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意大利的正确打开方式

DrawKer 2024-10-17 11:04:36

年代剧不讨喜,是这几年影视市场的共识,就算有那么几个大腕当台柱子,也还是没有古偶仙侠来钱快。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浮躁的社会气氛,却也错失了很多进行深度文化挖掘的机会。

一开始看到《意大利制造》这部剧时,我也差不多带着类似的预期,毕竟素人女孩勇闯时尚圈的设定,《穿普拉达的女王》早就设定过完美模板。

但真正追完剧才发现,这个人生开挂的女孩其实只是意大利时尚圈的导游,整个故事才是意大利的正确打开方式。

女主角名叫伊莲妮,是一个来自意大利南部移民家庭的女儿,因为过于突出的女权标签搞砸了毕业答辩,决定到时尚杂志应聘工作养活自己。

一个时尚小白仅凭艺术天赋就能迅速成长为文化推手,这故事怎么听都觉得带点诈骗意味,可仔细看看那个时代以及处于其中的伊莲妮,也许《意大利制造》并没有观众以为的那么悬浮。

70年代的意大利正是各路神仙打架的时候,如果伊莲妮没有在档案室里兢兢业业地整理资料,她断然无法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准确认出每位设计师的脸,并自如地讲出对方的代表作。

而这个愿意在“穿”上面费尽心思的时代,也必然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思潮涌动——学潮运动、女权运动、石油危机,每一个令社会动荡的因素,都是时尚汲取灵感的空间。

当然,这种文化内里必然还有更深层的矛盾,以物质消费、品牌造势为依托的杂志人们,其实也反对上流社会的奢靡,这不仅是角色内心的拉扯,更是不同群体在社会再分配上的映射。

不过,《意大利制造》很聪明地避开了直戳矛盾的玩法,反而是将当时当地的时尚元素纳入故事情节与对话,自然流畅地出现与消失,最终成为整个时代背景板中勠力同心的一员。

因此,即便在情感线与职场路上,伊莲妮还是有些俗套地遇见了好人、抓住了机遇,可职场只是展现时尚国度的一个载体,它真正用整部剧复刻的是那个年代的文化风貌。

一如表面上,是伊莲妮从同事那里拿到爱不释手的丝巾,内核却是一种跳出过去自我的尝试与寻找。

而这,可能就是整个意大利送给世界时尚圈的启迪——允许创新,才是解放。

也正是因为有了时尚圈的锐意尝试,曾经被包裹起来的世界才获得了追求美与欣赏美的突破口。

就像是在灰蒙蒙的时代浪潮里,由意大利画出了彩色的第一笔,而时尚风云也从这里走向愈发多变的全世界。

可能在经历数十年的演变后,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更加复杂的聚合体,具象化如多巴胺、美拉德亦或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西海岸,但光怪陆离的表象之下,仍然是一种创造新意与寻求认同的标榜方式。

毕竟,美从来都只是一种态度,不该被奢求为某种共识。

不吹不黑,看个电视,说个观点。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