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古代瓷器鉴赏(三)

杞棠鉴藏 2023-12-28 09:17:39

清康熙 黄釉凸花螭龙纹龙耳杯连黄绿釉浮雕海水龙纹盏托

代清康熙

尺寸杯直径7.4cm;盏托13.2*10.2cm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杯小巧秀雅,几近脱胎,口微撇,以下渐敛,两侧凸起二镂空螭龙耳。外壁施黄釉,釉色明亮清朗,莹润欲滴,中部两面双弦纹内分饰相对而视螭龙与双耳样式相合,且共同组成类似兽面纹样,应为取材上古青铜器化裁而来。杯内壁及外底施白釉,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盏托长方形,倭角,斜壁,浅方足,造型方正刚硬,内外施黄绿釉,内底浅浮雕海浪翻卷,大、小两龙腾空出浪,呈对角布局,雕刻海浪翻卷,扑打高起托心,反激浪花朵朵。托心内雕刻双层菊花纹,层次清晰。全器工艺规整,折角雕制利落,纹饰线条苍劲有力,釉质滋润,为康熙朝官窑浅浮雕品种之佳作。 此杯为康熙中期臧应选督领御窑之“臧窑”作品,光绪《重修江西通志》记载“臧窑”的主要器形有“缸、盆、盂、盘、尊、炉、瓶、罐、碟、碗、盅、盏之类,而饰以夔云、鸟兽、鱼水、花草,或描、或锥、或暗花、或玲珑,诸巧皆备。”至于釉色则“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本品当为史料中所载之浇黄釉夔云盏。 检索公私典藏,少见成套保存者,南京博物院藏有黄釉盏托,故宫博物院藏有相同制式黄釉杯,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组成套黄釉双龙耳杯连盏托,杯身装饰与本品略有差异,可资比较。 来源: 徐展堂先生旧藏(杯) 中国嘉德,2010年9月18日,lot3135(杯)

清乾隆 紫金釉洒金仿铜蚰耳炉

年代清乾隆

尺寸长14.5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带盖,带木座,带日本包装 来源: 日本关东私人旧藏; 北京拍卖会,2019年6月5日,lot5403 本品蚰耳炉式,平口微侈,直束颈,向下鼓出成扁圆腹,双蚰耳圆润,器形柔美丰腴。通体施酱釉,局部点金彩,似洒金,底部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阳文篆书款,造型简练,线条硬朗,颇具洒金铜炉质感,彰显了乾隆御窑高超的仿制技术。 乾隆朝仿铜器属于仿生瓷的一种,另可见仿木器、仿漆器、仿金器等;仿铜器技艺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等与铜器色调相近的釉地上,以红、绿、黑、金彩模仿铜器绣痕及鎏金纹饰。《陶雅》中曾评:“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或以金写之。” 传世所见乾隆官窑同类装饰风格的仿铜瓷炉尚见有三足鼎式炉、冲天耳炉等。这类作品的出现或与清代“禁铜令”有关。雍正执政期间,为保护钱法,于雍正四年(1726年)颁布“禁铜令”。《清世宗实录》载“惟三品以上官员用黄铜器具,其他一概禁止”,皇帝本人也亲自带头,宫中少用黄铜造物,御窑厂仿铜之作无疑是正中下怀。由于该法令的颁布,清宫内廷各类铜器的数量相对减少,而替代品瓷器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仿古铜釉彩也于此时应运而生。雍正一朝虽仅十三年,然而“禁铜令”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直接刺激了景德镇官窑仿铜釉技术的发展,直到乾隆时期,虽铜矿已渐丰富,但御窑仿古铜釉瓷器的兴盛已成定局。特别是自诩风雅的乾隆皇帝,对此更是津津乐道。此时的仿古铜彩出戟花觚、仿古铜彩八卦纹钟、仿古铜洒金三足炉等,皆为仿铜象生瓷精品。

清乾隆 唐英制粉彩内朵花纹外山水人物纹八方螭耳杯年代清乾隆

尺寸长11.2cm 带木嵌银丝镶玛瑙花卉钮盖 雍乾之际,唐英榷陶西江,开创了瓷器艺术与文人意趣高度融合的新境界。瓷杯八方,置双矾红螭龙耳,下承八方圈足,杯身通景绘粉彩山水人物,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小桥流水,渔翁垂钓,一人隔江远望,江边竹枝疏树斜倚,山石嵯峨逶迤,色调苍翠艳丽,颇有文人画意。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居老人、陶成居士,堂号陶成堂,沈阳人,汉军正白旗。自雍正六年(1728年)佐理窑务,先后榷窑二十余年,是御窑厂历史上督窑时间最长、成就最高的督陶官,督陶所制史称“唐窑”。唐英在景德镇督窑期间监督烧造的器物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大宗供御瓷器,每年由唐英监督烧造上供宫廷;第二类是唐英供奉庙宇神明的供器,分两个时期烧造,一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为乾隆五年(1740年)及六年(1741年),均与为家人祈福相关;第三类是唐英自用或为友人订烧作品,见有笔筒、水盂、瓶尊等,落“陶铸”、“陶成堂”、“蜗寄居士”等斋号。 2003年香港苏富比曾释出一件唐英制粉彩山水诗文螭耳八方杯,形制纹饰与本品极为相似,一面以粉彩绘山居图,一面题写北宋诗人程颢《游月陂》二句,钤朱印三枚,“片月”、“陶”、“铸”篆体联珠印,据此三钤印可知此杯为唐英自制器物,而本品与此杯形制一致,画片及绘画风格极为相似,应同为唐英所出。由此推测本品应为唐英自用或为友人订烧者。彰显出浓郁的文人气息,颇值关注。 来源: Roger Kevener旧藏 著录: 《中国陶瓷工艺品夏季精品展》(Fine and Rare Chinese Works of Artand Ceramics Summer Exhibition),Roger Kevener,2007 年,第70、71 页,图58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花卉纹小碗

年代清康熙

尺寸直径12.8cm

“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带旧包装 来源: 北京私人旧藏 本品撇口,弧腹,下承圈足,外壁黄釉为地,红、紫、粉、蓝四色绘四株花卉,内外三层花瓣,大小相间,舒展圈曲,颜色各异,娇嫩鲜丽,花蕊以细小黑点装饰,四朵宝相花间以缠枝花叶,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外底心胭脂彩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欧洲画珐琅器随着西洋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作为礼物进入清代皇室,迅速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兴趣,出于个人喜爱以及政治文化的竞争,康熙皇帝不满意于仅仅欣赏西方所造珐琅器,在宫廷设立“珐琅作”专门烧造珐琅器,还聘请外国传教士指导烧造,力求以中国工匠和中国彩料制作珐琅器。有学者指出,熙朝“珐琅作”设立年份最早可推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经多年实验,于康熙晚期成功烧造,从此珐琅彩瓷器便成为了专供内廷的奢华秘玩。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初抵宁波时,便写信回国要求送一批画珐琅和珐琅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其再次写信请求选派精良的画珐琅工匠到中国。康熙帝频频召见传教士,确认中国工匠是否掌握了画珐琅的技艺。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巡抚杨琳奏送两名“能烧法蓝物件“的广东技师入宫,证明此时中国工匠方已完全掌握画珐琅技艺,可见珐琅彩瓷烧造本土化过程之艰辛。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