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宇宙的多维结构

吕翔大众评趣事 2024-11-13 02:11:47

转载自 余慕兰 余慕兰国学堂

0-沙塔

0、宇宙设定

对神话宇宙进行各种设定,方能为神话英雄提供活动的壮观舞台。这个工作的主旨,实际上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即世界和万物如何形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了某些规则和演化途径。这个形成过程对随后神话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神话宇宙的形成进行更多细节性的刻画,能使得神话史更加丰富多彩。

因而在神话史大纲完成后,并没有立即着手具体地描述故事,而是聚沙成塔般来进行神话宇宙的设定。前期完成的主题涉及如下,(1)总体:编年史、纲要、语言风格、神话形状;(2)风格:浪漫主义、诸神舞台、英雄情感、电影宇宙;(3)谱系:古神族名录、炎帝族谱系、黄帝族谱系、封神榜、神格与成神之路;(4)图腾:神话动物分类、神龙来历、龙族起源、凤族起源;(5)星图:星空图腾目录、天下之中、观星与占星、观星维度、银河溯源等。

1-星空玲珑球

1、九天之问

余下最后一个任务,是要对神话宇宙进行整体的设定,从而把上述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神话宇宙如何划分?这是一个颇为宏大的命题。天圆地方的三维模型,星星分布在圆顶苍穹上,只能算是二维的呈现。屈原《天问》云:“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空有不同的维度,天空的星星有大小、远近之分,如同果壳中的种子,看似重重叠叠,实际上井然有序,分布在不同的维度。

天有九分,有诸多说法。比如《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但此中九天对应九州分野,只算是平面上的划分,而非深度的刻画。九重天的含义在于“重”,乃是一层套一层的镶嵌结构,不同的天层包含不同星星,在不断旋转。

与九重天模型最贴切的工艺品为玲珑球,一体镂空,层层通达,旋转自如。《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按照行星运动轨迹将天分为九重,第一重宗动天有气无形,但有黑罡风驱动整个体系,其他诸天为经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日轮天、金星天、水星天、月轮天。有趣的是,这与但丁《神曲》中的九重天极为相似,其分别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

2-诸天

2、佛道天界观

路旻的博士论文《晋唐道教天界观研究》,对中国早期神话中的九天、佛教三界三十天、道教三十六天的来历进行了系统梳理。中国早期神话中的九天,源于五天,可看成是五行文明到洛书文明的一种发展。五方为东南西北中,对应五天。五方再加上四角,即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一共是九方,可对应九野或者九天。佛教“十方”的概念与此类似,不过是将“中”再分为“上”和“下”,从而九方就变成了十方。

佛教有三界二十八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值得注意的是人间也是欲界的一层天。此中的“天”不再与“地”对应,而是宇宙模型划分的一个基本单元,即一层。三界各自统领多少天,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欲界天有六层天、色界天有十八层天、无色界天有四层天,共计二十八天。《三界品》又称三界之上,有“常融、玉隆、梵度、贾奕四天”,即“四梵天”,与二十八天合为三十二天。三十二天是螺旋式上升式的结构。

道教参照了佛教三界二十八的说法,加入四民天的概念,形成了三十二天的结构,四方各统领八天。 唐代李少微注《度人经》言:“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三界二十八天,四梵天再加上三清天、大罗天,共计三十六天。所谓三清天,包括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对应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大罗天上不再有天,三十六天的说法也由此确定和流传下来。

佛教还有十界之说,十界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更像是修行境界的一种递进。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玄幻小说设置为六界,即神界、仙界、人界、妖界、魔界、冥界,也极有参照价值。本文试图借鉴中国早期神话、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说法,参照文学作品,并结合现实中的宇宙情况,对《山海经》神话宇宙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神话宇宙可划分为十八界,这些界有物质和意识之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交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精彩纷呈的神话宇宙。

3-天问

3、宇宙的层面划分

当试图构建神话宇宙的模型时,就会涉及到物质与意识、文明起源与演变等问题,这些都已经被屈原的《天问》所呐喊出来。更多的则是个体的迷茫,也就是画家高更要表达的经典谜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万物包括人类都面临着三部曲:来过,活过,走过。把宇宙划分为多维空间,并揭开其交叉融合的关联,可以在有限的维度上进行“归去来兮”的探讨。

