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晚年回忆:72年邓老去世,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成我终身憾事

红色先驱 2024-05-02 11:26:09

50年代,我们党内对一些年长且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往往喜欢以“某老”尊称,如徐老(特立),董老(必武),谢老(觉哉)等。

而邓老也是其一,他便是邓子恢。

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朱老总、陈毅、邓小平等,在各种场合见到邓子恢同志,都习惯叫他一声“邓老”。

新四军时期在邓子恢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开国中将张震后来回忆起来,动情表示,1972年邓老去世之时,我没能见他一面,为尊敬的良师益友送行,这成了我终身的憾事。

那么,邓子恢身上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张震和邓子恢之间又有怎样的过往呢?

闽西艰难岁月

邓子恢出生福建省龙岩县农村,自幼生活在农民中,熟悉农村情况。

19岁时,邓子恢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21岁考取公费留学,去往日本东京留学一年多,后因贫病交加辍学回国,回国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邓子恢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办了《岩声》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这期间,为创办报纸,邓子恢四处奔走,常带点干粮去赶山路,路上遇到农民赶着驴子,他还能搭个便车。

这样几年下来,邓子恢致力于改变农民生存状况的理想愈加成熟。1926年,邓子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邓子恢受到国民党通缉。

1928年,邓子恢开始组织领导闽西农民暴动,建立了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投入到闽西革命斗争之中。

后来,时任闽西特委书记的邓子恢听说朱毛红军入闽,基于长时间深入群众的调查了解,当即作了一份有关闽西历年斗争情况和敌我力量分布的详细报告,托人送到了毛主席手上。

而毛主席在看过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后,即率红军再次入闽,帮助闽西开展工作,闽西革命局面由此大大打开,闽西革命力量也不断壮大。

邓子恢也在这期间同毛主席结下了患难之交,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并兼任财政部长。

后来红军被迫长征,邓子恢遵照中央指示,留了下来,坚持游击战争。

当时和邓子恢一样留下来的,还有陈毅、项英、谭震林等,不过,邓子恢和谭震林带着部队一路冲杀,转移至闽西根据地,而陈毅和项英是率部在赣粤边界。

从1935年2月到1938年3月,依靠与群众的联系,闽西红军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岁月。

这期间,邓子恢带着妻子和游击队的战士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迂回于崇山峻岭之间,没有在房子里睡过一觉,缺医少药,不能生火,米生吃,夏天上树摘杨梅,冬天挖冬笋……

这3年游击岁月的艰难更可以说不亚于长征,连毛主席后来都说“你们当年留在闽西坚持敌后游击战不容易,我们长征是大部队,你们是小部队,势单力薄,困难比我们大”。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邓子恢带领闽西红军游击队,不但坚持了下来,还培养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也因此后来获毛主席盛赞“真了不起”。

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闽西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开始北上抗日。

1941年,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在新四军一众领导干部中,论年龄,邓子恢时年45岁,比谁都大,是长者;论学历,邓子恢是留学日本的大秀才,知识渊博,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论资历,邓子恢1915年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转投马克思主义,还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和谭震林、张鼎丞并称“闽西三杰”;论人品,邓子恢为人正派,德高望重,早年在闽西和毛主席是患难之交,颇具兄长风范。

也正是因此,陈毅带头,称呼邓子恢一声“邓老”,这样既能准确反映邓子恢形象,又能表达人们内心敬重之情的称呼,引起新四军内广大指战员共鸣响应,再往后一传十十传百,“邓老”称呼就越传越广了。

张震

新四军相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新四军第4师任参谋长的张震结识了邓子恢。

一次,身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邓子恢去到4师检查工作,参加4师高级干部会议。

时任4师师长彭雪枫当时同时兼任4师政委,他在会上见过邓子恢后,当即向中央和军部建议,要求留下邓子恢当政委。

中央和军部最终同意了彭雪枫的建议,这样,邓子恢开始兼任4师政委和淮北区党委书记。

张震得以在邓子恢的领导下工作了好几年。

也正是在工作中,张震逐渐了解到邓子恢早年间在闽西的革命经历,对邓子恢更加尊敬。

邓子恢年长张震18岁,对张震来说,邓子恢亦师亦友。

张震晚年回忆起来,邓子恢兼任4师政委和淮北区党委书记的那段时间,是工作任务最重的时候。

这期间,邓子恢和彭雪枫搭档,召开干部会议,大力开展建军、作战和根据地建设工作,整编、整训部队,充实连队,建立淮北军区和淮北行政公署,健全了淮北党政军各级机关。

在领导淮北根据地建设方面,在抗日大业之外,邓子恢更发挥了自己在财政工作上的才干,抓紧搞好根据地经济建设,加强与敌占区的贸易,逐步稳定和改善根据地人民的生活,解决军需物资供应。

如此到1942年时,新四军四师采取一面打仗,一面发动群众的方针,建成了以半城为中心的淮北根据地,拥有7个县,东西长二百余里,人口达到100多万。

在此基础上,邓子恢还特别注重办校培养人才,在抗大四分校外,还办了淮北中学、联合中学与江淮大学,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不少在建国后成为各方面建设的领导者。

