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特务不是我们的“主业”

悠然修 2023-12-04 15:57:48

如果问锦衣卫是干什么的,不少人会毫不犹疑的回答 – “特务”。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在了解锦衣卫的基本架构和职能后,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首先锦衣卫虽然地位特殊,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明军的一部分,级别是明军的中层单元 -- “卫”。不过也因地位特殊,锦衣卫又在组织架构和职能上,与常规的“卫”有明显的不同。

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

(注:明军一个普通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总编制约5600人)

《明史·卷六十五》

锦衣卫下辖的十四所(最多时十七所),从职能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仪仗五所、护卫六所、功能三所。

“仪仗五所”为,中所、左所、右所、前所、后所。这五所各又下辖御椅、扇手、擎盖、旛幢、斧钺、鸾舆、驯马、班剑、戈戟、弓矢等十个司。从名称即可以看出,它们负责打理皇帝卤簿。

仪仗五所其实是锦衣卫的前身之一“仪鸾司”,在皇帝朝会、出巡、祭祀时承担仪卫任务。这五个所延续了元朝的怯薛制度,以轮流值班的方式随时响应皇帝需求。

“护卫六所”为上中、上前、上后、上左、上右和中后六所。这六所并不平级,日常共用上中所印信,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其它五所视为上中所的“扩编”。

护卫六所日常管理锦衣卫将军、力士和军匠,具体的职能较为庞杂。

其一,锦衣卫将军需在皇帝朝会、出巡时侍从扈行(仪仗),宿卫则分番轮值。这里的将军(又称大汉将军),不是军队的高级指挥,是殿廷卫士的称号。锦衣卫各所的将军总计一千五百人,日常自成一营,不理它务。

其二,皇帝出巡、亲征时,护卫六所均需抽调人员组成亲军随天子出行、作战。作为皇帝最后的屏障和精锐,锦衣卫每次从征除了挑选精兵强将外,人员规模也是相当大的。

自洪武二十年起,太祖规定每次出巡需锦衣卫“精选力士五千六百人随驾”。成祖北征,下令“锦衣卫仍选将军五百人、校尉二千五百人、力士两千”随自己御驾亲征。宣德三次巡边时,均带着数千锦衣卫同行 ……

正统朝之后,虽然皇帝不再亲征,但是朝廷在派遣京军出征时锦衣卫仍在抽调之列。弘治十二年,兵部请求从锦衣卫及腾骧等四卫军中抽调六万八千人补入团营出征,孝宗下旨“不许以五卫混同开奏”。

这是锦衣卫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此后锦衣卫不再成建制从征作战,只是派遣少数人员随军作为监军或者从事情报工作。这在大幅度降低锦衣卫作战任务的同时,也持续性的削减着锦衣卫的作战能力。

此后百年里锦衣卫不仅不再组织军事操演,也逐渐淡出明军并丧失其军事属性(有些类似于军队转型为文职部门)。这也是明末大厦将倾、兵员枯竭,崇祯也不派锦衣卫出征作战的主要原因。

其三,亲王就藩时,锦衣卫会从护卫六所抽调几十或数百人,充任亲王的仪仗、护卫人员。

由于明朝将藩王圈养在藩地,不能离开也不能结交朝中势力。在军籍世袭的加持下,这种抽调对于锦衣卫来说,等同于自己和后人被下放永不召回,且无法升迁。所以稍有条件的都会想办法不去,被调出的也是各种办法申请调回原卫,吵得还很凶。宣德朝时,宣宗就不得不谕令兵部“分拨锦衣卫多余校尉于各王府,今后又告愿还原卫报效者,勿听”。

不过被抽中也不是完全不能翻身,嘉靖朝的陆炳(在兴藩时陆炳还未承袭其父的锦衣卫军籍)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最后,护卫六所还承载着一个特殊功能 – 勋贵收养所。