本文把神话宇宙分为五部十八界,其中起源是关于宇宙的起源,网络是关于万物的联结,星空指天上的部分,相接指天地交接的部分,大地指地面和地下的部分。

(1)起源:道界、混沌界、元神界

(2)网络:谷神界、太虚界、流年界

(3)星空:神界、魔界、星魂界

(4)相接:昆仑界、仙界、洞天界、福地界

(5)大地:地祗界、圣界、妖界、凡尘界、幽冥界

3.1 道界

3.1 道界

道界控制着其他一切界的运行规则。老子称道是不能命名的,不可描述的,恍恍惚惚,弥散于整个宇宙,却难以捉摸。无形之道运行而为德,是谓道德。但既然要勇敢探索宇宙的奥秘,则可以用“道”之名来探讨。道是道理,是模型,是支持宇宙演变与运行的一切法则。当自然和社会被文明映照时,用语言和文字来传承的记录就是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可以看成是对“道“不断的积累和探索。

3.2 混沌界

3.2 混沌界

混沌界是宇宙物质的起源之所。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初始的物质以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这时的宇宙即处于“混沌”的状态。当宇宙膨胀时,温度开始下降,因冷却而形成了原子、分子等,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凝聚成星云,星云又形成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

混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元气”,也是《道德经》所说的“一”,混沌生了阴阳,阴阳交合生了万物。混沌在造物的过程中并不会消失,而是始终处于正向与逆向的转化中。万物纷起,有先有后,有生有灭,在时空中交错,因出生而消耗元气,又因逝去而归于混沌。这些循环往复的元气就属于混沌界,元气充斥于整个宇宙,不过在不同时空有强弱之分。

3.3 元神界

3.3 元神界

元神界是本源意识种子所在之所。将道的规则施加于混沌,使混沌进行演变,离不开本源意识的参与。元神界释放出了诸多本源种子,从而使得万物有了生气。万物中觉醒意识的,也就成了万灵。初始的本源意识种子是纯净的,没有受到外在世界的沾染。道家因而追求这种浑浑噩噩,如同婴儿的心境,修炼起来后,称之为“元婴”境界。当人出生后,本源意识种子萌芽,逐渐开枝散叶,形成了魂魄,意识中也加入了身体反馈来的信息,变得沉重起来。

意识体有了“我”的概念,这也是人最大的执迷不悟。依照佛家的理论,只有逐渐堪破“我相、人相、众生相”,方能认识到“阿赖耶识”的存在,此识与元神异名而同理。元神有大小和强弱之分,可以通过后天来改变。这一点类似植物生育的种子。元神沾染“我”和业力者,执念不能散去则归于幽冥界,以待轮回。但也有“我”之强大者,则成为神、魔、仙等高等形态。但无穷岁月之后,也终会被时光遗忘,重归元神界。

3.4 谷神界

3.4 谷神界

谷神界是连通其他各界的整体网络。谷本指两山之间的夹道,后也指代水道。所谓谷神,山谷如网络,神识如水流,神识在网络中流动,就形成了神识网络。意识流可以是各种波段的光,元神乃至其他其各种意识都在谷神界中流动,流布于整个宇宙空间。《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界高于物质世界而存在,不死不灭。玄指阴阳纠葛而生的关系,类似佛家说的缘,牝指母体,因而玄牝可指逻辑母体。这种设定可与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母体相比。

3.5 太虚界

3.5 太虚界

太虚界是梦境的集聚地,也可称为梦界。太虚界可看作是在另一个维度存在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中的网络游戏比较类似。《列子》记载周穆王入神游之境,“千变万化,不可穷极。”《红楼梦》说太虚幻境在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太虚幻境的主人为警幻仙姑,“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佛家认为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或许八苦折磨现实中的人,于是反求于梦,以获得一种解脱。周代的梦占把梦分为致梦、觭梦、咸陟三大类,致梦是已发生的事件在梦境中的重新剪辑,是有迹可循的。觭梦是奇怪的梦,荒诞不经而难以考据。咸陟之梦是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现实在梦境中的映射。

