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有的好生活不用钱

问西安最潮 2024-05-15 01:51:19

《我的阿勒泰》太火了,几乎周围的人都在夸它,有当初《狂飙》播出后的效应。

而相对于《狂飙》,我个人当然更喜欢前者,因为,这部剧不仅拍出来新疆最具治愈的人文风光,更表达了很多哲思,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新疆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的,可以说改编的很成功。

散文一般倾向于情感的抒发,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和情节,要改编成电视剧,还是很有难度的。

然而,这部剧却改编地恰到好处。

虽然李娟笔下的文字很美、很有力量,但是当电视剧直接用镜头呈现大美新疆的时候,你还是会被目之所及所震撼。

这种镜头带来的直接感官刺激可比读原著,更加惊世骇俗。

剧中的女主李文秀,她的原型就是作家李娟。

和李娟一样,李文秀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

虽然高中辍学,在乌鲁木齐打工,但她并没有被枯燥无味的打工生活磨灭理想。

打工之余,还是会抽时间去听名作家的讲座。

受讲座作家的启发,李文秀决定从自己的生活写起。

于是,她从乌鲁木齐回到阿勒泰,回到母亲的身边,一边感受生活,一边写作。

阿勒泰的一切都在治愈着李文秀,包括自己的母亲张凤侠。

在这里,母亲告诉她不必执着自己是否有用,就像草原上的树和草,有人吃有人用就是有用,没人用自己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也很好。

阿勒泰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没有过多的欲望,人退回到最原始的需求和渴望,靠着本能生活。

人与人之间,也是靠道德来制约。

比如,苏力坦的儿子因为酗酒意外死亡,但他生前欠下小卖部好几千块钱,在哈萨克族有个传统,如果不还掉死者生前欠的钱,死者是不得安息的。

于是,苏力坦在没有那么多钱的情况下,硬是把骆驼抵给了张凤侠。

就像原著中,李娟所写——这深山里的稀薄社会的确从没有过被明确监督着的秩序,一切全靠心灵的自我约束。那种因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本能的相互需求而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

这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章法,和自然和谐共处,充满爱和敬畏。

对于新疆,我一个从来没有涉足过的人,仅从文字里面感受,是抽象的、单薄的、片面的。

但自从看了剧版《我的阿勒泰》,新疆的一切渐次展现在我的面前,是那么具体、丰富,而又充满力量和美感。

甚至可以用劈头盖脸的震撼来形容。

剧中第六集的时候,蒋奇明扮演一个来新疆赚钱的广东人,他和李文秀在树林里一起挖木耳的时候,一边给李文秀讲自己的艰难经历,然后说:想过好生活,没钱怎么行?

然后,李文秀回答:有的好生活不用钱。

是的,看了这部剧,让我相信,也有好的生活,可以不用钱,就可以拥有。

我也会理解为什么,李文秀会甘心待在那里,和那里的牧民,日复一日地生活下去。

因为,新疆本身就足够壮美,大自然足够包容,它可以容纳下你的一切,承接住你的所有喜怒哀乐,甚至,在这里,那些喜怒哀乐都不复存在了。

有的恐怕只有感恩,感恩此生能有这么一个完全能托举住自己的地方。

在钢筋水泥般的城市生活久了,人变得功利又麻木,斤斤计较,索然无味,面目可憎。

就像剧中那个精于算计的广东人。

曾经一度我也以为生活必须要有钱才叫生活,但自从我开始了农村自由写作生活之后,这个想法就改变了。

农村的生存成本不高,还有大片大片的麦田、油菜花、鸡鸣狗吠,抬头远望就是终南山,这里安静、深沉、包容,让我更加懂得什么是生活。

原来,李文秀说的是对的,有的好生活是可以不用钱的。

譬如现在的我。

有人爱,有事做,有书看,就是属于我的最好的生活。

跟钱关系还真不那么大。

所以,我们不必焦虑,就像剧中智慧的老奶奶说的一样——哪怕再颠簸,日子也要闪亮地过!

闪亮地过生活,不一定通过金钱来实现。

就像你遇见一朵野花,发现它的美,把它摘下来插在头上,心中那种欢喜,就是简单的、不花钱的闪亮啊~

作者介绍

树欲静:90后自由撰稿人,热爱写作,愿望是通过写作实现经济独立。如果你也喜欢写作,或者你有精彩的故事,欢迎和我交个朋友~

0 阅读:100

问西安最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