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春节做点什么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小时候过年的感觉?
过完年没多久,现在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小时候过年有什么感觉?过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细想,直到在上海过了几个年,体会到与在老家过年的一些细微差别,才发现有些过年的感觉已经深刻在心中。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就是“人气”。
所谓的“人气”,其实是通过与家人一起做一些事体现出来。比如买鞭炮、烟花;放鞭炮、烟花。
鞭炮、烟花大串的鞭炮放起来没多大差别,但孩子们玩的烟花却有些讲究。别看价格相似,不同厂家放出来的效果相差很大。
这个过年期间,孩子放的效果最好的烟花,是孩子舅舅买的一款,别看小小身材的烟花,却放出了大串鞭炮的效果。从燃烧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声响的一秒,没有一点材料浪费。
后面想买同款烟花,却再也没买到,因为太畅销而断货。这么给力的烟花,一定要越来越好啊,让我今年年底也能买到~
对联小时候一到过年,总会和家人一起贴对联。那时候用的胶水,还是大罐的白色浆糊,放一把刷子,粘一下浆糊,刷一面对联,而我常做的动作是压住对联的一头。遇到过浆糊不够,还会拿米饭替代,粘的效果是一样的。
今年的对联,是孩子写的,我的动作是往对联上粘胶水。
写一幅对联,贴一贴对联,简单的动作中,有过年的感觉。
看春晚大年三十的看春晚,是一如既往的节目。虽然现在看得随意,但兴致却一直在。俩孩子对看春晚这件事,还挺重视。这对他们来说,是过年必做的一件事。
放烟花、写贴对联,看春晚,这些是过年一直都会做的事。虽然现在才回答,但寻找过年感觉的内容,却是每年都可以做的。
过年除了给孩子包红包,还可以一起做哪些事情让过年更有仪式感?
除了包红包,还有写对联、贴对联,放烟花炮竹,看春晚,这些都带着浓浓的过年仪式感。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内容。
买年货虽说现在网上购物很方便,但去实体店购买年货,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参与感很强的仪式感。
如果在上海,过年前的那段时间,南京路上的几家店里,会有很浓的购买年货的氛围感。哪怕不买什么,只是去逛一逛,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如果在老家,那菜市场更是值得逛。那些只有家乡才有的年货,现场买的食物当天吃,与网购过来的口感,别说,相差还挺大。
带孩子逛一逛市场,买一买年货,那也是过年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
寻找新年元素寻找新年元素,是好玩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
去哪里找新年元素?各大商场都准备好了。不信?上海南京路上逛一圈,新年元素多得记不住。比如今年是龙年,不同的商场,早早就布置了与龙有关的新年氛围。
和孩子走一圈南京路,满满的新年元素都在眼里了。
前几天上海书城推出的集章活动,也挺有意思。从1楼到6楼,每层的一个商店里藏着一枚印章,集齐6枚龙元素的章,能得到一幅完整的图。
老实说,上海书城的这个活动很好,只是难度有点大。每一个章的图案,都是完整图中的一小部分。想要一幅好看的图,得都敲在一个固定的点。
因为手动敲章,所以,最终呈现在纸上的图案,有点惨不忍睹。也因为最后呈现的图案,而让孩子原本的兴致高昂变得索然无味,可惜了。
下次,要是还有这样的活动,建议每个章都是一个完整的图案,每个图案可以是不同形态的形象。
商圈、书城里有很多的新年元素,博物馆里也有,比如故宫。年前去故宫时,发现故宫绝对是龙元素最多的地方。仅仅是陶瓷馆,有关龙的元素就让人看得停不下来。
只要想玩,寻找新年元素的游戏,可以玩一整年~
了解相关习俗这算是今年新加的一项。
也挺巧,年前遇到了《节日的传说》这本书,里面刚好讲了不少过年的习俗。往年一到过年,那些习俗都是老大讲给老二听。
今年是老二自主阅读有关过年的相关习俗。
从童书到生活,一边了解节日的传说,一边感受过年的仪式感。
祈福小时候觉得这是有关信仰的事,现在不这样认为了。
还未成家时,每年除夕过了12点,都会跟着老爸去寺庙祈福,点一炷香,喝一碗红枣汤,虔诚地拜一拜。
今年,孩子要看春晚,去寺庙的时间提早了些,程序、流程还是一样的。
现在觉得,祈福这件事,和信仰无关,但充满了浓浓的新年味。
仪式感,只要想,总能找到有意思的事情。
Hi~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