如何进入梦界,除了日常睡觉入梦外,也可以用引子。比如“黄粱一梦”以饭香入梦,“南柯一梦”以槐树入梦,“庄周梦蝶”以蝴蝶入梦。既然一切梦如水月镜花,则掌管梦境的是临水的月神和照镜的花神。通过水中之月和镜中之花,可以进入梦界。或许李白捞月而死也是如此想法。梦有光明和阴暗之分,光明的梦会化为极光在天边闪烁,阴暗的梦就结成了槐角。梦界有一颗巨大的槐树,每年当春光掠过时,就会化为蟠桃树,开出一树繁花来。

3.6 流年界

3.6 流年界

流年界是记忆的集聚地。以“流年”为界名,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其典故来自“似水流年”一词。回忆不同于梦,基本是关于现实世界的记录。如果把现实也当成一场梦幻,两者在情节和长短上有所区别。现实一般有持续和合理的情节,受到自然和社会法则的制约。在梦界中,这些法则减弱或直接违背常理了。梦界中的故事更为突然和离奇,很多时候因短暂而戛然而止。

时光流逝,是以时光比喻为流水。贾谊《鹏鸟赋》云:“天地为炉兮万物为铜,阴阳为炭兮造化为工”。天地锻炼了万物,万物随波逐流,进入了归墟,滤去了过往的记忆,从而让灵魂重新轮回。余留的记忆有的流淌到了银河中,让后人铭记。因而流年界可看成银河的一部分。更多记忆失落在大地河流中,被逐渐淡忘。海中的蜃以记忆为食,把记忆储存在蜃珠中。当蜃吐珠时,记忆在海上的云端浮现,称为海市蜃楼。

3.7 神界

3.7 神界

神界就是天上的天庭,是天神居住和统治的场所。神界包括了星图上的三垣二十八宿等星域。天庭的中心是北极星,居住在北极星的天帝掌管万神图,从而统领诸天。天神可分为很多级别,天帝下面有着各种臣民,实力有较大的差异。当生灵修炼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就会脱离肉体,成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体,也就是神。万物皆可成神,但居于统治地位的一般源自人族。高居星空的天神为凡间崇拜,通过吸取信仰的力量而强大。但当信仰转变后,天神也跟着老去和消亡。

3.8 魔界

3.8 魔界

魔界代表天空黑暗的力量,居住在天空的阴暗处。星空中有诸多不可见的星体或者黑洞,形成了黑暗面,随时要吞噬光明。神与魔是对立统一的。万物都起源于阴阳,因而同时具备光明与黑暗两种属性。善与恶的转变,本在一念之间。佛家有“一念无明”的说法,善念变恶,则神可为魔;恶念变善,则魔可为神。魔潜伏在神之中,神也隐藏在魔之中。星图上的天垒城,是为了对抗域外天魔。但天垒城与长城一样,如果祸起萧墙,就防不胜防了。

道教《度人经》将魔分为十类,“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玉清隐书》称有五帝大魔王,即青帝魔王、赤帝魔王、白帝魔王、黑帝魔王、黄帝魔王。这些魔王扰乱学道之士,阻碍修道成功。后来又说五帝大魔服从于元始天尊的教化,并被授予使命。魔可看成是欲望的一种映射,如果为欲望所控制,则容易入魔了。

3.9 星魂界

3.9 星魂界

星魂界是天上的魂气聚集地。按照古人说法,魂负责主管人的精神灵魂,而魄负责主管人的生理机能。《淮南子》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魂气属阳,因而要归天;魄气属阴,因而要入地。魂归天于天上的鬼宿。《步天歌》云:“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观象玩占》云:“鬼四星曰舆鬼,为朱雀头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

鬼宿中有一团星云,其黯淡如鬼火,因而称为积尸气。鬼宿也可视为烛龙的独目。在出土的楚国T型帛画中,由烛龙把魂送入西北的天门。龙本代表阳,却好水;凤本代表阴,却好火。这是用了阴阳平衡的观念。镇守鬼宿的是烛龙和九凤。九凤可视为九头鸟的别称。《山海经》中烛龙居于钟山,而九凤居于北海。

