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朱一龙主演的《河边的错误》于21日正式上映,上映两天票房突破了1亿。大家别看这个成绩好像不怎么的,但考虑到它是一部带文艺气质的电影,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不过,现在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就多数是看不懂,还有各种各样的隐喻了解读了。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各种解读和隐喻,有些倒不是不重要。但多数还是网友想得太多,我认为它最基本的隐喻和延伸就是结合原著作者余华所在的时代背景,其它的都属于过度解读的情况。
这里也就不附属剧情和无所谓剧透不剧透了,因为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明白。
一个疯子杀死4个人?《河边的错误》没有那么难懂这个电影里面有四名死者,分别是幺四婆婆,诗人王宏,异装癖许亮,以及那个发现现场的小男孩。这电影里面四名死者交代大概就能分为两层。
1、婆婆和异装癖许亮的死是交代得非常清楚。
婆婆明显有受虐癖,收养疯子就是让疯子打她,用的就是她赶鹅的鞭子,她在河边赶鹅时被疯子看见,以为幺四婆婆又想挨打,结果失手给杀死了(台词还有一句可惜只能死一次,证明婆婆是爽的)。
许亮的自杀是电影最清楚的了,他为了守住自己有女装癖的秘密宁愿被冤枉坐七年牢,后面又对马哲说你杀了我这案子就结了,吞安眠药自杀等等举动都是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在那个年代一旦被揭开后果可想而知。
然而呢,马哲为了查案发现了他的秘密,搞得全场皆知,他对马哲的恨是大于感激的。
他因为自己的癖好被陷害入狱出来之后假装正常,他的家人应该不与他来往,他每次见人都要撩一下鬓发,房间整洁,桌上有花,借着钓鱼这种正常的爱好到偏僻河边穿女装,因为扯上凶案他觉得自己这次更不会有好结果。
马哲第二次去找他的时候,他房间的窗棱就像监狱的围栏,围栏里他是呆坐在床边,就像等待命运,警察还问你不犯错误我就不会抓你,你是大波浪吗?
他为了不面对自己的“错误”被暴露,他吃了安眠药,结果还是被马哲救了,命运都不让他这样安宁地走。于是最后他送一个讽刺的锦旗,特意选在马哲走到车前一跃而下,这都是为了让马哲永远记住是他逼死了他。
这个角色虽然说什么都是笑着的,但是人一直非常压抑。因为马哲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女装爱好,在那个年代不可能不被戳脊梁骨,所以选择戴上假发自杀这不难理解。
2、王宏到底是自杀还是死于他杀,小男孩为老戏死得如此突兀。
宏和女孩不知道是师生恋or婚外情,这件事被捅破后社会性死亡,宏有可能是自杀。但是只看了一遍,但是记得他脖子上好像有砍刀的伤口,应该就是疯子杀的。
至于为啥要杀掉小男孩,大概就是小男孩可能还有很重的窥探欲,因为他让马哲找到凶手一定要给他看看。而且他不怕疯子,不害怕尸体。
疯子,什么时候疯的,《河边的错误》的隐喻和解读前半段其实很正常,就是大家正常的外表下都藏着“疯子”的一面,后半段真的晦涩又荒诞,这片子有个最大的陷阱马哲怎么发疯的?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疯的。就是因为他一定要找到凶手,结果陷入怪圈。
而观众也代入马哲视角,一直猜真凶是谁,结果就是和马哲一样发疯。
因为凶手就是疯子,但马哲不信“案子这么简单?”所以他要一直查下去,但是查的越多,马哲暴露别人的秘密就越多。王宏和钱琳的出轨,许亮的异装癖,还有幺四婆婆的受虐症,这些人为什么死?因为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是真的会“社会性死亡”。
这是第一点,关于真凶和大家死亡原因的疯是什么。
第二点是马哲疯了过后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也非常荒诞,马哲老婆孩子到底打没打掉孩子,因为他俩吃饭的时候一个抽烟,一个在喝酒,后面马哲唱歌两人跳舞。这个拍得既像两人之前吵架后的和好,又像是打掉孩子后的伤痛。
(跳舞前妻子说了给马哲徒弟介绍对象,然后跳舞时妻子哭得非常伤心)。
马哲可能一开始就不正常(三等功),这一切是幻想?还是他原本就是精神病人,许亮、疯子、宏是他的病友?
