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匠名师--刘国英
每次看到各色各样的玉雕作品时,都会惊叹于玉雕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丰富无穷的创造力。一块块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在他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雕,刻镂也;刻,雕镂也,玉石雕刻就是在玉上刻出各种图形、纹饰等。从某些方面来讲,玉雕师雕琢玉和画家作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们以砣为笔,以玉为纸,绘出一幅幅独具特色、意韵深远的中国百像,为美玉注入灵魂!
刘国英,1985年出生于福建莆田,自幼喜爱艺术创作,动手能力特别强,后跟随玉雕工艺美术大师陈国芳老师学习玉石雕刻。从此便爱上了雕刻艺术,2006年创办老鹰玉雕工作室至今。擅长设计雕刻镂空件,摆件,手把件,仿古件,挂件和牌子等。作品栩栩如生,颇受业界收藏爱好者和市场欢迎。其诸多作品曾获得各种奖项,深得玉石设计雕刻界专家高度认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磨璞玉,还和人文的境界,和人的学习和成才相提并论。唐太宗李世明说得更直白:“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道出了玉雕艺术对玉的重要意义。匠人琢玉,一琢一磨,也大为不易,玉之坚,既坚强,又脆弱,须知轻、重、缓、急,亦要起、承、转、合,相互呼应。刘国英深知这一点,在创作《自在观音》的时候,追求一笔一刀都为作品注入灵魂。
刘国英作品《自在观音》在第七届珠三角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上,荣获2020珠三角工艺美术创作大赛“工美金匠奖”金奖。
《自在观音》取自"水月观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形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自在观音,“自在”二字就完美的诠释了自在观音菩萨的造像,即解脱无碍。自在观音流行于唐末、五代、及宋之间,此时的汉传佛教在儒学的审美影响下,佛造像一改异域风格,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局限,特别是观音造像,形态服饰完全汉化,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与人们审美的升级,原本装饰繁琐,姿态端庄严肃的观音形象也开始变化。
刘国英的自在观音姿态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很美!玉质细腻油润,雕工精湛,线条柔美,观音菩萨慈祥俊秀,威武端庄,佛光冉冉,衣袂翩然,手持莲花,意蕴悠悠,仙气十足,使人望之心安,莲花盛开,淡雅清新,祥和清灵之气,禅意无边,方寸之间,天地无垠,意境超然。
细节处非常精致,端坐的姿态沉稳大方;面部表情自然、五官描绘细腻,额头宽广眉头弯,丰腴的脸上显露出慈祥安然的表情;双眼半闭,似看不得众生疾苦,嘴角微翘,若隐若现的笑意,显得极其饱满庄严。衣服褶皱清晰可见;只见它赤着脚丫坐在莲花上,虽是一幅静景,但看起来又是那么的生动、自然。
观自在是一种境界,一种无所碍的境界,达到观自在的境界,就没有了分别心的妄执,因为所有的好坏美丑的差别都源于人们自心的分别念想。整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是自己妄心的勾画。若是没有了妄心分别心就会达到色空不二,生佛不二,凡圣无别的观自在境地。佛虽无相,玉雕师刘国英却心中有相。他将生活的幽微感受融入无相题材的雕刻,做到“意在刀先,气韵生动”,因而达到超越现实,物化精神的效果。自在观音从造型的自在感上表现了佛性,同时又充分的发挥了人性的自由,使得玉雕艺术中的佛教信仰理念进入新境界。自在观音的姿态,不妨说是“生活禅”或“艺术禅”,提高和净化了世俗的喜好。
刘国英认为,玉雕不应该再是简单的复古、尚古、尚雅,应是体现多元化、个性化、人文性、民族化、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社会节奏,反映现实生命及自然的感召和共鸣,要想做出符合时代风格的玉雕作品,必须从地域文化、生活积累、题材上着手,这是当今玉雕设计者和制作者的使命。希望这位老师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