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我的父亲母亲二十四目不识丁继母口中那些俗语老话(二)

草根爱练剑 2024-10-18 15:00:42

其实继母口中的俗语老话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方面是继母记忆力好,继承了当地先人们千百年来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那丰富多彩的俗语老话,再一方面继母是个用心生活的人,在平常的岁月里积累,也有自己创造下了许多的俗语老话。而那些俗语老话就像在她舌根下面储藏的一样,遇到合适的场景就会迫不及待地蹦出来。

继母目不识丁,大字不识一个。对于书本上的那些字她认为都一样,同时会说道:“黑字白旮旯,腿腿都朝下。”

小时候我爱看闲书,虽然继母她没文化但也会说:“看闲书,识闲字。”

“小脚一双,眼泪一筐。”

对于她的那双“三寸金莲”她会说道:“小脚一双,眼泪一筐。”

对于邻里关系继母非常看重,她经常说道:“远亲不如近邻,”“打不断的亲,隔不断的邻。”

那时候还是经济困难时期,但遇到“时头八节”(也是一句俗语),继母仍然会想法子做一些时令应景美食。比如过年做的油花花(一种油炸小食品),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等等,做下以后往往要送给左邻右舍品尝一下,彰显邻里之情。而这家几个那家几个,本来就不多的那些美食送人之后往往就剩下不多的几个了。面对此情此景,继母往往是自嘲地说道:“好家当还吃不住三份分哩。”同时也会说道:“你的不出门,人家的不下炕。”

继母往往是自嘲的说道:“好家当还吃不住三份分哩。”

那时候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意识淡薄,因此好些人迷信鬼神。继母没有文化,也是一个迷信的人。记得那时候她在我家神龛旁边还贴一个狐仙牌位,遇上“时头八节”等继母就会上供,求福祛灾保平安。那时候她往往会说:“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但有时候也会说:“信神如神在,不信也不怪。”有时候也会说:“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教育我活得要争气。

“信神如神在,不信也不怪。”

那时候继母已经五十多快要到六十岁了,但时不时仍然要颠着三寸金莲走上将近三十里路去孝义大孝堡村看望我姐姐(继母第一个丈夫留下的遗腹子),住上几天以后再颠着三寸金莲三十里土路走回来,回来以后往往会说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说到旧社会那时候老辈人的婚姻状况继母会说道;“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就养个胖娃娃。”

那时候我家在我们古镇南北繁华大街上居住,镇上一般男娶女嫁都要从我们门前路过。遇上儿娶女嫁继母除过说一些“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之外也会说:“不是一家人,进不了一家门,”有时候也会说道:“嫁给当官的做娘子,嫁给杀卖的(指屠夫)翻肠子(说的也是,我们村庄里好几个嫁给杀卖的女人们,男人们杀了猪羊等,女人们就得在家里翻肠子)。”

而遇上白事葬礼(我们当地叫培人),继母往往会说道:“活的给点吃,死了不用哭,”有时候也会说道:“活着孝顺一口,胜过死了供献一斗。”针对当地丧葬风俗会说道:“儿培埋,女哭街。”对于有的人姨妈去世她说道:“姑姑亲,辈辈亲,姨姨亲,死了姨姨割断襟。”

那时候没有电视,连电还没有,于是一些人就会串门子,说闲话。针对这个情况。继母就会说道:“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槌。”

那时候人们大多是用的旧式火灶,烧的柴炭。有时候继母会说:“好火火费炭,有了辣家家(辣角角)费饭。”说得也是,好火火遇上刮风天气添上炭,嗡嗡嗡一会儿就着完了。那时候家家生活困难,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肉还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吃上一些,所以在火口口上用那个小小的平坛锅锅搐上一些辣角角就是非常好的下饭菜了,而有了辣角角人们往往能多吃半碗饭不止。

“人是活神仙,一天不见走一千。”

1966年我在北京串联,接受毛主席检阅以后回到家里,继母说道:“人是活神仙,一天不见走一千。”

对于村子里有些孤寡老人的凄凉晚年继母会说道:“黄瓜苦到圪蒂上了。”对于有的家庭大孩子还没有结婚后面的孩子结婚了,她会说:“落墩(落墩ladun指碌碡)走到楼头前。”

而对于村子里有的老人遭到儿子的忤逆不孝,但到了他老了的时候又遭到了他儿子的忤逆不孝。继母会说道:“看的不会学的会。”也会说道:“蝎子跌到胃眼(土话当地石磨叫味儿wer,磨上漏粮食的两个眼叫胃眼)里了,一蛰一磨。”

“卯来不知窍来的事”。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有时候乡邻们在一块道乐(土话指侃大山),其中有人说起谁谁谁的闲话,并说再也不和他来往了,继母就会说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并且会说道:“话不说尽,路不走尽,不走的道还走三回哩!”

