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之“长春”二字出于何处?源头究竟在哪里?浏览近代一些关于长春地名由来的地理资料中的记述,林林总总,众说纷纭。
在千年之前的《辽史·地理志》中有“长春州”之记述;在《辽史》与《金史》中均有关于长春州一地的详细论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554页)记载,“长春州,辽置……为鸭子河春猎之地,并置县,金废州,存县,故城在今农安县北……”词典中确定“长春故城在今农安县城之北”;据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第185页)有如下一段文字,“塔虎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虎’为蒙语,意为胖头鱼,因城外泡沼盛产此鱼而得名。
平面呈正方形,周长5213米,城墙系夯筑,高5米~6.5米,基宽20米~25米,顶宽5米~6米,经多次调查确认有门址四处,均有瓮城、有角楼……”其为辽长春州、金新泰州址,现保存完好。此外,《吉林省志―卷四十三·文物志》第二章城址(第73页)记载,“塔虎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故址……”《辽史·地理志》载,“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又长春州……兴宗重熙八年(1039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另,《辽史·本纪》载:兴宗重熙八年十一月,还记有“己酉,城长春”。这里的城长春,即为建城之意。
重熙八年为1039年,在圣宗时,长春州设立,当时塔虎城已有先民居住,择旧城建长春州;也就是说到了兴宗,在老城基础上重新建立长春州(塔虎城);《辽史·地理一》中载:“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六,县二百有九,部落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驹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这段话中,把156个州军城作为一个等次,州、军和州一级的城市单独计算。
如此看来,长春州就兼有“长春州”“韶阳军”“长春城”三种身份。这里所说的五十二个部落,在长春州所设的东北路统军司旗下的就有“遥里部、伯德部、奥里部、南克部、北克部、图卢部、术者达鲁虢部、河西部、达马鼻古德部”等九个部(见《辽史·兵卫》)。在《金史·地理志》载有:“金初承辽制,此城也称长春州。
天德二年(1150年)降为长春县……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金罢泰州。承安三年(1195年)将泰州治所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因此,还有许多学者推论长春来源于今之“长春堡”或因清末“长春厅”即设于该处。然而,经史学专家考证,古之长春,远远大于今之长春范围;多数人普遍认为使用“长春”这两个字为地名的是契丹人在建立辽国时设置“长春州”,在此地皇帝曾经举行过多次“吃开江鱼宴会”(史称“春捺钵”)。女真人是被契丹贵族所奴役的民族,每年,辽国皇帝要举行“春捺钵”时,就奴役女真人在此地捕捞开江鱼,捞鱼的人们大声呼喊号子的声音,其大概意思为“皇帝在长春州吃开江鱼啦”,喊的号子应该就是“春捺钵”。
溯其源,亦有学者称:长春实际上源自于距今约4000多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汉译转音为“长春”),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喜”字为三个“七”字组成),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而演变成为地名。如果真如此的话,“茶啊冲”则是长春最早的历史称谓。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长春初始于公元前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喜”。系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即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历史文字记述。
现代考古学者于公元1985年前后,在长春市辖区内的南岭、南湖、儿童公园及伊通河两岸的大屯、刁家山、马家沟、黑嘴子、杨家沟、张家店、红石砬子,以及农安县的元宝沟、左家山一带,出土了许多打制石器和陶器,经科学测定,长春人类起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后,考古人员陆续在长春地区的九台县(今九台区)北山,双阳县(今长春市双阳区)八面石、五家子,市郊的肖家堡子、光明村、小南沟屯、河东屯、东碱草屯等地,出土了诸多陶器、石器和青铜器,经科学测定,均属于二三千年前青铜文化时代,其中伊通河东岸属于西团山文化类型;伊通河西岸属于汉书文化类型。这些在东北地区或属于肃慎文化。
另外,有专家考证发现在《长春县志》中对长春有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方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判断长春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得此名。据《长春地名》(1982版)中解释:“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此外,《吉林地志》(民国二年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记载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因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
当然,关于长春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如,“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别名:日日春、日日草、日日新、四时春)而命名的”。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满洲地名考》)。还有说,“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见《辽史》·《吉林通志》)等等,不胜枚举。
据官方地质资料推论:早在距今6亿年至4亿年前的早古生代,长春地区为海洋环境。初期为深海环境,中期为浅海环境,末期演变成海陆交替环境。其中,距今约4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长春地区作为兴安海槽的一部分,海水很深,属深海环境。当时,海底火山频频爆发,大量岩浆涌出,尤其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水逐渐变浅,深海环境演变成浅海环境。进入志留纪时期后,脊椎动物已经初步进化完成。由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整个长春地区隆起上升,原来的浅海环境变成了陆地环境。但是此后的石炭纪时期,长春地壳再度下降,陆地环境又变成了浅海环境。长春地壳在这个时期里或升或降,海水则时深时浅。直到二叠纪(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晚期,长春地区地壳再度上升,海水从九台、双阳一带向东退去,出现了陆地环境。
距今2.3-0.65亿年的中生代,长春地区已经完全脱离了海水的影响,开始了古陆地环境的演变过程。距今约1亿年前,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长春东部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大黑山山脉,从此奠定了长春地区的现代山川大势。距今0.65-0.024亿年前,长春地区逐渐脱离了古陆地环境的影响。长春地貌轮廓、气候特征、水系格局以及生物群落等已接近现代地理环境。