马哲在吃饭听到疯子的笑,在寺庙了四枪结果子弹却是满的,还有自己跳到河里,疯子穿上他的衣服他打倒疯子,这些都拍得非常隐晦。这个结局马哲拿了三等功的奖章,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们洗澡这两场结尾戏,非常明显的梦境镜头。
这个后半段隐喻和解读太多了,各种延伸可以说就乐此不疲。
可能因为看过小说,其实前面破案很清晰。疯子杀人就是个单纯的杀人,但马哲不相信这么简单,认为有疑点,马哲迟迟不愿意结案,他去找寻的真相反而是别人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禁忌,所以这个电影名字叫“河边的错误”,因为真相本来就是错误的。
唯一迷惑人的就是马哲精神崩溃产生幻境之后,电影改编之后有很多地方都改动,还增加了他家庭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前面暗示的那个说不清的三等功之类的,各种解读就没啥意义了。
是神片还是“烂片”?中国电影需要《河边的错误》我认为要解读这部电影就结合原著作者余华所在的时代背景,他那个所在的时代发生了什么相信不用讲了。错误指的是人物的错误,幺四婆婆收养疯子,让他扮演丈夫殴打自己是错的,王宏作为一个诗歌老师出轨钱玲是错的,许亮在那个年代异装癖是错的,马哲在一个功利的警局,却选择追求真相是错的。
一个疯子意外杀死婆婆导致了这一切,而叫马哲的主角去追求真相不断害死别人。
原著就先锋和荒诞,这部电影里面的隐喻也有很多,比如警察在电影院办公,乒乓球,婴儿的影像,警察的制服,马哲的皮衣,疯子的病服,镜子,钟馗捉鬼图……还有导演喜欢玩的电影隐喻等等。
很多台词也很有意味,比如“我在一个你看不见我但我看得见你的地方”,我觉得这是命运的一个化身,只有命运才具备这个能力。
河是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河 ” ,错误的名字叫“十年”,“疯”的是时代。余华的原著说到底是一篇披着先锋外皮的反思文学,人家是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原著《河边的错误》充满了文字才能带来的无情冷血,充满了深挖文字才能揭露出的荒诞与毛骨悚然,听说电影我一直在想象如何拍才能把那个世界带到观众眼前。
这次宣发中用的这句: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如果你抱着这句话去看这部电影,最后怕不是要怀疑人生的程度,因为它还有后面半句:“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才是重点。余华曾说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而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的。
所以余华先生作为作家作为创作者,摘一点原文过来。
“我们对待世界的认识,在时间里得到叠加,而叠加的过程,就是从相信到怀疑再到相信…每个个体对自我的坚守,才让这个世界更丰富,才让那么多人构成的世界,出现了数不尽的可能。相信和怀疑,是真理的两端”。
这真的很适合用来理解这个片子,某种程度上也非常有看点。
如果从电影角度上来讲的话,它对于普通观众就不太友好,你会觉得它不知道重点在哪里的感觉,是批判反思?是悬疑推理?还是直面现实命运的残忍?它不会像《杀人回忆》那样成为影史经典。
毕竟有一个根本问题啊,讨论和解读的地方太多了,也就是没有讨论和解读。现在电影上映讨论当然多,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我猜测它背景的隐喻和表达,绝不会像当年同类片子《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直观。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是时代毕竟不同了,这一代中国人对于那个时代没有那么敏感。
当然,中国肯定还是需要《河边的错误》这样的电影的,答案非常简单啊。我觉得如何能正儿八经的说出来,搞那么多隐喻干嘛,何况电影拍得确实挺有水准的。导演魏书钧成为新时代中国新生代导演佼佼者,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