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牢记7大习俗4大禁忌!

一更历史 2024-02-24 18:02:00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即传统佳节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重视,且又被称之为上元节、小正月、灯节……

俗话说得好:没过十五都在年里。一旦过了正月十五,便代表着中国传统农历新春佳节的结束。正因如此,元宵节在我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和禁忌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依据各地不同的文化,如今大家过元宵节时,应当要牢记七大传统习俗和四个禁忌(禁忌便是特定的规范和约束)。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传统七大习俗,首先是“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华夏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南方称之为汤圆。

元宵和汤圆做法与风味相差无几,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美好寓意。因此,大多数人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餐桌上肯定会有元宵(汤圆)。

除了吃元宵,元宵节这一天送花灯与赏花灯也是传统习俗。送花灯其意义在于元宵节娘家送花灯给新出嫁的女儿家,或者一般亲友送给刚成婚的小两口,祝愿他们早生贵子。

至于赏花灯,又被称之为闹灯火。我国江浙地区元宵灯种繁多,甚至有用布料制成的龙灯,正月十五这一天的舞龙灯和赏龙灯也流传于很多地方,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第三个传统习俗便是猜灯谜。有个经典相声段子叫做《打灯谜》,《打灯谜》中的很多谜语其实就流传于元宵节的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会打出灯谜,谜语可以启迪智慧,且颇有兴趣,答出灯谜的人能取得新一年的好彩头。在流传过程中,元宵灯谜深受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

并且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唐朝初年的人开始出现各种杂耍技艺。至明清、两代正月十五这一天,古人就已经推出了灯谜与百戏歌舞,还有相对应的戏曲表演。

第四个传统习俗是踩高跷。一些生活在南方地区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每到正月十五前后,街道上便会出现一些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高跷表演队”。

他们从正月十一、十二就开始上街表演,正月十五这一天的高跷表演最为隆重,直到正月十八才结束。

第五个传统节俗多出现于北方,叫做“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厕姑”“坑三姑”,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并占卜众事。

每到正月十五,人们用稻草和布料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像,于夜间放置在厕所、猪栏边进行祭拜。

很多人觉得这种习俗看上去颇为滑稽,但却真实反映出了劳动民众善良、忠厚的性格,还有期盼风调雨顺的思想感情。

第五个传统节俗名叫走百病,又被称之为散百病,这是一种典型的消灾祈福活动。

正月十五晚上,女同志们相约出游,她们见桥必过,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祛病延寿。发展到今天,走百病成为青年男女互相认识的一种方式。

元宵节最后一个传统习俗叫做“逐鼠”。过去有不少家庭养蚕,凡是家里养蚕的,会在正月十五会熬上一大锅黏糊糊的粥,在粥的表面还盖上一层肉。

大人把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角落,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偷吃蚕宝宝就会一命呜呼。

传说这样做,老鼠就不会吃刚出生的蚕宝宝,养蚕的人家便能获得更多收益。

说完了元宵节的传统七大习俗,还有四个规范和约束,即老人常说的禁忌。

其实,元宵节的禁忌贯穿整个年节,普遍的禁忌就是: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禁止过度劳作;南方地区的长辈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告诫家中晚辈:不要动刀、扫地和动针线。

还有一个禁忌,就是女同志千万不可去迎龙灯。当然,现在这一禁忌已有所改变,女同胞们也可以上街赏龙灯和舞龙灯。

除此之外,元宵节还有一些不同的禁忌,比如忌借钱和忌理发。若是把这些禁忌通通算上,肯定不会只有四个,但本文只摘取一些南北地区认知度较高的传统境界。

总而言之,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禁忌充分反映出古往今来人们的内在需要和渴求。从早年间的女性不能去迎龙灯,到如今可以正大光明地参加这一活动,凸显出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

在消灾祈福方面,元宵节是从休闲向劳作挺进的一个重要拐点,体现出劳动人民对一年四季的期盼。在这种信仰和心理的催生下,由此发现出了许多极具华夏民族传统特色的节俗与年俗。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也让越来越多国外人民认同华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春节和元宵节,使得传统节日能得到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且重新阐释元宵节日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杭芳.江南地区元宵节考略[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34(01):75-79+86.

[2]刘正霏.元宵节习俗[J].学苑创造(3-6年级阅读),2023(Z1):61.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