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火锅界的巨头,海底捞曾经凭借一己之力,提升了餐饮业在中国商业社会的能见度和美誉度,让一个烟火气的行业展现出商业智慧的光芒。
然而疫情三年,大规模闭店和财报持续亏损,让“海底捞”这块金字招牌黯然失色;与此同时,大批餐饮上市公司的糟糕财报陆续公布,这也触发了外部对餐饮业景气度的再审视。
“餐饮业是不是不行了?”的论调最近甚嚣尘上,大众餐饮黄金十年所积累的信心资源和品牌家底,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冲击。
但是走访市场后我们发现,餐饮业所遭遇的并不是整体性的滑铁卢,而是一次深层结构性调整,可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一些餐饮企业在疫情下不得不为战略失误埋单而关店压缩,但也有一批具备战略定力的餐饮品牌在逆势增长 ,成为餐饮业的新旗手。
1 海底捞再亏损,餐饮业不香了?8月14日晚间,两大火锅上市公司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先后发布了上半年财报:双双亏损。
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预计最高下滑17%,净利润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局面,最高亏损2.97亿元。
海底捞提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啄木鸟计划”中,发生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55亿~3.27亿元;二是上半年全国多点散发的疫情,若干餐厅在一段时间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
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预计营收约21.6亿元,同比下跌29.0%;净亏损预计为2.7亿~2.9亿元,较上一年度的亏损0.47亿元相比,同期亏损增幅474.47%~517.02%。在原因分析中,同样出现了“因疫情因素,无法充分营业”的信息。呷哺呷哺所在的116个城市中,受到疫情影响的有92个,占比约79%。
消息传出,资本市场质疑声一片:火锅行业是不是不行了?进而追问:餐饮业是不是不行了?
随着海底捞2021年度财报的巨额亏损,以及2022上半年财报的再度预亏,人们发现曾被誉为“餐饮业印钞机”的海底捞,它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去不返了。
而就在短短一年前,餐饮业还曾经是整个资本市场“最靓的仔”。2021年,餐饮业吸金无数,以高达上百起的融资事件,成为惨淡资本市场里的新传奇。一度市场普遍感慨:生意做遍,不如卖饭。
行业旗手的“跌落”,让人不禁怀疑整个行业的估值逻辑和发展潜力。
“我们正在谈的融资,现在遇阻了。投资人说需要重新评估估值。”武汉一家连锁餐饮的副总介绍说:“我们业绩上半年还是有接近两位数增长的,但是已经上市的餐饮公司的财报实在难看。”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问题,你们必然也会遇到,你们能解决吗?”这是投资人抛出的终极质问。这位武汉连锁餐企副总说:“海底捞曾经让很多投资人对餐饮产生了兴趣,而现在海底捞的问题也开始让他们对餐饮业产生了质疑。”
要知道,鼎盛时期资本市场曾经为海底捞给出了近4000亿港币的估值,这一数字一度直逼百度,一百多倍的市盈率比当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要生猛。
海底捞的估值,也直接刺激了一批餐饮企业的快速融资与火速上市:九毛九、奈雪都已挂牌港股,而捞王、老乡鸡、乡村基、蜜雪冰城也在紧随其后。
但是,形势急转直下,扛旗者的气势如虹遭到逆转,整个市场从亢奋直接坠入疑虑重重。
2 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净利亏损、大规模关店、股价下滑、市值蒸发、高层换血,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联手进入了“收缩期”。而“火锅双雄”此次双双“跌倒”,也不禁让人心生疑惑:是不是火爆中国30年的火锅业进入了调整期?
