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64岁,最大的85岁,这支老年舞蹈队,跳的非遗舞很拉风

你好泸州 2023-04-24 10:41:09

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老有所乐,在泸州,体现的形式很多: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唱歌跳舞,有人喜欢摄影、画画,也有人喜欢麻将生涯...

在这些老年娱乐方式里,小市和主城区,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

主城区的休闲娱乐氛围,从各种现代坝坝舞,合唱团,到模特队、游泳、太极、象棋...种类繁多。

小市老城区的居民,他们的老年生活方式,要单调一些,也显得有些‘守旧’。

在小市,你经常能碰到一些自娱自乐的老人。

你能在老城区的老茶馆里,遇见感受龙门阵慢生活的老人;能在茶馆、龙潭剧社遇到,咿咿呀呀哼唱川剧的老人;也能在沿江路看到:摇头晃脑拉二胡的老人,以及欢乐起舞表演打莲枪的老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演变成‘坝坝舞’的非遗艺术舞蹈——打莲枪。

在小市,有一支‘老年坝坝舞舞蹈队’,长期活跃在沿江路。

之所以说这是支老年队伍,是因为队员的年龄:队伍里的成员,年龄最小的都已经64岁了,年龄最大的一个婆婆,今年85岁。

这个婆婆已经85岁了

她们的舞蹈,都跟传统节目表演挂钩:多数时候以打莲枪舞为主,偶尔也跳扇子之类的舞蹈。

舞蹈队,领队的李老师和张老师是夫妻,来自贵州。他们在泸州带曾孙,闲暇之余,组织起了这支老年舞蹈队。

李老师70多岁了,多才多艺的他,一手二胡经常拉得路人驻足,他在这支队伍里担任的角色,是领唱(负责莲枪唱词)。

李老师的妻子,姓张。张老师负责所有舞蹈编排,服装道具,以及队员化妆,也是这支队伍的领舞老师。

每当这支队伍出现在沿江路,过往的行人,就会被她们精彩的舞蹈所吸引。尤其是表演打莲枪的时候,周围观看和帮腔的,都以满头白发的老人居多。整齐划一的帮腔,在沿江路传出很远很远。

李老师告诉王木木:“这种民间表演方式,在云贵川地区都有,因为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个地方又稍有不同。”

打莲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舞蹈表演,也是非遗文化。

在泸州,打莲枪,也叫打花枪;隔壁的贵州朋友,则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作“打钱杆”。

泸州有名的莲枪,泸县百和莲枪——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申报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说,打莲枪,源于宋代,兴于明代,发源于苏州水乡一带。最初,是一种穷人乞讨时的谋生方式。后来,在岁月的演变中融入舞蹈动作,渐渐演变为百姓生活中一种娱乐方式。

表演时的道具‘莲枪’,最早是叫花子的打狗棍,用竹竿制成,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竹竿两头加上铜钱,成为最早的‘莲枪’。

打莲枪,一般是多人表演,通常在重大节日的时候,作为节目出现。现在,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打莲枪,在四川的发展过程里,融入了川剧里面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表演上,有欢快优美的,也有滑稽的。

表演人员一般以‘莲枪’两头撞地,再敲击四肢、肩、背等部位,莲枪上的铜钱便会发出‘哗哗”的清脆响声,整齐的舞蹈动作,配合着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的说唱,带给人比较愉悦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莲枪的曲调有固定的唱腔,固定的衬词,唱词带有点即兴说唱(自编)的意味,表演时,唱词和帮腔“扭啊扭莲,扭啊,红花一朵莲啊,海棠花。”穿插,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具有四川小调和四川灯调风韵。

据李老师和张老师说:在泸州组织的这支舞蹈队,他们的莲枪唱词里,就参考并融入了古蔺花灯的元素。在贵州的时候,他们的唱词和唱腔,又是另外的风格。

看到队伍里那位85岁的婆婆,灵巧的动作和身姿,真的自叹不如。

王木木真心觉得,这样的老年娱乐方式,真的很好。

不晓得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看过这种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呢?

0 阅读:6

你好泸州

简介:美食、旅游、风土人文,一个‘不专一、不专业’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