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来自网络;学习的徐老游 北京
文 | 张维迎
从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到如今成为中国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张维迎数十年来从未改变过自己对于“市场”的信仰。无论为企业家代言、打气,还是在高校内推进改革,亦或在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言,张维迎一直秉持着对政府限权、对市场放开的思路,从未动摇。
人类社会的运作遵循两种逻辑,一种是强盗逻辑,一种是市场逻辑。所谓强盗逻辑就是,你想幸福,就使别人不幸福。而市场逻辑意味着,你自己要幸福,首先要让别人幸福。
过去五百年的全球化,就是亚当·斯密讲的市场逻辑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展,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然在继续。过去二百年,尽管中间有强盗逻辑,但整体上是市场逻辑获得成功,贸易自由不断扩大。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市场的逻辑居于主导地位,人类就会进步;什么时候强盗的逻辑占了上风,就会带来人类的倒退。
在1914年之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但是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市场的逻辑中断了。之后保护主义一直盛行,到二战结束的时候,按照国际贸易衡量的全球化水平一直没有恢复到一战之前。二战之后,人类重新开始了由市场逻辑主导的全球化。
这里面,日本和德国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想要用强盗的逻辑来征服世界,我们知道,最后他们失败了。二战之后,他们用市场的逻辑征服世界,最后成功了,都变成了经济强国。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什么?我曾根据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数据计算出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关系数的历史变化。1820年之前,相关系数接近于1,意味着各国之间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大差距。
之后不断下降,最后达到1973年的0.148,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大分流”。之后相关系数开始上升,2003年达到0.52,预计2030年达到0.73,这可以称为是大合流、大融合。这个大分流和大融合都是与中国高度相关的。
其实所谓的大分流,也就是说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差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落后和停滞。
同样,过去三十年人口规模与GDP规模相关性越来越高,也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一百多年前,当我们与全球化的潮流遭遇时,我们是被动的,包括搞洋务运动,其实也是逼出来的,那时我们没有真正加入世界。
但是到了改革开放,我们是主动的,我们主动走向世界,主动利用了市场逻辑,而世界市场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就成为了我们的“后发优势”。杨小凯曾经警告说,后发优势可能转向后发劣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但是不管怎么讲,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就是利用了这个后发优势,我们没创造什么新的技术,没创造什么新的管理方式,但我们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二,这就是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东西。
人们通常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如果不做假设,我们很难理解历史。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团访问中国,目的是与清政府进行外交谈判,扩展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和交流。
英国当然希望获取一些特权,因为在当时的中国,通商仍然是一种特权,没有政府的允许不行。从今天的标准看,英国提出的这些要求即使不能说尽皆合理,也不能说很过分。至少,英国人想在北京设个办事处,想扩大贸易区,不算过分。
设想,如果清政府能以平等的主权国而非“藩属”对待英国,认真研究一下英国的要求,与其谈判达成一个对等的协议,同意英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放几个口岸,同时也要求在伦敦设立一个中国办事处,鼓励中国商人去英国做生意,之后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们经常把当时的西方国家称作“列强”,既指他们强大,也指他们是强盗。确实,中国的大门就是被这些“强盗”用“坚船利炮”打开的。但就我理解,这些列强最初来到中国,还是希望按照市场的逻辑从事商贸和交流。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中国的当权者能理解市场的逻辑,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主动开放门户,改革体制,再有一个合适的外交战略,中国或许就不仅不需要割地赔款,而且可能有希望与列强平起平坐,如日本的经历所显示的那样。
但我们拒绝了市场的逻辑,最后被强盗的逻辑征服了。由此,我们有了现在所知道的这二百年的中国历史。
不要以为没能力当强盗的人就不用强盗逻辑来思考问题,情况往往相反。现在一些人在看待国际关系问题的时候,经常持有零和博弈的观点,认为你赢了一定是我输了。据说加入WTO谈判的时候,谈判代表跟中央领导报告说,中美要达成双赢的协议,这时有人说,中美之间怎么可能有双赢?这就是强盗逻辑的思维方式。
我为什么一开始讲那个大历史?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从一个地方来的,中国人也是“人”,不要认为中国人不是“人”,只是“中国人”。人类都来自一个地方,这个事实很重要。今天人类所有的文化差异,都是过去几千年期间形成的,不是原来就存在的,更不是基于基因。
而且我们知道,这种差异可能被过分夸大了。两千年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我称之为“制度企业家”),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他们为人类制定的游戏规则许多是共通的,尽管表述方式可能不一样。即使在今天,中国文化与西方有差异,但我们用科斯的理论解释中国现象仍然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也说明东西方之间就人性而言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老在强调中国特色,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文明也是与外界合作的结果。什么是中国的?如果从起源讲,很少有什么东西是纯粹中国的。我们吃的小麦不是中国培育出来的,是中东来的,我们吃的玉米是美洲来的,除了稻米等少数作物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人自己培植和驯化的。
甚至可以说青铜器也不是中国的,而是从西南亚两河流域过来的。那里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比我们早1000年。而且考古发现,沿着丝绸之路,越往西,出土的青铜器年代越早,这意味着在丝绸之路之前,可能还有一个所谓的青铜之路。
我们要特别警惕在全球化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够按照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行动,我们就不可能全面享受人类合作带来的好处。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现在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规则(如官商勾结),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也在走向世界,一些中国企业喜欢用这些规则征服世界,一些外国企业也“入乡随俗”,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事。中国融入世界之后,会使得这个世界的商业文化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为了人类的未来,也为了中国人自己的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够按照符合人类本性的一般价值,而不是按照逆向的特殊价值观来行动。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个很好的世界。
资讯摘自网络;
瞎扯,什么是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连你美爹都出尔反尔、有利于老美的才叫规则了。书生误国,张维迎之流。自由经济是灵丹妙药通治各国百病,当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公知也是信奉这些西方经济学,差点就玩完了。你让老美控制你就叫自由经济,控制不了就不自由经济。
其实有些精英可以假设一下,美国如果放弃贸易壁垒,继续全球市场化,美国会不会更好,那为什么他们不那样做啦?难道美国不应该以平等的主权国家而非藩属对待如今的中国吗……
那请问,古希腊和古罗马,跟西方人有多大关联,应该属于当今的英国、法国、还是美国?它们哪点很英国、法国和美国……我们没创造什么新技术?那特高压算不算成熟的新技术……没创造什么新的管理方式?那中国港口物流的管理方式是不是太低端了,引不起经济著名学者谈论技术与工具的兴趣。
问张维迎:英国是不是自由经济国家?那怎样从日不落帝国沦落为破产国的?你的灵丹妙药在英国失效了?
这个老张说得对
最后聊一个世界通用性话题,1970-2010年,恰恰是美国人用世界公民一词,通用性告诉全世界,美国人要高人一等,要优先一些,……世界警察、跨国抓捕、美国护照优先原则、国际商业竞争优先、美国公民由美军世界保护法则……这些难道不是已经通行了几十年的更高贵、更美国人,为什么突然2010年后,一些爱美人士想起了民族主义,你们是不是以为美国人从来不讲白人种族主义,活在美国的美好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