当然不是。
我们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在消费市场,火锅依旧是当下最主流的品类,依然是消费者的心头好。NCBD(餐宝典)的《2021—2022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0亿元,到2025年预计将接近13000亿元。
另一方面,火锅市场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很多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挤占了传统火锅的增长空间。不同定位、不同市场策略的火锅品牌,正在重新切分蛋糕。
作为海底捞直接的竞争对手,巴奴在今年疫情期间的表现令行业刮目相看,成为餐饮界逆势增长的一个独特现象。
据了解,今年5—7月巴奴在北京、合肥、武汉等多个城市开出新店,其中在北京连开3店,北京门店数已达到10家,并且筹备了广州、天津、苏州等城市门店,在其他品牌纷纷选择关店收缩的情况下,巴奴逆势开店扩张显得格外亮眼。
不仅如此,尽管上半年各城市疫情频发,但是巴奴门店的生意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其合肥首店开业当天翻台率突破630%,还劝退了100多桌客人;巴奴上海首店环球港店在经历三个多月的暂停营业后,生意很快得到恢复,甚至比疫情前更加火爆,最高等位近500桌。
在顾客层面,巴奴也成为了火锅行业口碑最佳的全国连锁火锅品牌。据NCBD(餐宝典)发布的“中国火锅品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巴奴连续两年荣获“火锅品牌满意度排行榜”第一名。
市场上有一个说法:老大老二打架难分胜负,但老三却没了。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作为中国火锅冠亚军双双跌倒,作为品牌第三名的巴奴却逆势而上,快速占领市场成为新的品类扛旗人。
论及原因,要从他们的竞争战略说起。作为上市公司,海底捞和呷哺呷哺都是行业内财大气粗、兵强马壮的巨头,但是资本的诅咒也相伴而来。
有市场人士认为,“海底捞的关键问题不在主营业务,从头到尾都源自市值的压力,老想着用产值做市值,最终导致动作变形。”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上市后,都曾经快速大规模开店,想用速度和规模抢占市场碾压对手;但是疫情之下,这些扩张之举却导致搬起石头没有击中对手,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导致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最终不得不断臂求生,元气大伤。
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分析指出:“海底捞单靠服务来打动消费者是不够的,通过开店实现增长,是比较简单的1+1=2的做法,但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规模。”
而上市之初,海底捞掌门人张勇就曾对外阐述过自己的竞争理念,他说“顶天立地”不咋挣钱,“铺天盖地”大有可为。所谓铺天盖地,就是大规模开店,就是用低价服务“穷人”。
张勇明确表示,高端餐饮不挣钱,海底捞的目标肯定不是高端。“我是想做到又便宜又好,而且还赚钱多。”
铺天盖地还是顶天立地,张勇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市场也给出了自己的反馈。
3 巴奴的战略定力海底捞张勇曾经对商界的朋友提醒道:企业家有时候把贪婪包装成一种理想。没想到一语成谶,2022年的海底捞可能也正是受困于几年前的贪婪扩张。
反观巴奴,在最近10年一直保持着难得的战略定力,这在巴奴日常的竞争理念、决策逻辑、运营原则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海底捞张勇的竞争理念是:铺天盖地,以规模取胜;那么巴奴创始人杜中兵的信仰就是:顶天立地,以品质取胜。
什么是餐饮业的本质?杜中兵认为自己摸到了那个门槛:东西要好,产品要精。在10年间,巴奴扛起了“产品主义”大旗,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产品层面:挖掘好产品、策划好产品、包装好产品、呈现好产品。他认为服务主义、场景主义都只是餐饮的一个侧面,而产品主义才是贯穿始终的系统。
疫情之初,海底捞快速开店之时,就有人问巴奴创始人杜中兵:巴奴会不会选择抄底?
杜中兵的回答是:“餐饮这个行业是百年产业,只能慢慢来,不存在抄底性机会。会有一些资源腾空出来,但对幸存者而言,只是选择多了些,无论是自身发展节奏还是行业生态格局,都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因为你内部是有数的,外部也是有数的。餐饮是重资产行业,不是互联网行业,不存在指数级增长机会,人和钱不会那么快聚集起来,不会哗一下就上去。”
所以纵观海底捞和巴奴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就能发现:海底捞在不断地调整动作,例如涨价和降价,开店和关店,多元和收缩……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背后,则是利润的亏损和士气的消耗。
反观巴奴,则是坚定地以产品主义为核心,按照既定的扩张节奏循序渐进,不搞快速扩张,创立21年只开了85家直营门店;在经营层面和10年前竟然保持着一样的原则:不打折、不促销、不外卖。这种难得的战略定力,让巴奴在10年时间里,从一匹黑马一跃成为行业的最大白马。
而此时餐饮业早已从品类之争进化到了客单价之争,消费者往往是在同一客单区间来挑选品牌,而非是单一在品类里选择,巴奴170元左右的客单和海底捞100元左右的客单,本质上已经不属于同层竞争。
在资本市场,形势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投资机构已经看透了规模的泡沫,越来越重视利润率,海底捞的规模优势在此时成了包袱,而巴奴高客单策略形成的利润优势正在被重新发现。
据媒体报道,巴奴在2020年3月拿下番茄资本的近亿元战略投资之后,2021年6月,又获得由CPE源峰资本领投的5亿元融资。2021年底,有媒体爆出巴奴再获战略投资,受资本青睐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在行业格局动荡的时刻,我们发现:海底捞们的亏损并不代表餐饮业不行了,而新的扛旗手正在成型。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饿死的员工!
前天去的,态度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