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云南篇中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04-06 18:19:47

(昭通、保山、丽江、普洱、临沧、德宏州、怒江州)

昭通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统治者为了标榜其功绩,企图“青史留名”,摧垮当地土著的心理防线,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昭阳区,2001年撤销县级昭通市成立县级昭阳区。

鲁甸县,鲁甸为彝语地名,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在鲁甸境内置古寨巡检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筑鲁甸城,设鲁甸厅。

巧家县,据《巧家县地名志》记载:“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先年系渠领有,此士身殁,后人几以此二字命其领土,设县治时,亦即以此二字命名。”(另说:“巧家”二字,系开辟初当地的彝族头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后演变为“巧家”)。

盐津县,因产盐设渡而得名,历史上曾设渡于城北之盐津坝,原名为盐井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次年置云南乌蒙府大官厅。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关厅盐井渡巡检。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大关县,民国六年(1917年)从大关县中分设盐津县。

大关县,由大关厅演变而来。雍正六年(1728年)于大关屯置厅。大关一名的出现,最早载于《清史稿.地理志.云南>>:“雍正六年设大关通判,九年设府同知,驻此,移通判驻鲁甸。”大关县名是因地形命名的;大关其本意是关口,关隘,关卡,关塞重叠,“要经五尺道,必闯数十关。”

永善县,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镇压米贴彝民,改米贴(彝语为打仗出名的地方)为永善,意在安抚百姓,使其“弃恶从善,永为良民”。

绥江县,雍正十年(1732年)为永善县分署,设县丞。1909年在分县地置靖江县(正县),因与江苏靖江县同名,宣统二年(1910年)改称绥江县,寄寓江边两岸民众和平安宁之意。

镇雄县,嘉靖五年,废除芒部土司的世袭,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据《镇雄地名志》的解释“境内多雄关要塞,其治所为一方重镇,援引古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布部为镇雄。”

彝良县,《彝良县地志资料调查表》:“彝良在昔为乌蒙部所领之易良蛮部地,易亦作益。元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领益良州,即其地也。命名‘彝良’,盖取良善之意耳。”1913年置县。

威信县,古名卫靖司,谐音更名为威信,取国家宣威立信与民之意。1936年设县。

水富县,1981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水富县,将原水河,水东,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合称“水富”。

———————————————————————————————————————

保山市,明置保山县。因县治西有太保山,故名。1983年设市。又称永昌。

隆阳区,《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以九隆山得名。

腾冲市,元置腾冲府。据《徐霞客游记》:“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1913年设县。

施甸县,元代称石甸,明改为施甸。1962年析置施甸县。“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

龙陵县,1913年设龙陵县。原名勐龙。勐龙系傣语,意为陵墓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龙陵,为傣语意译,并引申为皇帝墓或龙脉大地。

昌宁县,1935年设昌宁县。取“昌盛安宁”之意命名。

———————————————————————————————————————

丽江市,清置丽江县。据《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1961年改今名。又称巩本知。纳西族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古城区,因南宋丽江古城得名。

永胜县,《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1934年改永胜县。

华坪县,清置荣坪县。1912年改为华坪县。以华荣庄,旧衙坪各取一字而得名荣坪县,1912年改华坪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玉龙雪山得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

普洱市,清置宁洱县。1950改普洱县。因普洱山而得名。

思茅区,1913年设思茅县,因思茅村而得名。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16年设墨江县,因阿墨江而得名。江因阿木人居此而得名阿木江,后变为阿墨江。1979年改今名。

景东彝族自治县,清置景东厅,1913年改景东县。县西有景董山,以在景董山之东而得名。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13年置威远县。1914年改景谷县,因县西有景谷江而得名。1985年改今名。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1913年设县。1990年改今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29年由元江、墨江、宁河等县析置,故名江城县。1955年改今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设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区。因旧为孟连长官司地,故名。1959年改今名。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14年置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西盟佤族自治县,原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的西盟区设今县。县因区得名。—说县在西盟山区,故名。

———————————————————————————————————————

临沧市,1913年置缅宁县,1954年改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临翔区,以区政府驻地凤翔街道而得名,又称勐缅、缅宁、临沧。

凤庆县,1954年改顺宁县为凤庆县。县治驻凤山镇,故县以镇为名。

云县,明置云州,1913年改云县。因彩云为名。一说县在云岭之南,故名。

永德县,1963年析置永德县。县有德党镇,故取名永德。

镇康县,元设镇康路,因镇康河得名。1913年改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929年置双江县,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1985年改今名。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明设耿马安抚司,1952年设耿马县。1985年改今名。“耿马”的“耿”系傣语,意为“地方”、“地域”。“马”为汉语。即“有马的地方”或“跟着马找到的地方”。

沧源佤族自治县,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设沧源县,11964年改今名。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芒市,傣语为“黎明之城”,2010年7月,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瑞丽市,1935年置瑞龙设治局。1952年改县。瑞丽江流经县境,故名。今瑞丽具有吉祥美丽的新意。1992年设市。

梁河县,1935年置梁河设治局,1953年改今名。因河而得名。

盈江县,1935年置盈江设治局,1952年改盈江县。境内有盈江,故名。

陇川县,1952年由设治局改陇川县。县东有陇川江,亦曰麓[lù]川江,故名。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泸水县,1935年置泸水设置局,1952年改泸水县。以泸水得名。

福贡县,1935年置福贡设治局。1954年改县。县西有高黎贡山,取“幸福的高黎贡山”意命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35年设贡山设治局,1954年改贡山县。1956年改今名。因高黎贡山而得名。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12年设兰坪县,县治在白地坪。以原名“兰”和白地坪之尾字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香格里拉市,。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又称中甸。

德钦县,“德钦”系藏语,意为“极乐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年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改称为德钦。

维西傈僳[lì sù]族自治县,清置维西厅,以在故维州之西而得名。1913年改维西县。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2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