但在后来的幽冥传说中,魂变成了鬼,去了冥府,因而有鬼魂之说。魂气上天还是入地,这就产生了矛盾。道家提出了三魂的概念,指“天魂、地魂、人魂”,古称“胎光、爽灵、幽精”,对应“元神、阳神、阴神”或“天魂、识魂、人魂”。天魂上天,地魂入地,人魂徘徊于墓地。或许可取折衷之说,魂者之中,沾染业力太重者入冥府,轻者入星魂界,强大者成神魔,纯净者入元神界。

3.10 昆仑界

3.10 昆仑界

昆仑界是宇宙的中心,也是人皇居住之所。盘古开天劈地的成功,意味着人的意志战胜了天地。而盘古以头颅化为日月星辰,以身体化为山川河流,可视为人对天地的改造与控制。昆仑山及其周边领域,形成了昆仑界。昆仑界不断吸收混沌元气,因而诞生了龙脉,演化为山脉和水脉,延伸到大地的各个角落,由此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昆仑山长年被混沌元气包围,昆仑因而也名“混沦”。混沌元气的聚集,形成了悬空的小世界,称为悬圃。在悬圃中自成一片天地,混沌元气可以幻化成陵台楼阁、山川河流、风云雨露、珍禽异兽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小世界模型。昆仑山为盘古心脏所化,乃天柱之一。昆仑山脉中有很多活火山,火光熊熊,岩浆形成了各种美玉。昆仑山顶有天然形成的美玉构成的宫殿。玉山和瑶池也属于昆仑界。

3.11 仙界

3.11 仙界

仙界是仙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仙是通过修炼得道,追求长生不死的生灵。人可以成仙,因为没有放弃“我”的执念,所以还保留着成仙前的躯体和外貌。其他动植物也可以成仙,以化成人形为最终目的。仙界崇尚自由,规则比较散漫,更像世俗中的江湖。仙界没有绝对的统治中心,只有门派之分,这些门派基本和道家相关。游离于门派之外的称为散仙。

仙界往往位于天地交接处,因此处混沌元气浓郁,利于各种生灵的修炼之途,从而进化成更高的层次。从广义上来说,仙界包括了昆仑山、洞天福地和海外仙岛,但为了有所区别,此中取狭义上的仙界,即海外仙岛部分。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昆仑﹑方丈﹑蓬丘等三神山为三岛﹐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为十洲﹐合称“十洲三岛”。

3.12 洞天界

3.12 洞天界

洞天界是连接天地的通道。洞天与福地往往以名山为主景。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洞天间互相连通。福地指灵气汇聚之地,可以修仙,但不能上天,比洞天低一个层级。盘古开天劈地时,天地分开,但余下了连结通道,故而得名洞天。洞天为世外桃源,可逃兵灾。在女娲拯救天漏、共工触不周山的神话中,也会形成洞天。在现实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隧道,这称为虫洞。虫洞与洞天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相似。

洞天中充斥了混沌元气,形成了仙境。道教把洞天分为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云笈七签》记载了十大洞天之名,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罗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苍山洞。洞天还有其他说法,比如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天与洞天之数应有对应关系,比如十方对应十洞天,三十六天对应三十六小洞天等。

3.13 福地界

3.13 福地界

福地指得福之地,居此地可修成地仙或真人。《仙经》把仙分为三等,“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地仙有仙人之才,却缺乏成为天仙的机遇,不能升天,只能在尘世间遨游。从修炼角度而言,福地的仙境等级毕竟不如海外仙岛和洞天,仙气不够浓郁,地仙的修行也打了折扣,不能修得升天的能力。唐代杜光庭著有《洞天福地记》,列出了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包括名号、所在地和管理的仙人等。

3.14 地祇界

3.14 地祗界

地祇界是地上各自然物之神所居住的地域。地祇可称为地神。土地社稷、山川河流、国城家宅,乃至百工百物,都有地神来管理。地神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先祖先师、功臣良将、孝子烈女,乃至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有可能随传说变为地神。但根据自然物强弱和大小的不同,地神也可分为诸多等级。地神中最高者为地母,一般源于人族,统领地祇界,可看成是大地的统治者。地母一般指后土娘娘,因与天公并列,而有“皇天后土”之说。

