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爆发式增长过后,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实现可循环利用是产业迈向低碳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这是致力低碳发展的全球众多国家达成的共识。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及政策也印证了这一点。技术创新如何推动低碳发展?技术的背后,是人。在企业家身上,我们或许能看到答案。
从学术到产业:电池回收的中国方案
2月底,国际能源署在巴黎召开了一次高级别研讨会,探讨电池在COP28气候峰会上达成的能源转型共识中的角色及作用。这次会议邀请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林晓是其中之一。
近两年,林晓出国出差的日程排得满,在全球许多电池技术相关的研讨会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奔波在技术和政策讨论的前沿,积极地参与到全球低碳转型技术的探讨中。
这次会议的开场,国际能源署署长Fatih Birol在发言中强调了电池在未来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提到,电动汽车的普及降低了人们出行交通对石油的需求,而储能技术的发展则助力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了电力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
如今电池最火热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新能源汽车。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连续9年保持着全球第一。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产销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949.5万辆。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汽车产业中重要的增长极。往回看,2015年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的元年”。这一年春天,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过直接补贴消费者、补贴产品的实招将这个新兴行业推上了浪尖。现在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其他的大中型城市,亦或是中部县城,为电动车适配的绿牌车辆不再罕见。
对一辆新能源汽车来讲,动力电池如同心脏。但电池的使用寿命有限,制造依赖锂、钴、镍等矿物,无论是开采有限的矿产资源,还是制造电池的过程都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长远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爆发式增长过后,必然会迎来大量的废旧电池。电池如何回收、实现可循环利用是产业迈向低碳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林晓创办的企业聚焦电池回收技术,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林晓(左)在会议中。摄影/章台
林晓曾在中科院过程所从事研究工作,技术转化这颗种子一直埋在他的脑子里。后来林晓第一次尝试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工业应用,花了五年时间与一家企业合作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成投运了当时世界首条钒铬分离与万吨级钒铬废渣生产线。也正是那一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将实验室技术成功产业化带来的成就感。
在那之后,林晓获得了一个去美国访学的机会,为他打开了往后带着技术走向世界的大门。那段时间,林晓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极大程度地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到产业应用中去创造价值,但他发现产业发展实际的技术需求与同一时期的热点学术研究往往不一致,这就导致学术突破很难实实在在赋能企业端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或许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促使林晓走上了后来的创业之路。
“当时我在大学里,和教授在讨论‘碳足迹’这些新词,但那时候国内其实还没有这方面的关注。”美国访学期间,林晓开始接触研究“碳足迹”。他所擅长的金属再生技术领域与当时发展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痛点很匹配。
2019年,林晓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研发团队专注于提取稀有金属资源和回收稀有金属材料的工艺和设备,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动力电池金属及稀贵金属资源材料循环利用的全套解决方案,赋能国内外回收企业、车企、电池制造商、电池运营商等回收责任主体实现电池材料的短程闭环,推动新能源的关键资源可持续发展。
简单来说,林晓带领团队研发的系统正是通过数据模型支撑和技术对电池制造关键资源实现循环再生。从象牙塔里纯粹的学者到活跃在产业界的科创企业家,林晓和他的团队深耕技术为新能源行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清洁低碳提供了实现路径的中国方案。
一张“白纸”,如何帮助节能?
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需要技术的提升促进节能增效,以完成降碳的目标。2021年,《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指出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提及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
林小锋是专注研发环保膜材的专家。他所研制的膜材料,外行人远远看上去就是一张普通的白纸,但事实上这张纸的表面涂了不到100纳米厚的涂层,是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这种膜材料应用于水处理的工程设备中,通过物理方式截留重金属等高价离子以及有毒有机分子。
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国近十年在城镇周边建设了大量的污水处理设施,与此同时,伴随着化工、钢铁等工业产量的增长,工业废水的处理体量不断提升,中国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水处理能力。
污水处理是削减水中污染物最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水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例如污水处理厂就是不可忽视的碳排放源头,不仅是电能和化学品消耗的大户,在污染物降解转化过程中,还大量产生和直接排放CH4、N2O等温室气体。为此,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在完善支持政策中提及要加大科技支撑,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在未来一系列需重点攻关突破的技术中,就有高性能膜材料。
在法国获得材料学的博士学位后,2016年,林小锋和几个留法认识的朋友一起参加了“赢在苏州”国际精英全法创业大赛。那次比赛,他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促使他在一年后带着“新一代高性能反渗透膜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开始了创业之旅。当时正值民用净水行业迅速发展,林小锋参赛的研发项目主要方向正是高端净水器滤芯的自主研发。
林小锋在实验室。摄影/章台
后来,林小锋的创业并没有止步于生产净水设备。2017年,林小锋创办了一家企业,专注第三代选择性分离纳米复合薄膜的研发与产业化。“成本较高、低通量、耗能高”是传统TFC复合薄膜的痛点,相比之下,林小锋研发的这种特种膜成本和能耗都更低。相比于之前的材料,运用这种新型特种膜进行工业生产,在达到同等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显著降低耗电量。
这种特种复合膜被应用于盐湖提锂、动力电池和新能源、合成生物学、半导体等领域,通过物理方式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对电的消耗。林小锋研发的膜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他的团队在不断扩大现有产品的应用市场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做产品研发,帮助更多伙伴企业实现节能增效。
膜材料的生产间。图源/林小锋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了目标:到2025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将持续强化。《方案》提出,要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不论是电池回收还是膜技术,离不开林晓和林小锋的创业精神和专业视野。“双碳目标拆解开来,‘人’是里面最基本、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单元。”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谢雯雯表示,“越来越多地方与城市希望被称为“新能源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并围绕着低碳产业开展“绿色竞跑”。这种绿色竞跑是对人才、技术这些关键要素的渴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