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逃难被卖掉,76年后回乡认祖归宗,却听不懂乡音

风云人物馆 2024-10-19 17:06:52

“屋后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门前还有一棵龙眼树。”

江西82岁老人自述6岁时被父母卖掉换取路费,76年都在异乡。

如今他儿孙满堂却仍然忍不住思念故乡,想要和父母兄弟团聚。

即使76年过去了,家乡的样子始终被他牢记在心。

老人是否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76年后,亲人又是否还健在呢?

逃难时卖掉的男孩

日军大举入侵广东的战火尚未停歇,一场可怕的旱灾又席卷了粤东一带。

在当时的潮汕曾留下这样的民歌来记载这次灾情:“1943年那一年,春头大旱真惨凄,田头无水稻曝死,人无米食饿到断气丝,沟底挖泉无滴出,脚疯手软哭望天。”

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年被饿死的广东人达到了300万之多,逃难成为了许多人的唯一选择。

在潮汕附近的揭阳也未能幸免,一个被当地人称为“二岭”的蔡氏村落里,村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北上江西这个“鱼米之乡”。

蔡氏族人约定到外地逃难不要忘了家乡,若有机会一定要再回到故乡团圆。

在人群中,一名年仅6岁的男孩和比自己大几岁的哥哥,被父母拉着手逃离了故乡。

男孩回头望去,看着村落的祖屋在后山下如此孤独,家门前的龙眼树也逐渐看不清了。

不知道逃了几个月,只知道夏日的炎热已经持续许久,一家人逃难到了江西抚州广昌县。

江西当地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多少人敢把自家的救命粮施舍出去。

不得已之下,蔡家人将这个6岁的小儿子卖到了一个姓胡的大村子换粮食。

从此以后,男孩被养父胡日云取名为胡桂福,并就此留在村里读书、成家、立业。

一开始,胡桂福离开了父母兄弟,在陌生的异乡十分害怕。

但久而久之,由于养父家待他如同亲儿子,在胡家的生活也比颠沛流离的逃荒好得多,他很快也不再哭闹,小小的脑袋里还不明白家人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然而,随着年纪逐渐长大,在第一次学到“故乡”这个词的时候,他脑海中总是会想起那个祖屋:“屋后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门前还有一棵龙眼树。”

成年以后不久,胡桂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早早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他也曾经想过回家乡寻找亲人,可在那个天灾时有出现的年代,他不敢擅自离开。

照顾好已有的家庭,承担起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让他将故乡暂时抛之脑后。

在劳作多年以后,家里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家,孙子和外孙们又需要他的照顾。

无暇分身的胡桂福就在家庭的牵绊下,再也没有去寻找广东的故乡和亲人。

2017年,已经80岁高龄的他再也不需要照顾孩子们。

在悠闲的老年生活中,故乡的风光和亲生父母的身影却时常涌上心头。

他知道,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若不回到故乡,就是死也难瞑目。

寻亲

此后,胡桂福开始委托外孙欧阳显明帮自己打听消息,寻找故乡和亲人。

但老人知道的信息十分有限,只知道老家在揭阳,并不知道故乡的名字。

当时他只记得父亲的名字叫蔡石林,还有一位非常富裕的姑姑,但不记得其他人的名字。

他还知道养父与生父签过2份卖身契,每家保留了一份,但是养父的卖身契已经找不到了。

根据故乡的特征,欧阳开始为外祖父在网上寻找故乡的线索。

同时,他也开始根据部分亲人的信息托人在广州寻找姓蔡的大家族。

通过揭阳志愿者将近一个月的努力寻找,终于在炮台镇下龙村发现有人认识蔡石林。

这位村民是蔡石林的侄孙蔡文杰,他表示叔公再逃难时也走丢过一个儿子。

在蔡家亲戚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蔡家的祖屋。

这间灰瓦白墙的老屋,在70多年的沧桑岁月下已经破败不堪。

据蔡家人说,蔡石林一家逃难前将房子卖了出去,这是买家住的。

在抗战结束后,蔡家人重返家乡,却并没有把房子买回来。

后来,买家也搬走了,这房子就荒废至今。

随后,蔡家人又拿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当年蔡石林卖孩子的凭证。

这张卖身契写着买家胡日云的名字和住址,还有买卖孩子时的时间。

可以看到,这个名字与胡桂福老人的养父是一样的,但地址却有所不同。

胡家居住的是广昌县,卖身契是写的却是南丰县,可能是当时的行政区划与现在的不同。

正在几人讨论着契约上的信息偏差时,一位名中年男人突然赶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证据。

