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口水仗:鲁迅死后一个月,被女作家发文怼骂

熊醉影 2023-04-01 14:52:27

鲁迅一生骂过不少人。但是被人骂,尤其是被一个女人骂,更甚的是,在死后继续被大骂,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挺吸眼球的。

1️⃣ 苏雪林与鲁迅的过结

其实这两人本无交集。第一次见面缘于一次饭局。就在这个饭局上,首次见面,就结下了梁子。

1928年7月7日,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在悦宾楼设午宴招待北新的作者。受邀请的大咖名流较多,比如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王晓霞等名家。

作为后辈晚生的苏雪林也曾在北新书局出版过2本书,分别是《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和《李商隐诗》。这一次《绿天》首发也是在北新书局。所以苏雪林作为文艺新秀,也被李小峰请了过来。

《绿天》这本书第一版时,不过4万多字。我们今天市面上看到的13万字,是后来再版时增加的。《绿天》刚一问世,就风靡全国,受到读者的喜爱,其中好些篇目入选当时的国文课本,被学生当做经典诵读。现在读来,依旧能感受到作者清丽、爽朗、动人、不做作的文风,让人心境清新明快。

所以在座者,对她都很热情。苏雪林那天稍晚一点才到,此时大家都到了。散文大师林语堂对她更是赞美有加。

最后李小峰把她介绍给鲁迅时,她热情地伸出手,没想到鲁迅既没同她握手,也没有寒暄,只是象征性地朝她点了点头。这让满腔热情、踌躇满志的苏雪林感到非常尴尬,现场气氛也一下子冷了下来,众人都倍感到意外。

作为一个文学新秀,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作为师长的鲁迅应该倍加爱护才是。但鲁迅非但不提携,当面还故意给人下马威。这个吃相确实有点过分。要知道哪怕是面子上的应付,也得装装样子吧?这还是一个女生呢?

苏雪林从此心生不满。这还真怪不得苏雪林。

鲁迅怎么能这样?鲁迅自己从未对此有过只言片字的解释。后来据众人推测,就是鲁迅把苏雪林划归至现代评论派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有解了。

《现代评论》周刊主要发起人是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是一个以学术文化为主的刊物。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时的苏雪林经常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又与胡适、陈西滢过从甚密,苏雪林本身就是胡适的女弟子。因为这些人经常在此杂志上发表文章,于是就被列入现代评论派了。而对应鲁迅阵营的叫“语丝派”。鲁迅还是此阵营的领军人物。

《语丝》基本上是同时和《现代评论》一起创刊的。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对当时的国民性进行大力批判。《语丝》阵地的代表者有鲁迅、周作人、俞平伯、陶孟和、刘半农等。

两者后来在文化认同上有了区别,有时难免互相挤兑,渐渐地就成了两个圈子。

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把两个阵营的人分得更清了。

1928年北平女师大闹学潮。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曾留学日本和美国。小时候深受包办婚姻之苦,嫁给了一个涎水不断的弱智少爷。后来终身未嫁。她是著名杨降先生的三姑母。

杨荫榆

虽然喝过洋墨水,杨荫榆骨子里仍然守旧和传统。当时国家动荡,军阀混割,百姓民不聊生。女师大的一部分进步学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而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反对上街游行,成了积极学生的敌人。故在女师大内部就形成了两派,一派要求杨荫榆下台,一派竭力保护。

1925年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上,杨荫榆上台演讲,被嘘声轰下台。当天下午,杨荫榆盛怒之下就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6名学生。两派斗争更加激烈。“女师大风波”旋即爆发。

学生们找到老师鲁迅,请求庇护。鲁迅于是加入到进步学生队伍中,对校长杨荫榆和章士钊进行声讨,发表了大量文章支援。鲁迅直接说:“杨荫榆一日不除,即如刀俎在前,学生为鱼肉”。进步学生还把杨荫榆办公室封了。同时沈尹默、钱玄同、周作人等都出来支持学生,站到鲁迅一边。

而陈西滢利用主编的刊物《现代评论》替杨、章二人说话,章士钊是当时的教育部长。鲁迅一起把现代评论也带着一起批了。胡适就在现代评论中。

杨荫榆、胡适都是她的老师,北师大还是她母校。苏雪林又常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鲁迅就此把她纳入现代阵营,傲慢之态便有了依据。导致第一次见面,鲁迅就很不客气给人来了个下马威。

按理说早先时,胡适和鲁迅关系还挺不错。但后来,两

人发展方向不一,有人说胡适是精致利己主义的鼻祖,和稀泥的大师。鲁迅则是面冷心热,一股精气神源远流长,不经意间刺破无数人心中的那点阴暗、软弱,让人敬畏,催人深思,使人奋进。一个一拳直中要害,一个打太极玩八锦缎。两人就渐离渐远,时不时要互相攻击一下了。

若果止于此,受批评的该是鲁迅先生。一个长者,连这点雅量也没有!