经考证,现代长春这个地方,从远古开始就有先民在松花江、伊通河与饮马河流域从事渔猎和耕作,21世纪初以来,发现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榆树人”化石,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并且,经专家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晚期,长春一带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依据出土器物和对人骨化石、动物化石的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为4-2万年。根据古人类学分期,此时的榆树人(主要活动在今榆树市大于乡周家油坊一带)已脱离了古人类的原始状态,进入新人阶段,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初期。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民众信仰灌口二郎(灌口二郎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关口二郎”转音),在城内建有许多二郎神庙。在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时“人口已经逾万”,城墙和宫殿也改成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当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由于当时书山城内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自然也逐渐形成了北方著名的文化之城,成了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长春)已发展成人口近10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一直影响着东北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并逐渐强大。当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和中国北宋对峙。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尽占其地。到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设有5京6府196州209县,此时为长春地区又一新的发展阶段,长春地区也属于该范围内的一地。
公元1039年(兴宗重熙八年)置立,下统长春一县,此县还有从燕荆流配来的犯人二千户。同时,还驻有兵丁四千。金灭辽后,在公元1150年(天德二年)降州为县,隶属关系略有变化。如前所述,长春作为地名实体,在辽时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州治,主要是境内鸭子河和达鲁古河(又名长春河),河内盛产鱼鸭。皇帝经常在每年的正月到三月来此春猎,举行集会,大宴群臣,即所谓“春捺钵”(据《辽史》载,到此地进行春猎总计33次之多),这种盛况对长春州来说,可谓是空前绝后之举……后来,由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长春称谓也随之变化。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女真人灭辽,建立大金国,金延辽治,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城)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又称宽城子),当时被视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当时的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教徒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子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一定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虽不使用但也装饰得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长春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居民点联网成片地大量增加。同时修筑了许多大小城堡。在已知的四县一区的范围内就发现了辽金古城80座之多,主要分布在农安22座,德惠17座,榆树11座,九台山城11座、平原城18座,长春市区内1座,总计为80座。据考古证实,辽金时期的遗址更多(仍以上述范围统计):农安54处,德惠54处,榆树60处,九台67处,长春市区内14处,总计为249处。
其中,在市及郊区的范围内有14处的面积多数在1万平方米以上。仅西兴隆泉遗址的面积就达8万余平方米,几乎与现代村屯相当。这些遗址构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村落,进行着封建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这些考证足以说明长春地区在那个时代的开发和建设规模是空前的,遗留下的实物也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城市,特别是在吉林省境内的辽金时代的城市主要是以军事和政治为主,而交通、经济、地理环境则是次要位置的特征。此外,在《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下记“长春县丁四千”。
《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也有关于长春的记载:“辽长春州,韶阳军,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来属,专达鲁古河,鸭子河,别里不全。”《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长春州》中记载着:“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一(即长春县)。”又记“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京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两千”。从1000年前的长春州到1888年改为长春堡、辛亥革命后改为长春县,直至到后来的长春市,在州、堡、县、市的称谓前都冠以“长春”之名(在光绪年间成书的《长春厅志》里就说“长春之名,见于辽史”)。长春州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当时境内的河流多,盛产鱼鸭,皇帝经常到此行猎而闻名于世的。
1206年,蒙古崛起并建立蒙古汗国,游牧民族的势力达到历史顶峰。蒙古先后吞并40余国。1279年全盛时期的蒙古领土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多瑙河畔,南抵南海,北到北极圈。此后蒙古人日益强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攻占了宽城子,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祥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成为一片废墟,并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日之长春大地上根本找寻不到当年那座古城的任何痕迹。
1368年,蒙古人退回塞外……到了明朝后期女真再次勃兴,建立清帝国,在康熙年间,郑成功的继承者遭到清帝国的镇压,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的叛乱被平定后,出现了大批的“反叛”官员、军人及其家属、近亲,被押送到东北这一蛮荒之地,被遣送的人中包括闽、浙、鲁等沿海省份和慎、黔、湘、桂、粤等省籍的民人。