男子名叫蔡贤周,是蔡石林的大儿蔡潮岳的继子。

因为蔡潮岳一生无二无女,蔡家族人才决定将他过继给蔡石林一家。

蔡贤周很快从自家老屋的柜子里拿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继父的遗像。

根据这张照片,我们能够发现他与胡桂福老人的相貌还是有几分相像的。

蔡贤周表示,继父在生前还一直跟他们说起被卖掉的弟弟,所以关于弟弟的相关信物都被他保存得很好。

即使自己去世了,他也嘱咐后人要把这些证据保存好,期待着弟弟有一天能回来认祖归宗。

如今,蔡氏族人中与胡桂福同时代的老人和他的父辈几乎都已经亡故,只有蔡石林的侄女蔡秀珠还在村子里安享晚年。

如果胡桂福确实是蔡石林的儿子,那么两位老人就是堂姐弟的关系了。

由于双方给出的信息高度重合,蔡家人也觉得胡桂福可能就是蔡石林的儿子。

在商量过后,两家人决定立刻准备团聚和认亲仪式,帮助老人完成这个人生遗憾。

胡桂福在江西召开了家庭会议,商量着带多少人,开几辆车前往认亲。

蔡家人在揭阳也是十分忙碌,他们准备了认祖归宗的标语和丰盛的家乡美食。

不久后,胡桂福一家出发了,时隔76年重返故乡的老人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心中想的却是故乡变成了什么样子,是否还和记忆里的一样。

一想到与蔡氏族人团聚,心中的激动却变成了近乡情怯。

曾经不谙世事的孩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使得现实的团聚变得如同一场大梦般不真实。

不会家乡话,却知故乡情

很快,胡家人就赶到了炮台镇下龙村,胡桂福老人一下车就收到了后辈递上来的鲜花。

在见到大哥的亲人以后,老人觉得十分亲切,很快就消除了从未见面的陌生感。

在众多亲友的簇拥中,老人笑得十分开心,血缘的纽带让他们相隔两地仍然饱含深情。

按照当地习俗,一行人先带着老人来到了蔡家宗族祠堂祭拜认祖。

随后在吃过象征着团圆的汤圆后,蔡秀珠老人来到大厅和胡桂福见面。

两位同时代的老人一见面,瞬间想起了儿时一起玩耍的时光。

蔡秀珠似乎比胡桂福更为激动,拉着堂弟的手诉说着往事。

因为离开家乡太久,胡桂福已经听不懂揭阳方言,更不会说家乡话了。

好在,两边的家人为他们充当起了翻译,两人才再次热络地继续聊天。

可以看出,虽然不会说家乡话了,但是同根同族的血脉亲情并未改变。

吃完饭,蔡家人带着胡桂福去到了一家人曾经居住的老屋。

老人摸着那片断壁残垣,看着屋顶已经消磨殆尽的青瓦雕刻久久不愿离去。

看着空旷的房屋和院子,里面似乎全都是自己小时候奔跑的身影。

老人没有说话,或许是因为在时光的蹉跎中,有些话已找不到诉说的人了。

在参观过祖屋以后,蔡家人表示,其实在1958年的时候,蔡石林曾回去找过他。

当时,父亲觉得家里情况已经稳定了很多,便想要找回儿子。

但是胡桂福的养父母因为不舍得,就撒谎称儿子在养了不久后就夭折了。

那时候,胡桂福到市里读书去了,所以这辈子也就没有再见到父亲一面。

没有与父母兄弟见最后一面,成为了老人最大的遗憾,但他从没有埋怨父母将自己卖掉过。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一个人都艰难而无可奈何地活着,父母在绝境之中也还是给他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家庭卖掉,这已经胜过当时的许多人。

看着胡家和蔡家的后人,一半是自己的至亲,另一半是哥哥的至亲,老人有些欣慰。

两大家子人,无论男女老幼,在堂屋前合了一张影,76年的时光从此被定格在这一刻。

在中国的这半个多世纪,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胡桂福老人一样背井离乡,与亲人活着故乡多年不见。

我想,每一个与老人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或许都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与心酸。

时代让我们这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必须舍弃自己的部分感情,只为了家庭和血脉更好的团聚。

0 阅读:3

风云人物馆

简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