2️⃣ 苏雪林的谩骂

但接下来的转折,令人大跌眼镜。人们的情绪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全国文艺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丧活动。按说死者为大。此时无论死者生前有过什么过错,这个时候也不应该再予以追究。尤其是尸骨未寒之际。

但苏雪林仿佛是存心的,偏在此时发表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的公开信,蔡孑民即蔡元培。

在这封4000多字的信里,苏雪林一反常态,大骂鲁迅是“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在文坛“兴风作浪”,“含血喷人”,其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一共列举了鲁迅三大罪状。

这封信,她当时一式两份,一份寄给了马相伯。著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的老校长。一份寄给蔡元培,因为当时这两人都是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马相伯收到信后还回了一封信给苏雪林,表示不去参加。

蔡元培没有收到。当时苏雪林不知蔡的地址,是托人转交的。带信人觉得十分欠妥,没有转交。建议她慎重。苏雪林对此还十分不高兴。

正在此时,武汉的《奔涛》半月刊来约稿,苏雪林就把此信交给对方。对方如获至宝,很快付梓。此文一经发表,立即激起大的公愤。苏雪林成了众矢之的。用她自己形容的:“骂我的漫画、诗歌、杂俎,无所不有。”几乎当时所有的报纸,对她以声讨。甚至她还收到了恐吓信。但她说,她并不后悔。

连她的恩师胡适都看不下去了,写信批评她:“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这时,大约离鲁迅去世,才不到一个月时间。

但在鲁迅生前,她表现出的是对这位大师的崇拜和敬仰。1928年3月《绿天》出版不久,苏雪林曾赠送鲁迅一本,并在扉页上用黑色钢笔写了:“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七、四、一九二八”。及恭正之态。

两样的,到1934年时,苏雪林在《国闻周报》发表了对鲁迅《阿Q正传》的评论,在文中她对鲁迅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她说:我们应当知道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而且是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对《呐喊》和《彷徨》评价更高,说“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也就是说,虽然鲁迅没给她面子,连握手资格也没给她,但她对鲁迅还是很敬重。而且非常客观公允的评价了鲁迅。

她的这些评论一直影响着后来人们对鲁迅的认知。此时离鲁迅死,还有2年时间。

但鲁迅死后她全变了。除前面提到的公开信外,在鲁迅死后30周年时,她又大笔一挥,闹出一篇长达2.7万字的长文《鲁迅传论》,对鲁迅再次大骂不止。

这其间,还有其他批判性文章。这些文章后来在台湾出版,收集在《我论鲁迅》名下。看来胡适的劝说,没起作用。

这件事从此成为苏雪林被人病垢最多的话题。只要一提起她,就说,那个骂鲁迅的女人。

3️⃣ 她究竟是怎样一种人格

从苏雪林前后表里不一来看,她真是很特别的一个人。完全不安常理出牌。

据说,苏雪林从小就比较叛逆。4岁时被强行裹足。受旧式封建家庭影响,家中不允许她读书。直到15岁那年,她以死相要挟,才得以到安庆的新式女子学堂接受教育。21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23岁时,又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没想到祖母不允许她抛头露面外出读书。好在,她的母亲偷偷把自己陪嫁的40块银元,塞给她,助她完成了大学,最后还出国留学了。

(原来还真就有天生的学霸,以死相逼也要上学,放到现在就好了。我们的孩子已经被称为“神兽”,尤其是最近全民防疫,全部在家上网课,好多家长都快疯了。谁家要能摊上这么个娃,那一定是祖上显灵了。羡慕。)

在她16岁那年,被许配给了江西在上海经商的张家。为配得上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女,张家把儿子张宝龄送至麻省理工大学读书。张宝龄是典型的理工男,和文学才女苏雪林,按道理说,可以互补。却没想到,这两人一生也没走到一起。

张宝龄写得一手好字,英文也很漂亮,但他的信简直像公文,没有一点诗情画意。苏雪林想培养两人之间的小情调,希望张宝龄在哥伦比亚拿到学位后,前往法国读博,共同欣赏法国艺术和欧洲风光,在欧洲建立小家庭。谁想,张宝龄不仅不领情,还一口拒绝。这件事苏雪林是作为小秘密分享给大家的,张宝龄的冷漠,令很爱面子的苏雪林非常恼火。

