去大医院,只要大医院有需求也有能力接收病人,越来越多的病人涌入大医院并不奇怪。
内卷下的医疗,为这两种“意愿”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于是,有些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起早贪黑,忙也忙不完,有些医院门可罗雀,甚至破产倒闭。
如果分级诊疗有序地实施,即使再自负盈亏,小医院也不会陷入到运营困境,更别说沦落到破产倒闭的地步。
分级诊疗能不能继续推进,能推进到什么程度,以上两种“意愿”应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年的节点过后,医生会更好一些吗?
我的信心不足。
医生的好,表现在医疗环境、职业认可度、薪酬等多个纬度。
医疗环境,突出的医患矛盾,会改善吗?
大概率不会。
薪酬会提高吗?
医保以控费为主,在没解决钱从哪来之前,医生的薪酬结构可能会有调整和优化,但整体的提高,难。
职业认可度会提高吗?
没有医疗环境和薪酬全部或部分改变,职业认可度的提高也不容易。
所以啊,5年后医疗或许会有不小的变化,但医生,却未必会比现在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