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乌克兰国家预防腐败局(NAPC)公开宣布将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列入“国际战争赞助商”名单。这并非乌克兰首次将中国企业置于这一名单之中。今年4月,NAPC将中国科技企业小米列入,理由是小米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仍在俄罗斯开展业务。10月,乌克兰又对中国车企吉利下手,并将中国国有企业中海油、中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纳入名单。乌克兰的指控主要集中在这些企业在俄乌冲突中继续与俄罗斯合作的事实上。
此次乌克兰的目标是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指责该公司仍在俄罗斯从事地铁、桥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选择在俄总理访华结束并即将回国的当天公布这一决定。这一时机选择显然表明了乌克兰对中俄合作加深的不满。
在上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的第4届俄罗斯铁路大会上宣布了一个庞大的铁路计划,旨在将未来的高铁网络覆盖俄罗斯80%的人口。普京还特别强调将高铁延伸到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地区。这两个地区曾是俄乌争端的焦点,据俄方称,现在完全被俄罗斯掌控。普京的计划显然触及了乌克兰的敏感神经,加上俄总理访华,乌克兰或许认为中国会助力俄罗斯在这两个地区进行铁路建设,因此迅速宣布制裁中国的铁路建设企业。
乌克兰此举旨在通过设立“国际战争赞助商”名单,迫使国际业务完全退出俄罗斯。然而,这一制裁似乎更具象征性,形式大于实际。乌克兰的实际影响力难以影响俄罗斯的事务,更何况中俄之间的合作仍在继续。
对于这种满世界拉仇恨的行为,可以说乌克兰在破罐子破摔。这种口头上的制裁对于中俄的合作关系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在现今乌克兰的境况下,这种做法显得短视,毫无远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发表两句话,更是发人深省。首先,他强调中国一直站在俄乌冲突解决的和平一边,持中立立场。这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即不干涉他国内政。乌克兰此次制裁的行为,是否期望中国放弃中立,站队支持乌克兰,令人质疑。
然而,乌克兰需认清现实,即便中国站队支持乌克兰,也未必能改变当前国际格局。乌克兰的这种无端制裁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明智的选择。乌克兰应当及时纠正错误,消除负面影响,珍惜中国的善意与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