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发文抨击中国原子弹,陈毅却为其求情:请对他高抬贵手

感人历史故事 2024-03-21 02:02:30

图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前言

1964年,一声巨响在新疆罗布泊响起,之后升起的一朵蘑菇云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声音,这颗名叫“邱小姐”的原子弹,也意味着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不再会因为军事方面的落后而被人随意欺辱了。

这颗原子弹的诞生意义重大,同时,却并不容易,耗时14年,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也冲破了太多的阻力。

下定决心搞原子弹

1955年10月8日,被美国关押了五年之久的钱学森终于回国,为此,中国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给出了能够打动美国的交换条件。

图丨钱学森回国

11月5日,陈毅在北京饭店宴请了钱学森、蒋英夫妇,他向两人转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问候,并邀请他们在全国各地转转。

钱学森第一站便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彭德怀生病住院,便由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陪同参观,在一个实验室中,陈赓看着钱学森,问了一个问题:“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一听这话,顿时就来了精神,他对于美国关押自己五年的事情不能释怀,心里正憋着一口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别人矮一截?”

陈赓大笑着拍拍钱学森的肩膀,“有你这句话就行了!”

11月26日,陈赓带着钱学森来到医院看望彭德怀,彭德怀热情的伸出手:“欢迎欢迎,我们太需要像你这样的火箭专家了,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射程500公里的导弹,我们搞得出来吗?造这样的导弹,我们需要多少人力财力?”

钱学森思考了一下,给出了客观理性的答案,彭德怀很满意。后来,陈赓又领着钱学森见了其他元帅,交谈的话题基本都围绕着“中国人能不能造导弹”这件事。

图丨钱学森和毛泽东

其实,造导弹这件事情,并不是因为钱学森的回归,心血来潮做出的决定,早在1945年8月,美国人在广岛、长崎扔下两枚原子弹的时候,在整个世界都围绕在核恐怖之中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就已经在考虑这些了。

当时,毛泽东还在延安的窑洞中,美国女记者安娜慕名而来,见到毛泽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美国投下原子弹的问题,毛泽东气吞山河的回答:“原子弹是纸老虎”。

对外的话虽然这么说,对内在面对核威胁这件事情上,毛泽东可一点都没含糊,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一个月的时候,便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0年5月,毛泽东亲自批示建立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院。

1954年,聂荣臻到昆明、重庆等军工基地考察,所看到的景象却令他大失所望:“在重庆,我看到那里有一些破窑洞,光学仪器工厂也只能搞些低倍率望远镜,连瞄准镜都不能生产。”

既然起点低,条件差,那么一方面要自力更生,一方面也要寻求帮助,而且中国一直以来的想法便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图丨赫鲁晓夫和毛泽东

国庆大阅兵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与苏共书记赫鲁晓夫进行了会谈,其中提到了原子弹的援助计划,赫鲁晓夫希望中国能够加盟苏联人的核保护伞,毛泽东一口回绝。

送走赫鲁晓夫,中国领导人还没有散会,周恩来很冷静的说:“赫鲁晓夫要中国参加苏联的核保护伞,很明显就是不想中国拥有原子弹。”

彭德怀也说:“赫鲁晓夫哪懂得中国国情啊,我们地大物博,六亿人挤在一把伞下,怎么可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啊,根本就罩不住!”

“我看问题的关键不是罩不罩得住,而是长期仰仗这把伞的保护,中国就被人拿捏在手里了”,毛泽东一语惊醒梦中人。

晚上,毛泽东一个人坐在书桌前,他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字:锂。

图丨周恩来

没过多久,周恩来打来电话,在电话中,他兴奋地跟毛泽东报告“主席,我们找到锂矿了!”第二天下午,地质部副部长刘杰来到菊香书屋,他手上抱着一个铝合金的箱子,箱子里面是一块黄中带绿的石头,毛泽东凑上前来:“挺普通一顽石啊”。

刘杰拿出一支钢笔形状的盖革计数器,笔刚靠近石头,便发出响声,毛泽东反复试验了几次,问刘杰:“为什么会响呢?”

“因为已经测到锂的辐射量,这块矿石品位好,含锂量高,应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富锂国”。刘杰脸上渐渐带上兴奋和自豪:“从我们勘探的分布来看,不仅广西有,湖南的湘南和云南也有不少发现,就是在大西北也有!”