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到达船厂和大乌拉虞村(今永吉县乌拉街镇)等地,开始策划反击侵略者的边境战争。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辽河的航运办法,派遣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视水势,此时,长白山成了满洲族(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皇帝曾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
为此,随后连年陆续有关内汉族移民不断涌入,大约在1791年间,前郭尔罗斯王府试图阻拦移民进入,可是为时已晚,大批移民已经进进入到了当时的长春堡、新立城和柳条边一带;至1796年(嘉庆元年)在长春的伊通河边已经有了商品集散市场,有史料记载:“长春自嘉庆元年开垦立世,交易公平,买卖信实,非别城可比……”(见1908年5月10日《盛京时报》)。此时,长春“市”的形态产生已经势不可挡,这一年,在长春市的小合隆一带还出现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天主教团体。次年,商民们由长春堡迁入城隍庙,易名灵佑宫,这是长春第一个宗教文化空间。
是年,长春东卡伦亦建立起了第一个商品贸易市场。1799年,在南关市场毗邻处出现了长春最早的寺庙——朝阳寺。后来,嘉庆登基后专程到长白山祭祖时,来到乾隆皇帝曾经到过的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也发现这里确实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曾经对这里无限感慨抒情说过的“御言”,便于1800年(嘉庆五年)颁布诏书,宣布在长春堡建立地方行政机构——长春厅(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有专家认为“长春厅”系取“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每句的首字),清政府借地设治理事通判、巡检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务,隶属于吉林将军。
从此,使曾经的千年古都又得以重新建制;1825年(清道光五年),长春厅治所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得到统一,官府增强了城市规划意识后,由新立城迁至北面的宽城子(原宽城遗址南,系今南关区管内),仍名长春厅。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中规划思想的迅速萌发。官府按照《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右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古典主义规划模式对长春建城进行了规划,形成了商业、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四个空间板块,体现了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其中商业与政治、宗教空间占主导地位。当时典型的文教机构有城北侧马号门旁的养正书院;宗教机构有头道街的朝阳寺,西二道街的九圣祠,三道街口大神庙(道光二十八年建),东三道街的三义庙;还有在东门外伊通河东大桥边的龙王庙等等。
1865年(同治四年),遂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1881年(光绪七年)行政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到了1883年,此地人口一度升到9万余人。1889年(光绪十五年),长春厅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随之升为长春府,仍隶属吉林将军。这是新长春的开始,也可以说是现代长春城市的“起点”。1893年,改为长春县。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东北的筑路权和租借旅顺、大连的特权;1903年,沙俄建成中东铁路,其支线北接哈尔滨,南抵旅大。
在长春西北的二道沟设火车站,取名“宽城子站”。随着火车的通车,在长春建起了俄国人居住区域,大批沙俄移民纷纷来到长春,在这里相继建立了亚乔面粉厂、教会、铁路俱乐部等,同时在今凯旋路以东一带修筑了秋林街和巴珊街(今一匡街,二酉街)和三辅街及兵营。二道沟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有俄式风格的“特区”。与此同时,潜移默化地导入了欧洲城市规划思想理念。
此时此地,是这个城市第一块完全按近代西方城市规划模式先行整体规划,然后进行建设的城区。据《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记载:“长春商人自城宽庄。而宽字单用亦可代长春二字”。因此长春的俗名又被称为“宽城子”。由于其以铁路为轴线规划的空间,同时还出现了第一座工厂,这里还是长春市的第一块工业化区域。时代的变迁使长春城市职能从传统农业时代的商业化向近代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性蜕变,揭开了长春作为国际移民城市的历史开端。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长春城市外在规模上的扩大,使原本属于城市外围的农村地带演化为城市新区,城市结构也因此演化为二元或多元形态,城市版图自然大大外延,城市形貌明显改观,增强了长春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翌年,经美国调停,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根据条约日本取得了俄国人手中长春至旅大铁路权和铁路附属地,自此长春以北由沙俄管理,长春以南归日本经营。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发布敕令宣布:建立“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的成员由日本的军阀、财阀、官僚组成,“满铁”代表着日本统治阶级的利益,表面上是经营铁路,而实质是充当日本侵华的急先锋。当时,吉林将军达桂根据中日《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规定,将长春开为商埠地。
这样商埠地就成了日本侵略东北的前沿阵地。长春开为商埠地后,由于中国的商埠公司收买民地价格低,民户多持观望态度,收买民地迟迟没有进展。日本乘此机会,以铁路用地为名不经清政府许可,私自以高价收买民地,一些人贪图小利不顾政府禁令,私自将土地售卖给日本人。当商埠公司查知时,日方已非法收买了1.2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占有南满铁路后,就着手修建火车站和扩建铁路附属地。据记载:1907年2月,日本正式建长春站(俗称头道沟站)。这样日本继沙俄在东北建立的附属地后,发展了第二块附属地,也称“长春附属地”。长春附属地的1255人口中竟然有687人是来自日本国的日本人。朝廷只好改将军为行省,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又进一步开辟长春商埠地,当时长春的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1910年3月,日、俄两国进行外交谈判,同年6月,俄国同意日方出560390卢布换取原沙俄在宽城子车站建立起的5.7平方公里附属地。1912年3月,废府,易名为长春县;1914年6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到1916年,在14269人口中就有3947人是日本人。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1929年,改称长春市政筹备处);同年,废道制。此时,仍保留长春县制,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光天化日之下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自此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将其扶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帝国的皇帝,并将长春市定为“国都”,还改名为“新京特别市”,将长春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家园进行规划建设。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规划》最先由满铁经济调查会负责,负责人是佐藤久。(具体由折下吉延等人负责设计工作);后转由国都建设局承担(负责人是丸山悦郎、近藤安吉、沟江五月等人)。