3.15 圣界

3.15 圣界

圣界是圣人所在的地域。圣人源于凡人,因在某个领域具有杰出成就而为人尊崇。所谓超凡入圣,是指智慧与能力异于常人。圣人一般指儒家的圣人,道德和学问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境地。儒圣驻足于书院、书斋、书房,着重于教育,以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己任。儒圣并不以武功见长,但以修养而感染人,同样令人敬畏。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浩然正气也是儒家的立足之本。圣人的概念泛化后,也包括武圣、兵圣、书圣、诗圣等。

3.16 妖界

3.16 妖界

妖界是妖怪所生活和居住的地域。妖怪一般是草木或动物变化而成,也有五行之气凝聚而成的。这些自然生命因具有超常的形态,而使人感到害怕,故而有妖怪之称。妖怪神智开启,试图修炼为人形,但因受到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更高境界。人族把妖怪归于黑暗面,而加以驱逐。担任驱魔师角色的,一般是神仙。妖怪因对人族的憎恨,更容易修炼成魔,因而妖魔并称。妖界位于隐秘而远离人世的地方。

3.17 凡尘界

3.17 凡尘界

凡尘界指人族日常生活的地方,也称为红尘界、人世间。凡尘界占据了大地的主要部分,因人族的快速发展,进入更多的荒芜之地,会与妖界发生冲突。人作为万灵之长,并不以力量见长,而是以工具取胜。人族具有极高的智慧,构建了完整的社会制度,繁衍生息,人才源源不绝,在种族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人族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欲望,容易陷入争执和战争中去,由此互相造成伤害。人族首领称为人皇,一般指带领人类克服困境,获得极大文明成就的人。

3.18 幽冥界

3.18 幽冥界

幽冥界指鬼魂生活的地下世界,常年不见天日,也称为幽都。当生灵逝去时,魂飞魄散,不够强大的魂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幽冥界。幽冥界是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张华《博物志》云:“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

魂由玄龟和夜枭接引,通过黑水,进入归墟,洗去了原有的记忆。地下的魂以鬼的形态存在,因而有鬼魂之说。鬼魂在幽冥界被审判,看是否有资格进入轮回。作恶者丢入地狱或变为牲畜等低等生物,行善者转投有福之家。魂如不入轮回,或游荡于世间,也会随时间变淡而消失。冥府的统治者为玄冥,本体为一条黑龙。

4 心灯

4、关于境界的讨论

把神话宇宙划分为十八界,这些界既可看成是对宇宙空间的一种划分,也可视为修行能达到的不同境界。盘古身化万物后,人作为万灵之长、龙的传人,并非独来独往,而是与动物崇拜融合在一起,因而有了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图腾。万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决定了修行的最终归宿。光明与黑暗固然争斗不休,却也是缺一不可,彼此依赖,试图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人族以智慧见长,所谓文明,乃是对光明的一种追求和崇拜。因而人族主体推崇神仙、圣人,不喜妖魔鬼怪。但对欲望的执着,容易令人一念无明,从而转为心魔,陷入炼狱之中。意识的执着比物质的坚硬更为厉害,但意识的壁垒比物质的壁垒更容易打破。只有自性光明,才能驱散恐惧与黑暗。只有当光明和黑暗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返璞归真,才能生生不息。

当神话宇宙的多维结构被建立起来后,实际上也是对整个修炼体系进行了梳理。以凡尘界为出发点,包括人在内的万灵都在挣扎前行,试图摆脱自然法则的枷锁。一般生命的轮回体系,以幽冥界为一个终点。以入世的心态超凡入圣,则成为圣人。以出世的心态追求长生不老,则成为仙人。试图登天而居星空之上,则成为神人。如果被欲望和黑暗面控制,则成魔。如果回归最纯净的状态,就恢复成元神。而超越一切界的概念的,其实就是道。

0 阅读:4

吕翔大众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