“好!我们发现了锂矿,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勘探,我们不仅可以依靠它造出原子弹、氢弹,还可以发展原子能、发电、造福人类。”

图丨钱三强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宴请了钱三强和李四光:“两位大科学家,今天,我们这波人都是小学生,请你们给大家上上课,讲一讲有关原子能和原子弹的问题。”

钱三强和李四光两个人一说就是一下午,大家也全神贯注的去了解去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问:“刚才是我们当学生,现在轮到我们当先生了,到了中央该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原子弹要不要搞?我的意见是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是欺负我们,我们要防御,要反击。”

“当然要搞!”,朱德狠狠的拍了一下茶几,“过去战争年代,有蒋介石给我们当‘运输大队长’,如今是现代战争了,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了,必须自己动手,有备无患,靠别人的保护伞,注定避免不了风吹雨打啊。”

周恩来接着说:“我们也是被逼的,美国人仗着有原子弹,在国际上耀武扬威,时不时就来恐吓我们,现在到了中央下定决心的时候了,我赞成举一国之力,突破原子弹,带动整个核能工业的发展。”

毛泽东做了最后发言:“我们只有有人,有资源,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件事情总是要抓的,现在也是时候抓了。”

图丨苏联专家在中国

4月,钱三强作为中国原子能代表团成员,去到苏联商讨并签订了援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协议。当时的赫鲁晓夫是非常大方的,不仅答应帮助中国建造一座7000千瓦功率的重水反应堆,还无偿提供科学技术资料,培训中国科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

艰难处境下的原子弹

在一段时间里,中国研制原子弹相关事宜的进行还是非常顺利的,直到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交恶。

当时,邓稼先和一批科学家刚被调去研制原子弹,他们准备先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没过多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重要文件图纸,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只能独自研究。

不过,这群年纪不大的中国科学家们,所面对的困难太过巨大,以锂浓缩为例,直至1960年,相关工厂还未建成,而且苏联牢牢掌控着含氟润滑油、气体扩散法假种分离膜等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同时,苏联拒绝提供原子弹模型和图纸资料。

而这段时间,中国正值困难时期,从上到下,日子过得很苦,所以“原子弹应该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成为了讨论的重点。

图丨科研人员烤土豆

一部分同志们表示,国家确实困难,苏联又撤走了专家,我们能不能研究出来还不一定,但是以陈毅为首的“坚持派”则表示,为了除去中国人头顶上的核威胁,这颗原子弹无论如何都要搞出来,而且要尽快搞出来,不然中国人就挺不起脊梁,头顶上成天悬着把“刀”,也没法安心搞生产。

毛泽东认同陈毅的看法,1962年,罗瑞卿向毛泽东提交了一份报告,上面表明,若是想要原子弹爆炸,需要全中国的支持,并建议成立一个委员会,毛泽东即刻批准,建立了以周恩来、贺龙等人为首的委员会,推动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可是,研制原子弹是非常花钱的一件事情,对于当时国力还并不强盛的中国来说,所需要的费用更是一笔天文数字,于是,毛泽东提议减薪,以缓解国家困难,随后,国家领导人全部带头减薪。

困难的还有科研人员,当时是由邓稼先带队,他带着科技人员们从头学起,因为书籍和资料都是外文,而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就先组织一个人阅读,翻译出来后连夜印刷。

自学本身就很困难了,同时设备也很拉后腿,邓稼先和同事们,只能用算盘珠子算出那些复杂又精密的数字。

图丨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

当科研人员出成绩的时候,邓稼先会奖励他们粮票,那个时候,他们通宵达旦的工作,经常饿得发虚,几张粮票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珍贵的东西了。

而且就是这些粮票,还是向全国人民征集来的,征集的时候,聂荣臻说道:

“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研人员实在是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啊。”

一场论战

1963年,就在全中国上下一心为原子弹努力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风言风语,尤其是在国际上,不少西方媒体嘲讽我们:“连裤子都穿不起,还要研究原子弹。”

陈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用一句话回应了这些负面的声音:“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

