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手艺又不断创新,如同山西人做面一样制作美食节目,山西卫视制作的纪录片《独当一面》,不仅展示了山西面食文化,也在越来越“卷”的美食赛道,找到了突破口和新路径。
◆◆◆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唐瑞峰
一碗面,能有多少种视听呈现形式?
在荧屏上,各种以“面食”入题的纪实作品屡见不鲜:《面条之路》从追寻面条的发展历程出发,呈现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一面之缘》细说中卫美食文化的经历与传承;《有面有朋友》走访中国各地,讲述做面人、吃面人与面食之间的记忆与情感;《面面俱到》以食物为媒展现陕西的文化特色......
面,是果腹的食物,也是一份源自麦香的诗意。同样讲述面食,不同的摄制思路与镜头语言,会赋予一碗面不同的样貌和灵魂。在模式各异的面食类纪录片中,近日收官的山西卫视面食纪录片《独当一面》杀出了重围——从2023年底台网同步播出以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在网端,成为各路网友热议的话题。截至目前,《独当一面》播出期间收获全网流量7284万次,其中长短视频全域传播3400万次,腾讯视频最高热度8463,融媒平台辐射覆盖3720万受众,话题#让你爱上山西的面、#南方小伙伴来山西嗦面等多次登上抖音热搜榜单;播出期间60次登上电视热播纪录片融合传播影响力日榜,并四次挺进上星频道晚间黄金档热播节目榜单TOP10,收官当天霸占该榜单首位。
这些成绩背后,是纪录片从视角到模式、风格,再到传播上的全方位革新。《独当一面》用轻快爽利的摄制节奏,既呈现了面食本身魅力,也突出人文情怀和地域特色,不仅有力地展示了山西面食文化,也在越来越“卷”的美食赛道,找到了突破口和新路径。
1
智慧藏在“工具”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五花八门的面食出锅之前,离不开一双巧手和各类做面工具。
《独当一面》的一大创新点,就是不仅呈现面食本身,还把焦点放在做面工具上。如果说,分门别类的做面技巧是千百年来劳动经验的积淀,那琳琅满目的做面工具则是劳动智慧的结晶。在这些做面工具中,既有传承千年的古老物件,也有五花八门的创新器物。
《独当一面》第十期的荞面河捞掌门人王惠云,就靠着从村里淘回来的一件河捞床,将面馆经营著名的打卡地。荞麦面粉粘性不大,很难通过拉扯直接成型,但通过河捞床粗犷的杠杆轻轻一压,瞬间就赋予了它面的细腻爽滑。
河捞床不仅能让荞麦面粉随物赋形,制作过程也充满着一种粗犷的美感。一个土塔火,一口锅,一个河捞床,厨师坐在压杆上,向下一沉,河捞面便从网眼中丝滑入锅,整个过程洋溢着劳动的愉快体验。吃一碗河捞面,不仅是尝一口美味,也体悟着一种生活艺术。
当然,做面的工具未必都像河捞床一样“大动干戈”,在山西面食制作的神器中,多数是剪刀、筷子、切刀、秸箅箅等这样来自生活的普通工具。在《独当一面》第二期,老田剔尖掌门人田大江,用一只单筷,一剔一拉一甩,汤滚面翻,水开面熟,一碗热腾腾的剔尖面就出锅了。
还有一些创新工具,更是体现着山西人的生活巧思和探索精神。第八期的“莜面姐姐”,就利用五花八门的工具,将莜面做出了各种花样,一个从集市淘回的控水篮,经过剪刀修剪,立马成了给莜面定型的新工具。
在山西,做面工具还有许许多多,比如抿尖板、面鱼板等,这些不断创新的工具,不仅提升了做面的效率和口感,更是山西人不断求索、热爱生活的一种注脚。
2
面中有“功夫”
如果将面食江湖类比武侠世界,那“小到剔尖一根筷,大到切面三尺刀”的做面工具就是面食江湖的各类兵器,“拉、削、剔、拨、搓、揪、剪、漏”等制面动作组合而成的招式,就是各面食门派的“功夫秘籍”。
在《独当一面》中,不仅呈现了各类“兵器”,还呈现了各派“功夫”。
山西面食江湖中,每一类特色面食,都对应着一套“功夫秘籍”,这种“秘籍”一般不外传,但在《独当一面》中,观众却可以一览各个门派的做面绝活儿。
老田剔尖儿掌门人田大江左手托碗,右手“单筷”,犹如长剑,在剔、拉、甩间,面条如白虹贯日,高山流水般倾落而下,汤滚面翻,水开面熟;二板刀削面掌门人翟秀莲,一把勾刀,手眼合一,快速削出的面条,恰似流行赶月落入锅中,汤滚面翻,一气呵成;快推、狠揉、准搓,大同红宝石糕馆掌门人张淑君,一套搋糕动作行云流水,瞬间将散状的糕面敲打成团,霸气十足。
