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一门艺术,而欣赏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并且能够把人带入一种更好的境界。艺术是宏观的,而雕刻师却能把它归纳成一个点,并把很多想象与故事聚集在微观的一小块石头上,初看是浅表的微观,深想则是更阔的宏观。
王铁,男,1982年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镇平,受当地艺术文化影响,自幼喜爱绘画雕刻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许是耳濡目染,或许是天赋异禀,王铁从小就喜欢画画和玉石。想着将来自己也可以画个图案,雕刻出来,一定很有成就感。果不其然,因为学习能力比较快,也颇有天赋,加上生在玉雕之乡,从此便开启了他延续至今的玉雕生涯。于2005年创办个人玉雕工作室——金石玉业玉雕工作室,多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深得业内人士赞赏和收藏家爱好者一致好评。
说起玉雕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大上,小小一块石头一经设计雕琢便价值成千上万,殊不知这背后有着玉雕人的万般艰辛。玉石雕刻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当一件作品经过百般设计、付诸雕刻以后,却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导致进退两难,难以取舍,这是很多玉雕人遇到过的问题,王铁也遇到过,让当时的他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一位台湾老师点醒了他:作雕刻艺术,没有会不会做,只有能不能做,你敢不敢去做!一句话打开了我的创新精神!当时我还年轻,他的好多话我都没听懂,回想一下受用终生呀!
以前做翡翠比较多,最近喜欢上和田籽料,特别是独籽的感觉每一块料都是有生命的都会给你无限的想象力,但都有它独特的一面,只要你读懂了它,它就会说话,让石头说话这就是我的梦想,所以我的目标就是与玉通灵,创作出人与自然融合的美。
今天的玉雕艺术表现往往在系统艺术训练后的专业实践,严格的科班教育、扎实的美术基础、长期的工艺制作和超前的审美表达,在以继承为主的传统玉雕领域中学院派玉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沿袭着中国传统玉雕的工艺基础,融入了那种营造自我胸中丘壑的形态语言;他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运用当代审美诉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反映现代美感的新玉雕艺术精神。其实,学院派玉雕延续了原有素材与内容,丰富了玉雕的表现领域和价值空间,这也是王铁在日积月累的积养中体现出的综合知识与表现才华。
他的作品清新脱俗,尤其是在牌型中巧用色彩,点缀一自然精灵,化活翡翠,发挥材质的艺术价值。自然造物,惊奇生灵、深入浅出,大胆的利用材质进行创意和发挥,他的雕刻既不显得刻意,又不不会让人压抑,繁简留白,自然舒服。在翡翠佛造像中,以慈祥温和调节冰冷之翡翠,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玉当传神,德以显玉”,王铁对玉雕的追求,就是将中国传统玉雕文化的感性意蕴美,结合当代玉雕艺术的理性科学观念,创作出一种既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绵远;又反映现代美感,生动卓绝的新玉雕艺术——‘学术玉雕’。王铁的玉雕创作手法兼具南北玉雕的优点和精髓。作品刀法凝练奔放,设计大胆细致,题材丰沛、大气磅礴,具有明显的津派玉雕风格,同时,作品兼具海派玉雕的柔美韵味。每件作品均有创新和亮点,奔放而不失节制,细微处多有缜思闪烁。
对一种题材,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更新、结合自己的风格,并去实现,玉雕人考虑的不能只是利益,而是题材及玉石之间的关系,给以最大的尊重。在他看来,如今的玉雕市场整体竞争非常大,在题材的选择上,并不能按照从前的思想,只盯着某一种素材而创作,而是在工作、生活中,将一些元素总结并结合,新、旧结合,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更能让现代的消费者接受。
王铁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苔花如米小,也如牡丹开’,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话语,都代表一个梦,而梦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思考。我就想去寻找答案。这句话就是他努力追求梦想的最好诠释。他的作品在玉雕界的影响力颇高,也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所设计作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挣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的是以现代元素为根源,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新境界,用玉雕艺术诉说时代的语言。
对于玉雕,王铁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到老,学到老。谈起第一件被收藏的作品,王铁至今还心有戚戚。那时刚出师不久的王铁被一位藏家看中了一件作品,特别喜欢。后来特地辗转找到他,又请王铁给他的家人定做了一套挂件。对于现在的王铁来讲,那件作品并没有多完美,也不是特别成熟,但对当时的自己来讲还是很满意的。艺术是没有最高境界的,只要不停止学习的脚步,总会走的比昨天远一点。
现在市场上人工合成,酸洗料,皮壳做假,以次充好,夸大其词。!不懂行的千万别入坑。特别是直播间的真假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