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只有6首诗,两首被写进了教科书,经典永不过时

槐序文史 2024-08-15 14:33:02

精读古诗词100首

0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鹳雀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与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齐名,同时也是这几座楼中最高的,达73.9米。

北周时期,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在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即鹳雀楼,位于今天的山西运城蒲州镇。初建时因其视野开阔,登楼俯瞰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栖楼。后因黄河流域有一种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似“鹳雀”的鸟常群栖于高楼之上,改为“鹳雀楼”。

公元732年,王之涣45岁左右,已经辞官闲隐,登楼远望,见黄河之水壮阔,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已经是暮晚,夕阳西下,霞光披照,诗人缘楼登顶,每走一层都有新奇之景,直到第九层时,山河尽收眼底。

诗句虽短,然气势雄浑,为五言绝句中的巅峰之作,因此也被后人写进了教材,适龄儿童必读。

0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他笔下的“凉州词”为组诗,共两首七绝,此为其一。在盛唐“边塞四君子”中,王之涣是唯一没有从军经历的人,王昌龄、高适、岑参都曾有过戎马生涯。

即便如此,王之涣凭借这首诗,也足以和其他边塞诗人一争高下,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多大。

他这首诗和《登鹳雀楼》作于同一时期,正是作者四方游历之时,并与王昌龄、高适有酬唱,三个人还有“旗亭画壁”之美谈。

王之涣身出名门,为“太原王氏”,曾祖王信为隋朝末年官员,隋亡后仕唐,祖父、父亲亦是李唐官员。王之涣有三个哥哥,他是老疙瘩,哥哥们也都曾入仕。

初唐游侠风盛行,王之涣早年亦曾仗剑悲歌,四方游历,弱冠之年便有才名,但是王之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以恩荫入仕,出任衡水主簿。

从后来的种种迹象看,王之涣淡于功名,本身家世不错,故未努力求官,这也符合他无拘无束的性格。

03.

为官后不久,王之涣成家,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当时王之涣已经35岁左右,而妻子刚18岁。有史料载,王之涣在此之前有过一段婚姻,极有可能遭遇丧偶,之后续娶,所以李氏病故后,未能与王之涣合葬。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王之涣遭人诽谤,一怒之下拂袖去官,开始了长达15年之久的游历生涯。此间他到过蓟门,必然也去过凉州玉门关,不然就不会写下那首著名的《凉州词》。

在蓟北时,高适也曾北上寻找从军的机会,因此与王之涣重聚,有诗互酬。适逢重阳佳节,王之涣作《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公元740年,在朋友的劝说下,王之涣再度入仕,出任文安县尉,在位期间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

遗憾的是,任职不到两年,王之涣就在官舍病逝了,终年55岁。

他死之后,堂弟王之咸请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并由大书法家张旭亲书笔墨,葬于洛阳北邙山。

上个世纪30年代,王之涣墓出土,其碑现世,但因彼时有战乱,为了保护碑铭,相关人员将其沉入下关帝庙前的水池中,解放后藏于南京博物院,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典藏。

纵观王之涣这一生,能够找到的史料太少,即便有墓志,也未详尽。最重要的是,王之涣的诗作仅有6首留存下来,生平事迹难觅其踪。

当然,凭借这6首诗,也足以让王之涣跻身于大唐顶级诗人行列。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