在张震眼中,4师工作期间,邓子恢和彭雪枫互相尊重,配合十分默契,堪称军政主管密切合作的楷模。

只可惜在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彭雪枫作战牺牲,时年37岁。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苏中、苏北、淮南和淮北4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包括3000多万人口的华中解放区。

11月,华中分局成立,邓子恢担任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

当时因为华中范围实在太大,邓子恢还曾向中央推辞过,自认能力不足,但是中央始终认为邓子恢是负责华中分局的恰当人选,坚持由他主政华中。

后华中分局正式合并于华东局,华东军区成立,邓子恢又任华东军区副政委、支前司令员。

1948年,刘邓大军和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野配合组织淮海战役,中原局面打开,邓子恢又奉调中原局担任第三书记(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中南局成立,邓子恢调任中南局第三书记兼中南军区政委,这期间,邓子恢实际上主持中南地区工作,从1950年到1953年用时3年,出色完成了中南地区的剿匪、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中央对他的工作成果予以肯定。

1953年,中央成立农村工作部,被誉为“农村问题专家”的邓子恢随即被调到中央,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到这时,“邓老”二字已经不只限于当年新四军指战员称呼了,后来传到八路军,又从军队传到地方,只要邓子恢工作过的地方,华东、华中、中南,再到中央机关乃至全国,全被广泛称用。

不了解他的人只道他是出过国留过洋的大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出身农家,自幼生活在农民之中的邓老,穿衣打扮毫无洋气,身上也没有一般知识分子惯有的书生气,常常是着布衣、大腰裤,手拿芭蕉扇,俨然一副中年农民的的样子。

这样的反差感,无不令第一次见邓老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受邓老影响的张震后来回忆,虽然自邓老离开新四军4师后,他们便不在一起工作,但却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

在那些南征北战,先后参与指挥的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以及淮海等战役中,张震常从邓老的来信中得到教诲或手谕。

说起邓子恢,张震形容,他是我的老领导,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老友重逢

同邓子恢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更深深印在张震的脑子里,令他难以忘怀。

那是1971年,张震被分配参与葛洲坝(万里长江第一坝)工程施工任务,当时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批准了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任务书,但就在扩大初步设计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争论较大。

一种意见坚持原任务书,修建另一种意见则是挖掉葛洲坝,改为三江船闸工程。

最终经过模拟试验,认为如果按照原任务书,保留葛洲坝,三江出口窄,发洪水时可能危及宜昌、沙市的安全。

周总理当时十分关心这一工程建设,认为长江是钢铁运输线,修坝后也要保障其畅通,如果影响大江通航,宁可不修。为此,周总理专门安排了时间听取汇报,询问专家意见。

因此,参与该工程任务的张震来了一趟北京,又恰巧碰上“五一”节,张震被通知参观群众游行。

机缘巧合之下,在天安门城楼,张震见到了邓子恢。

两人相识于新四军,到这时已经分别二十多年,老友重逢,不禁分外高兴。

邓子恢连忙向张震问及一些他熟悉的同志的情况,第二天又邀请张震到自己家里吃中午饭。

张震后来回忆,席间,对于农村问题,邓子恢依旧是滔滔不绝,毫不讳言。

尽管早年间因为反对脱离农村实际的政策,邓子恢受到了指责,但是他多年来一直很坦然,从不灰心,依旧深入各地农村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如既往大胆反映民意。

张震担心邓子恢这样心直口快,引起新的麻烦,还劝他不要急,了解多一点情况再说。

后来,张震开完会离开北京,回到武汉工作。

而仅仅一年多,1972年冬,张震就听说了邓老生病住院的消息,作为邓老曾经的老部下,他很想去看望,但因在武汉工作,也无法实现,只能每日祈祷邓老能早日康复。

但最终事与愿违。

1972年12月10日,邓子恢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12月14日,邓子恢追悼大会隆重举行,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

12月15日早晨,张震突然在广播中听到了邓子恢追悼会举行的消息,他在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邓老已经去世了,不禁悲从中来。

1996年,距邓老去世过去24年后,张震写了《怀念邓子恢同志》一文,表达了自己远在中南地区,而没能见上邓老一面,为其送行的深深遗憾。

同一时期,时年82岁的张震依然在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一直到1998年才退出领导岗位。

2015年9月3日,张震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自此走完了能参善谋的百岁开国将军一生。

素材来源:

[1]童志强,周蕙.抗战烽火中的邓子恢同志[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4,(01):1-14+24

[2]李新市.邓子恢在解放战争时期[J].福建党史月刊,2002,(03):8-10.

[3]张震.怀念邓子恢同志[C]//铁流19(上)——庆七一“学习先辈革命精神,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出版者不详],2012:5.

[4]邓小燕,贾晓明.父亲邓子恢的农民情缘[J].源流,2011,(21):68-72.

[5]蒋伯英,邱林忠,邓芳梅,等.邓子恢传略(下)[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1):271-279.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