《独当一面》的每一期,都有一场这样的“功夫”展示,节目也运用快切镜头加上恰到好处的解说,增强了“功夫”展示的效果,将一招一式的制作科普,增添了浓浓的“武侠”味儿。
功夫,看得见的是招式,看不见的是文化和情怀。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背后,有传统技艺的延续和家族传承的连接,如同怀旧派掌门人付彪所言,“我做餐饮十几年,选择做面馆,就是受到老娘的影响”;还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如同马大帅托叶馆馆长马超旺,为了更新餐品,走上了“万物皆可托叶”的探索之路,原本平淡的美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暖心暖胃。
“武侠秘籍”讲无招胜有招,“面食秘籍”的最高境界,同样是无招无形的热爱、走心与用情。
3
如同做面一样,做面食类节目
美食纪录片渐成“传统”赛道的当下,食材、视听、结构等已经难出新意,但对于内容产品而言,只要抱有先锋意识,就永远有角度可创新,有边界可延展,有空间可开拓。这方面而言,《独当一面》就是很好的例证。
“好看,好吃”、“编剧好有才,好可爱”、“土著山西人表示这个纪录片真的超赞的!”......在网上,许多网友留言点赞;《独当一面》获得传媒内参第八届指尖传媒榜“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节目”、“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听大会”短视频类2022-2023年度优秀作品,获得了行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成绩背后是节目一系列的创新助推。
如在角度上,用“工具”切入美食,用“功夫”展现美食。面食,是被呈现过多次的拍摄主体。《独当一面》将镜头的视角抬高一寸,讲面,更讲将面做成的“工具”,还讲做面的“功夫”,不仅内容新颖,也展延了面食的挖掘内涵。
在形式上,《独当一面》融合了纪录片与二次元小剧场。视听手法上保证了专业水准,在流程和编排上,则突出“面小生”的博主属性,并参考短视频“探店”的模式来推进内容,使得纪录片轻松、愉悦,又有沉浸感,不仅符合大屏播出标准,也贴合网络受众的视听喜好。
在立意上,凸显了“三餐四季,南米北面,首先是要端牢饭碗”的思想。《独当一面》中,呈现的是山西地道面食,展示的是人们端牢自己饭碗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食物观,既强调管饱,更注重管好。”片中,许多掌门人对面食口味不断探索创新,朝着“管好”的目标持续迈进;“大食物观,归根到底是为了餐桌旁的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片中,人物故事占重要比例,故事中还点缀了店家与食客的温情,厨师与家人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三餐四季,尽显人间烟火。
应广大观众的需求,据悉《独当一面》制作团队将持续推出第二季,后续产品在延续前期风格的同时,还会在手法、镜头语言、包装形式、产业化上突破与创新,十分值得期待。
实际上,这种创新意识,一直也体现在山西卫视众多美食类节目中,从美食类文化竞演节目《世界面食大会》到人文美食中视频节目《人说山西好味道》再到融媒节目《独当一面》第一季和即将到来的第二季,山西卫视持续在“面”上做文章,模式、风格、手法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山西卫视正在如山西人做面一样,精耕细作着面食类节目。
从节目到IP,从IP到产业,最后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态圈。当这些内容聚沙成塔,就会裂变出远超内容本身的更大的价值。
从一碗面出发,终点将是星辰大海。一碗面,藏着多少“功夫”,又将形成怎样的产业辐射?我们或许可以从纪录片《独当一面》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