在与邻居们说闲话时,难免有人说长道短,东家有钱了,西家贫寒了。于是就听见继母说道:“卯来不知窍来的事”。“和尚不知道家,一家不知一家”。有时候也会说:“邪(土话指蛇)钻的窟窿蟒不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 

邻里们道乐起来说是一个院子里住有好几家,但街门坏了谁家也不管,继母说道:“三家塞靠(塞靠土话念塞苛seke指依靠),倒了笼床锅要。”

有时候邻里们道乐起付出与回报的时候她会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针对有些人做了一些事情迫切要回报的事她会说道:“前晌(指上午)栽下树,后晌(下午)就想歇凉凉(歇凉凉指乘凉)。”

针对有的人本来是为他好,但他却错怪帮助他的人,继母会说道:“狗怪树圪杈。”“狗得脑不识铺儿(铺儿指盘)来部(部指端)。”

对于年岁已高没有儿女的老人想抱养孩子的事情,继母会说道:“黄瓜上来,蒜老了,茄子上来天短了。”

针对身体状况她会说道:“要看红火趁走动,要吃好的趁咬动。”“能给吃塌本,不敢兑倒身。”

对于男主外女主内她会说道:“男人是搂柴的耙耙,女人是捆柴的绳绳。”

对于人生的不易,继母会说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有时候也会说道:“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对于人情的冷暖她会说道:“茶淡不如水,人穷不如鬼,”“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面前不相认。”

对于有些人脑瓜子精明会算计她会说道:“八米算出九糠来了。”

而对于那些没良心不知道感恩回报的人,继母往往会说道:“良心背到脊背上了。”

而目不识丁的继母对于节气,天气,时节等也有她的一番见解。

立春的时候她会说道:“春打六九头一天。”

到了雨水她会说:“春雨贵如油,下得沫(沫mo土话指满)街流。”

惊蛰到了她会说道:“惊震(震土话指蛰)万灵开。”

到了清明节针对一些不给先人上坟的现象她会说道:“吃倒泰山不谢土。”

谷雨到了她会说:“谷雨前后,安瓜种豆。”

到了七月流火的时候她会说:“五黄六月。”

夏至以后入伏了她会说道:“头伏没雨二伏旱,三伏天连阴雨吃饱饭。”到了秋天处暑它会说道:“处暑热不来”。

秋风天气有些凉飕飕的了她会说道;“秋风凉了。”

关于穿衣指数她会说道:“春捂秋冻,”“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四月八还冻杀黑豆芽哩!吃了五月粽才把寒衣送。”

到了冬至春节她会说道:“冬一也(一也当地土话指一日,一天),年一也,老骡老马歇一也,”“好冬好年好收成。”

而对于天气的俗语老话那更是张嘴就来:“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东降(指彩虹)忽雷,西降雨,南降北降下大雨。”“燕子低飞,邪(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早阴饭雨,一天的雨(指一早上阴了,早饭时候下开的雨)。”“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八月初一下,挂起犁和耙”等等。

过年的时候她会说道:“小孩盼过年,大人们怕过年。”“好过的时节,难过的日月。”等等。

我是1972年结婚的时候,父母亲给租下同一个生产队社员的两间烂塌东房,继母无奈地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儿,继母欣喜地说:“先养沃(沃wo沃孩指看望招呼)孩的,再养赚钱的。”

到了孩子生长发育阶段,继母会说道:“三翻六坐九爬爬,十啊月地里挽麻麻(挽土话念vang挽麻麻指学走路)。”

70年代以后,人们生活逐步好起来了,免不了出现了剩菜剩饭,继母会说:“饥时一口,饱时一斗,一米还能度三荒哩。”