图丨陈毅

就是这一句让很多中国人为之振奋的话,却遭到了金庸的抨击,当时的金庸并不是写小说的,他是做报纸的,《明报》就是他于1959年创办的,至于写小说,则是为了报纸的销量,这些在《明报》上连载的小说,确实为金庸积累了一定名气。

在金庸听到陈毅这句话后,很快就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要裤子不要核子》的文章:

“中央一位负责首长居然说道‘即便中国人民全部无裤,也要拥核子武器’,这句话在我们听来,实在是不胜愤慨,一个政府将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生活放在第二位,那绝不是好政府,我们只希望,这只是陈毅一时愤慨之言,未必是中共的政策。”

除此之外,金庸在文章中还有不少过激言论,所以,这篇文章也顺利引发了人们的目光和争论,《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等多家报纸都对金庸展开了“围攻”,一时间,香港文坛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堪称华山论剑。

面对多家报纸的批评,金庸迎难而上,多次在《明报》发表文章,坚持自己反对研制原子弹的立场,整整一年时间,金庸都没有停歇。

图丨工作人员穿戴防护器

在金庸持续抨击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停下自己对原子弹的研制,1964年9月1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完成组装,这颗炸弹,几乎凝聚了当时中国工业体系的最高成就。

9月29日,“邱小姐”的正式试验用原子弹从青海221基地运往试爆场,试爆场选在了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滩,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极端天气,不是零下30度的严寒,就是40度的酷暑,这样的天气,对于精密装置的原子弹来说,是个考验,因为塔上爆室的温度需要稳定在15-25度中间。

举个例子的话,马斯特研制试发火箭失败,就是因为火箭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被腐蚀了,而腐蚀的原因,是因为处在太过潮湿的环境之下,为此,马斯特还冤枉了一位员工没有拧螺丝。

总之,要在新疆这样的天气之下,保证恒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工作人员需要在塔上爬上爬下进行反复测试,有些时候,塔上温度20度,塔下温度零下30度,可想而知,他们有多辛苦。

一切准备就绪,10月16日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中国人有了脊梁,并为往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不再经受战争纷扰打下基础。

图丨张爱萍带电话报告喜讯

随后,毛泽东接到了报告喜讯的电话,他很冷静地问了一句,“是真的原子弹爆炸吗?”张爱萍笑得合不拢嘴,“当然是!”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也开始播放这一则消息,全国人民都在欢呼,就连国际上,对中国研制出原子弹这件事情也给出了一些正面的评价。

而金庸还是维持着他的观点,他又在《明报》上发表了文章,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说自己没有改变的必要。

这一番操作,激怒了全国多家报纸,大家联合起来发布文章反驳他,没过多久,金庸再次发布文章,说这些人对他的批评是错的,不过他们有批评的权利。

而这一次,没有人再对金庸的新言论发表任何意见,这场持续很久的论战很快也偃旗息鼓了,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陈毅发声了。

图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吃饭的时候,陈毅主动说起了这件事。

作为一个军人,陈毅最明白原子弹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且他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员,了解具体情况,也知道中国人有这个底气搞出原子弹,当时西方媒体光等着看中国人的笑话,陈毅不能认怂,自然要反驳回去。

不过陈毅也说,自己的表达和说话方式有些欠妥,当时说那句话的时候很过瘾,但也有点片面了,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什么民族尊严呢?国家的安全还有什么好保障的呢?我们共产党还有什么光荣伟大的呢?再说,有了核子,没有裤子,怎么打仗啊,我和《明报》的那位查先生(金庸原名查良镛),两种说法合起来,就全面了,以后,我们就争取做到,手上既有核子,也有裤子,说是裤子,其实也就是个比喻,是说中国人丰衣足食,然后中国还有颗不大不小的原子弹。”

“况且,毛主席说过,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所以欢迎任何人来批评我们,指正我们,共产党人不害怕批评,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接受,共产党会打仗,会专政,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民服务。”

除此之外,陈毅还还替金庸说了几句话:“只要不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他骂我骂的有道理,我就当他是挚友,查先生要中国人有裤子穿,说到底还是爱中国人的嘛,那就请大家高抬贵手了。”

也就是因为陈毅的话,这几家报纸也不再反驳金庸了,所以这件事情没多久也就平息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