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在水产企业主要鱼种是加工三文鱼,鲐鱼等,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公司规模600人左右。除了产品质量以外,整理了一些关于车间卫生管理方面的要点,希望大家多多学习交流。
01所有工作服(客户的、员工的)要检查并整理好,确保无线头(子母扣内无异物)。
个人衣物一定要与工作服分开挂放。不锈钢衣架无锈渍、塑料衣架无断裂。客户检查期间更换干净的工作服、套袖、手套等。过旧的工作服应进行更换。客户携带物品进入车间一定要检查、登记,出车间检查确认。
※ 只允许客户携带与工作有关的物品,如温度计、照度计、相机、记录夹等。
02挡鼠板(高度50cm)、防蝇帘按要求挂放,做到无破损。与外界相连的门不能有缝隙(以不能看到外界亮光为准)。防虫灯(高度1.8~2m)全天开启,定期检查灯管、更换粘虫带,做好记录。
03所有窗户密封良好,纱窗做到无破损。更衣室内无违禁物品。
04所有灯具均有防护罩,灯管灯具无破损,无锈渍,灯具卫生无异物。车间内监控装置无锈蚀,安装得当。
05所有新器具(如刷子、衣架等)进入车间前须由专人将标签清理干净。
06员工毛发无外漏、手套无破损现象(手套颜色尽可能统一,需戴线手套的要全部戴)。
卫生管理员要认真巡回检查,发现毛发外露、手套破损现象及时整理、更换。
07各洗手消毒处的指甲刷定期更换并保持清洁卫生,指甲刷要放入消毒液中。
08各车间应在白板上指示所用原料批次或加工产品的生产批次、规格要求等信息,以便员工操作和管理。
09木质垫板不得进入车间。进入车间的塑料垫板要有明显的标记。做到专用并每日刷洗,保持其清洁卫生。
10工作台摆放在灯下方,确保照度符合要求。摆放时要避开空调口、换气口。工作台下方只能放置下料、边角料、异常品,不可放置正常产品。风机下方不可放置产品。闲置的水龙头下方不可放置各种物料、产品等。
11配电盘保持干燥、卫生,配电盘内外不得放置任何物品。
12各工序所用拖车、电子秤、真空包装机、X线机、金属探测器、开片机、烧烤机、干燥机、洗鱼机、制冰机、去皮机、洗刷机等器具设备由专人进行检查,确保清洁卫生、无锈渍、无螺丝脱落现象。
杀菌库、蒸煮库清洁卫生、管道无锈渍、密封条无破损。真空包装机加热条干净卫生,无烧焦现象。所有设备上均不得放置任何物品,设备管件与外界及天花板连接处密封良好,无缝隙。
13所有不锈钢槽的排水口一定对准下水道,不得将废水直排地面。不锈钢槽卫生清洁,无锈渍、无破损。
客户检查区域暂缓换水、排水或慢慢排水。
14冷凝水清理要及时。清理时注意对产品进行防护。
15所有筐具按《塑料筐具使用要求》进行检查和管理,使用前、工作中发现破损器具要及时挑出修整或废弃。
16破损的塑料/不锈钢干燥网应及时挑出修剪或维修,经修剪或维修的要经班长确认合格后才可使用。
17各部位的暖风机应定期检查、清理,避免锈渣混入产品。
18所有器具、物料离墙离地存放。墙面、地面无破损、无霉变等。
19所有记录笔、纸无破损。记录板夹、铁夹无破损无锈蚀等现象。用于标识的标签纸完整无缺损。车间内不得使用铅笔及木(竹)质器具。磨损严重的塑料菜板应视情况进行更换。
20车间所用塑料袋、调味料本着先进先用的原则,摞放时,按外包装日期摞放。把日期早的放置在日期晚的上面。车间内不得存放或使用过期调味料。所有资材均设卡管理(包括标签),并及时做好出入库记录。
21金属探测器和X线机检出的报警产品由专用的加盖容器存放,容器要有明显的标记。
22所有记录人员做到真实记录,不提前、不拖后记录。记录保持整洁卫生、无破损。
23配制消毒液用器具无破损,符合要求。洗刷间工器具用次氯酸钠消毒时,要确保消毒时间达1分钟以上。
24每日工作结束后,车间主任须对卫生清扫状况进行检查确认,并在卫生执行记录上签字。
25不得使用封箱胶带粘贴图片、灯管、器具等。车间的办公桌抽屉保持整洁,不得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26未安装止水阀的水龙头不得接入软水管。
27车间各加工间须配置相应数量的脚踏式废弃物桶,废弃物桶无破损,并保持清洁卫生。
28客户检查期间使用新的刷子、指甲刷、锁等,使用前由专人进行检查确认。
29客户检查期间使用新的塑料纸、烧烤布。现场不得刷洗塑料纸,不得使用破损的塑料纸、烧烤布。
30包装资材管理卡上要及时准确记录资材的出入库数量,并进行气味、版面的确认。资材室灯具须有防护罩。
31车间洗手间的消毒液按要求配置,并及时记录。保持洗手间清洁卫生。检查期间在洗手间准备客户拖鞋。
32辅料库应有防虫防鼠设施,含过敏原产品隔离存放。辅料库与外界相连的门窗无缝隙。
车间、各储存库的温度显示装置使用正常,且在校准期内。成品库、辅料库只能使用塑料垫板。
保管员应定期核查原辅料(含塑料袋、托盘等)保质期,过期的原辅料不得出库使用。所标注的生产日期、赏味期限应有年度号,只有标注月份和日期的视为不合格。
33厂区垃圾箱加盖管理。厂区吸烟室保持清洁卫生。灭火器能正常、有效使用。
来源:食品伙伴网食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