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底层非典型公务员的独白(一)

烟语法明 2024-11-09 18:43:58

在社会主流评价体系里,体制内的官职及其附属能量,不仅在外人看来,甚至是自己家里人看来,就是评价体制内人员是否职场上进和人生成就的标志。用网上流行的说法是,在某些地方,家族聚会,都不是按照亲疏远近辈分有别,而是按照官职高低来安排坐席的。

如果按照以上标准的话,我就是一个标准的体制内“loser”。工作了半辈子年逾四旬,连一个副科级职务都没混到。眼看着身边人不断地职务晋升,自己除了年复一年的年龄增长外,职务一直是原地踏步。

体制内的职务,在单位里就代表着话语权和受尊敬程度,这从自己的被称谓就能看的出来。但凡有职务的,都会被人以职务相称,有的还故意被人抹去“副职”称谓;没有职务的,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变成到“老×”,身边的书记员都会将轻蔑挂在脸上。

一、我是一名体制内的“loser”

公务员是科层制与年龄紧密挂钩最明显的群体之一,超过40岁连最低级别的副科级职务都不是,意味着在职务上基本彻底丧失了任何发展可能。在很多人认识里,官职上多年得不到提拔,应该是能力很差、人缘很坏、履历糟糕、或者受过处分等等自己的原因,属于各方面乏善可陈、个人缺点明显的角色。

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以个人为例,我与上面几种情形自认并不沾边。相反,与很多人相比,我个人的履历应该说还颇有可取之处。从学历上看,我09年研究生毕业,而且是单位至今唯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专业能力来说,我是所在业务条线目前全市唯一入选省级人才库的成员,另外还有“市信访案件评查专家”“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头衔,可证业务能力不差。从综合素养来看,我的大量专业理论文章、文学作品,获得了地、省、市奖励,写作能力算比较突出。工作履历方面,我大学毕业做过教师,研究生毕业后在直辖市省级机关工作多年,之后调回家乡基层工作至今,履历可谓丰富。从政治资历来看,我任正科级非领导职务时间已达十四年,同时还担任了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基层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等社会职务。以上这些可见,我的各方面条件在单位众多公职人员中绝不算落后者。(烟语君语:事实上,这些资历,通常是做出提拔决定之后冠冕堂皇的理由,却不是被决定提拔的理由。)如果说些官面上的话是,能够获得以上这么多的头衔和社会职务安排,代表的是组织上的认可;能获得如此多的资历及专业成果,代表的是业务能力的出众;加上党外职务的身份,在某些人看来,是妥妥属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党外干部人选。此外,工作这么多年,从未有过违法违纪记录,在单位和社会上自认诚信待人,人缘也不差。如此的情况,何故多年一直未得任何提拔,以至于连一个基层副科级职务都混不上呢?今天想借这篇文章,如同过电影一般的自己复盘一下这么多年以来的体制经历,告诉大家未必真如上述的那些认识,体制内得不到升迁的,就代表自身存在“缺陷”。或许你会说这仅是一面之词,或许你会说这是避重就轻,或是你会说牢骚太多,能不具名的自我反思写出来,就是接受大家评议,给后来者启示的。也许,只有具有了多年真实体制生活经历的,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的心态。

二、从大机关平台入职家乡基层,是人生“loser”的首要原因

09年研究生毕业,那时候研究生学历还是高学历。我当年在直辖市一个正厅级政法单位工作,研究生享受副科级待遇,所以2010年即任主任科员。在省级机关,主任科员相当于实职正科级,三年之后,可以直接提拔为副处长,实职的。当时,我在同龄人中是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作为高学历的业务骨干,在原单位只要不犯大的错误,是能够轻松做到县处级职务,再不去上进,退休前升迁到正处级、副厅级,是没有问题的。当年一起那批小伙伴,现在几乎全是处级乃至副厅级领导干部了。还是年轻,又是从小养成的顾家情节,此外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我当初不顾领导再三挽留,执意选择调回到家乡基层单位。事实证明,平台的巨大落差,注定了难以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基层公务员都努力向上级机关遴选的潮流下,我却自己放弃高平台来基层做普通办事员,有朋友笑称我是公务员队伍中的逆行者,但我知道在大家的眼中其实就是一个大傻瓜。人生的选择,关键时刻只有几步,确实如此。

网上有人总结到,体制内,那些在上级厅局办的“业务骨干”、能力超群,深得领导与同事赏识且屡获嘉奖的,一旦被锻炼或是擢升至基层单位,往往从此默默无闻,昔日荣光不再,除非能被上级眷顾的再提拔回去。

带着光环选拔到基层锻炼的尚且如此,放弃了上级机关科级身份调入基层从事普通科员的,更是可想而知。此后的经历也的确证明,所在的平台对公务员职业发展是极端重要的,我的逆势而行可以说是导致当前处境的最大原因。多年来,我一直在反思这种现象,为何在基层,很多才华横溢、专业能力出众的,反而职务上屡屡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身边同事的认可,乃至家里亲戚的嗤之以鼻,反而是在省级以上的机关,只要具有超过普通人的才华,却可以闪闪熠辉?反思的结论是,还是基层对于职务利益的竞争太过于现实和残酷了。一个单位,每年仅有或是多年才有几个职务和岗位晋升指标,无论是领导还是芸芸同事,都望眼欲穿、志在必得,所采用的手段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掌握选拔决定权的基层领导,更是加倍珍惜这仅有的了笼络人心、兑付承诺的机会,业务能力在领导心里,往往排在了末位。而在上级机关,由于晋升岗位和职务颇多,业务能力则具有了一席之地。

0 阅读:443

烟语法明

简介:法治情怀,心怀大众,一个职业法律人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