随即就给我们讲起了旧时候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旧时有一人家,官绅一体,家道富裕,过着朱门酒肉臭的生活。而且无端地将好些粮食白白的浪费了,每天从他家下水道里流出来的白米就有好多。他家的一个邻居看见白花花的大米浪费了可惜,于是就将他家每天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白米都收集起来,洗干净晾晒干,然后存放起来。时间长了,竟然存下了好几大缸。后来他家做官犯事,家道中落,家里的人连饭也吃不上了。邻居见状将收集起来的白米给他家送去才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救了他一家。继母的目的是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不铺张浪费。

60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候生产队每年的冬天都要给社员们分派剥棉花圪桃(棉花圪桃未成熟没有嘣开的棉花圪桃)的任务,况且那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通上电,每天晚上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剥那个棉花圪桃是个非常乏味的活计。我往往剥一会儿就不想剥了,继母就会说道:“瞌睡要打眼里过”。

继母就会说道:“瞌睡要打眼里过”。

父亲六七十岁了还担任生产队副队长,那时候过来的人都知道,集体化时候的生产队副队长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但父亲不管不顾一直是任劳任怨地干着,惹得继母说道:“日儿热!茅柴叶还有几天值日哩!”

有一次父亲因为一个邻居将粪堆攒到了街道上不应该集攒粪的地方,与其理论起来。但那个邻居不仅不认错,而且还和父亲抬拔(吵架)起来。继母见状数话父亲道:“咸吃萝卜淡操心,”又说人家正队长还不说哩!你这个副队长是“十里管出十一里了。”

不过事后那个邻居承认了错误,而且他女人为此还给送来了一些蔬菜以表歉意。继母本不想要人家的蔬菜,认为“无功不受禄”。但她又怕冷落了邻居的好意,况且不多的蔬菜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下次遇到再回还她一些什么东西就行了,于是说道:“吃了是五八,不吃是四十。”

对于那时候的居住条件和那时候的气候等,继母说道:“热茅房,冷厨房。”小时候不大了解,后来大了一想,还正是那么回事。那时候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很多,冬天那可是滴水成冰。但就那时候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情况下,你要出恭就得到露天茅房里去,亮出大屁股蹲在那里,不畏严寒解决内急。而到了热气腾腾的厨房,也往往是搓着手连连叫冷。

其实,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还有好多好多。

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三人出门问老的。”

“人情尽出债,砸烂铁锅卖。”

“水口里拉不出大象来。”“哄死人的不偿命。”

“争得不够吃,让的吃不了。”

“养马要知性。”

“家不露家是好家。”

“懒惰不成人。”

“捎话捎得多了,捎吃的捎得少了。”

“朝廷没福民遭难。”

“能拆一座庙,不拆一家人。”……

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大多是流传于我们汾阳,平遥,介休,孝义一带,好像也属于晋语的一部分。

那些朴实无华的乡村俚语,俗语老话继母她并不是刻意表白,而是不经意间就能够水到渠成脱口而出,和即时即景所要表达的意思黏合得天衣无缝。

比如那时候好些人家每天晚上睡觉时的即景。

那时候差不多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继母就会说道:“炕头起的关门,火火头的吹灯。”那个情况现在是没有了。

那时候一个院子里就住好多人家,甚至两家住三间房屋,共用一个门道里(门道里指堂屋外屋),所以关门也是每天的例行事,而对于吹灯同样也是每天的例行事,那时候还没有通上电,家家户户都是煤油灯,而煤油灯一般大多是放在火火头,因此,每天吹灯的任务就落在了睡火火头的人身上。那情那景表达得真是入木三分。

而最后睡到被窝里躺下以后,继母还会说道:“哎呀!真舒服,今儿的觉可熬下了。”一个“真舒服”一个“熬”,充分说明了一个小农经济式的小老百姓的知足感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呀!同时也说明了生活的不容易。

是否与前面“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生活有些仿似。

继母善良,聪慧,与人为善,虽然是旧时候过来的人,但也能够与时俱进的接受新事物,况且她为人处世也比较灵活,特别是她口中那些不经意就嘣出来的乡村俚语,俗语老话更是给我一生中获益匪浅。

其实,继母口中的每一句俗语老话,都有一段或简或繁或美丽或凄惨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继母把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犹,都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运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我们。使我在不经意中就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我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继母口中的那些朴实无华的乡村俚语俗语老话在语调上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它不仅充分贴切的表达了叙述者所表达即时即景的意思,也是对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风,家风,以及一些做人做事底线的准则给了一个传承下去的脉络。

但是,这样丰富多彩富有哲理的俗语老话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是否会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不得而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