自1932年3月至1937年底,侵略者们出于为日本人移居东北提供舒适生活的需要和梦想永久霸占东北的欲望驱动,肆意加紧对长春城市的扩建,以便展开新的殖民侵略和殖民掠夺。首先,开辟了以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构成伪满洲国国务院等官衙的统治中心区域和以新发广场为中心的日本关东军行政(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日本关东军宪兵队总部)办公区域;还有以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城市金融商业中心区域;乃至南岭一带运动场为中心的文化体育运动区域等等。侵略者的铁蹄使长春市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据有关资料记载:到1940年伪满在长春已经建设行政办公楼120处、银行和公司楼60处、日本式住宅近3万栋……至1944年,长春市区面积增至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总计筑路804万平方米,铺路363万平方米,圆形广场10处,公园10处,公共电汽车线路40余条,其中市内汽车线路21条、市郊汽车线路10条,对外有铁路5条、长途汽车7条人口飙升超过当时东京都市区人口,当时被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当时城内的满、汉、蒙古、回和朝鲜等民族分别居住在长春市内不同的区域内,今天的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今天的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今天的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区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各个区域散(混)居(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聚居,当时还曾经被称为“东方小瑞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接收了长春。1947年6月5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撤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长春县亦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解放军,战略性进攻(围困)国民党军队驻守的长春市,长春市区周围25公里以内被划为封锁区——“除军事必须外,应禁止人员车马自由通行”。“为反对长春守军的人口疏散政策”,对从长春城内出来的市民“必须予以相拦”,“使守军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和迅速地疏散,而达成减少其粮食之困难”。(详见:《解放战争(下)》,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次战略性的围困,使得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这次围困长春还使得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解放军,战略性进攻(围困)国民党军队驻守的长春市,长春市区周围25公里以内被划为封锁区——“除军事必须外,应禁止人员车马自由通行”。“为反对长春守军的人口疏散政策”,对从长春城内出来的市民“必须予以相拦”,“使守军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和迅速地疏散,而达成减少其粮食之困难”。(详见:《解放战争(下)》,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次战略性的围困,使得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这次围困长春还使得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55年,长春市被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当时,长春市设10个区,即长春、头道沟、南关、朝阳、二道河子、宽城子、兴隆山、大屯、范家店、净月。其中,后4个区是农村区,市内6个区有52条街;农村区有1个镇、43个乡、164个村。1957年6月,调整城内为5个区,即朝阳区、宽城区、南关区、二道河子区、郊区,全市改划为19个街、6个镇人民公社、97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将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面积20369平方公里,其中长春市4个区面积146.76平方公里,郊区和5个县面积20222.24平方公里。长春市有3572496人。1966年1月,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新成立的德惠专区领辖。
1969年7月,撤销德惠专区建制,该专区所管辖的5个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内设立5个区、26个街,郊区设立2个镇、17个人民公社。1979年,长春市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长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1994年长春市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设有59个街道、73个镇、73个乡、4个民族乡。面积20369平方公里,其中长春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郊区和五市县面积19825平方公里。长春市人口有1700389户、6574999人,其中市区内有630679户、2237074人。各市县人口有1069713户、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销双阳县建制,设立双阳区,属于长春市。撤销长春市郊区建制,重组区。长春二道河子区改名二道区。长春市5个区的各行政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市区面积由1116平方公里增加到357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公里增加到137.35平方公里。2005年,将原九台市的卡伦湖镇、龙嘉镇(原龙家堡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将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经过此次调整,长春市城区面积由3616平方公里扩大到4756平方公里,扩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公主岭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个村(范家屯经济开发区)整建制划归长春市管辖,建立长春(一汽)汽车工业开发区。长春市区面积增至4906平方公里,四环内建成区面积379.94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居东北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