她写信给父母,要求毁婚。在父母的痛斥和反对之下,她一气受洗成了一名新教教徒,甚至想修道出家。就在此时,突然接到母亲病入膏肓的消息,她泪流满面,想母亲一生一直在守护她,于是毅然中断法国的学业,提前回国尽孝。

为了完成母亲临终的心愿。1925年中秋节,已经是29岁高龄的老姑娘苏雪林,只得同意结婚。两人按照当地风俗举行了隆重而热闹的婚礼。1个月后,老母去世。这世间关心她的人又少了一个。

戏剧性的是,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可以想见,那份尴尬和不自然了。

1926年,新婚不久的她,就受聘至苏州景海女子师范任国文系主任,同时到东吴大学兼课。景海每月月薪100元,东吴每月50元。由她北平师范的恩师陈钟凡推荐。苏雪林高兴坏了,这不仅可以藉此逃出上海夫家,经济上也可以独立了。

她自己到东吴大学兼职后,考虑到丈夫张宝龄在上海,两地来往不便,于是动员丈夫也应聘至东吴大学担任工程学教授。

他们与一对美国夫妇合住一栋小洋楼。楼下有一个很大的园子,里面长满了杂草。两人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莳花,养金鱼,斗蟋蟀,吟诗作画,其乐融融。

张宝龄学造船出身,为此给两人设计了一个船型的新居。这是新婚蜜月期。苏雪林的《绿天》就是在此时间写成的。书中有他们这段时间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不久爱情就搁浅了。因为性格缘故,产生裂痕。张宝龄虽然接受了西方教育,但希望苏雪林三从四德,而苏雪林做不到。另外一个方面,苏雪林经常在经济上救济大姐和寡嫂,这也使张宝龄很不舒服。

不久,张宝龄便离开苏州回沪了。第二年夏天,苏雪林也辞职回到了上海,在沪江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做国文老师。此时的苏雪林希望多尽尽妻子的责任,挽回两人关系。没想到,事与愿违,两人就此越走越僵,再无法一起生活了。

苏雪林奔至武汉大学。张宝龄留在上海。从此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两人人为制造距离。据说1943年夫妻于乐山团聚时,仍是分床而睡。张宝龄单独睡一张床。因为考虑到双方家庭的脸面,所以两人一直没有离婚,保持着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

1949年苏雪林去了香港,张宝龄留在大陆,两人再没了交集。张宝龄1961年死,苏雪林是第二年才知道的。

苏雪林终身未嫁。膝下无子。按说,苏雪林应该风流成性才是。婚姻不幸福,她既有才又有貌,婚前婚后都不泛追求者,她能以死相拼争得求学机会,那此时,她已经拥有爱的能力,为啥不好好去爱一场呢?

可她硬是止住了脚步。据说在法国里昂时,她也轰轰烈烈地爱国。对方同为中国留学生。读过她的作品,对她仰慕已久,两人一见如故,关系日益亲密,经常像恋人一样一起外出散步写生看艺术展,几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到最后一刻,苏雪林又回到了传统中。

她无法不面对那早已定好的婚约。她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又回到了身上。

其实这场婚姻里,两人都是受害者。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为了所谓的面子,两人都错过了一生。

4️⃣ 一个双重性格之人

苏雪林前后矛盾不一的做法,放到现在,人们一定会质疑她别有用心,蹭鲁迅的热点和流量。现在很多人不就是这样一夜爆红的吗?她当初那封信,一发表出来时,已经流量大增,粉丝大把。若在当下,还不赚个盆满钵满?

年轻人想出名,很正常。但是人都死了,还不放过。这就超出了人们的心里底线。

难怪有人怼她:“骂了半辈子,靠骂鲁迅骂出了名”,这样做,怎能不让人生疑?

中国文人里鲁迅算是很会骂的一个了,但他大概死后也没想明白,有一个女子,在他死后30年都没放下,还在继续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为今天的后人,我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公允看待。在看完他们的口水仗之后,还要认识到苏雪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她一生共出版了65部作品,笔耕80余年。是一位集学者、教授、画家、作家与一身的多才女性。

阿英称之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与同期的冰心、凌叔华、丁玲和冯沅君一起并称30年代五大美女作家。

只不过,她后来一直旅居台湾,大陆读者对她的作品稍有点陌生。现在坚冰早已打破,不妨去看看,会从中受益不少。在当时那个年代,她的作品能被选入国文课本。可谓笔力非凡。

顺带一句,苏雪林是迄今为止最长寿的一位小脚作家。走过了102年的人生岁月。1999年,于台湾成功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