明朝军队中不仅军士军籍世袭,中下级军官职位也基本以世袭为主。锦衣卫作为明军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会例外。由于待遇和地位远高于普通明军,锦衣卫军籍、世袭锦衣官职(百户、千户为主)很快就被皇帝们当作封赏的奖品之一。

首先,除了皇帝和亲王的姻亲们(包括公主、郡主)例行会获锦衣官职,朝廷在拉拢少数部族人员时大多也会赐予锦衣官职(明朝称“达官”)。其次,纳入锦衣卫或赐锦衣世官,成为皇朝的军功封赏之一(成化朝开始统兵御史得胜还朝后,例行会荫封其子为锦衣百户或千户)。

除此之外,不少官员热衷于为后代谋求一个锦衣官职,作为保底的铁饭碗。出身寒微、社会地位卑贱的内侍,也通过为家族谋求锦衣世官来提升自家的门楣和地位 ……

由于世袭造成的“只进不出”,因此到明朝中后期,锦衣卫里充斥着这种只拿俸禄不干活的“世袭贵人”。或者说账面上规模庞大的锦衣卫,实际上并没什么有效力量。

“功能三所”为驯象所、屯田所、马军所。

驯象所职能就如其名称所示,驯养大象。锦衣卫养象的目的不是为了杂耍,是让它充任皇帝仪仗。不过成祖迁都后,由于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原因,驯象所就逐渐荒废了。

明朝军卫需屯田自养,锦衣卫屯田所也是这个职能。但锦衣卫的编制规模远超一个“卫”,加上锦衣卫待遇也远高于普通军卫,所以一个屯田所根本就养活了锦衣卫。只能说聊胜于无,制度需要,做个摆设。

马军所负责为锦衣卫豢养作战马匹、后勤牲畜等。在锦衣卫还需规模出征时,马军有左、右、前、后四所,作战任务被逐步剥离后,缩编为一所。

锦衣卫在十四所之外,也和其它军卫一样设有经历司和镇抚司。

经历司与十四所同级,直属锦衣卫指挥使管理,日常负责公文案牍的收发、存档等管理。镇抚司则是锦衣卫和明军其它军卫最不一样的地方。

明成祖登基后对锦衣卫做了改组,将镇抚司分为了南、北镇抚司两个部分。南镇抚司和其它军卫镇抚司职能一样,负责锦衣卫内部刑罚和军籍档案管理。新设的北镇抚司职能主要为,巡查、缉事和诏狱。

每日北镇抚司均需派员与五城兵马司一起巡逻(主要是晚间)、维持治安、抓捕贼盗等。特殊时期(如皇帝驾崩、登基、大婚等),锦衣卫还是京师戒严的主力。

除了巡街,连清理京师街道、疏通沟渠这类脏活,也是锦衣卫的日常任务。例如成化四年三月,宪宗下令将当月负责巡查的锦衣卫校官下狱,理由是京师街渠“污秽壅塞”。

“缉事和诏狱”是指专司皇命,这也是成祖增设北镇抚司的目的。以此让锦衣卫享有侦缉、抓捕、关押、审讯、处刑,近乎“一条龙”的司法权(无判决权),这样皇帝可以撇开朝廷法司独立行使司法权。

注:北镇抚司在执行任务人力不足时,会从护卫六所临时抽人。

由于专司皇命,北镇抚司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它虽然是锦衣卫下属部门,但锦衣卫指挥使管不了他们,也不敢管。也可以说,谁掌管北镇抚司,谁就在锦衣卫中权力最大。例如天顺朝,锦衣卫指挥使是与明英宗患难相共的袁斌,但实际指挥锦衣卫的是北镇抚使逯杲。

综上可知,人们印象中压抑人心、鲜衣怒马、肆意监控、践踏司法的缇骑,实际只是北镇抚司里的一部分锦衣卫,或者说大部分锦衣卫可以高喊“我不是特务”。

0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