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当好一个知县十分不易,毕竟以八股文章选出来的官僚队伍,是不具备任何行政经验的,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就像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所说的“万里之程必始于跬步”。
在清代,知县有政绩、有官声固然重要,不过对于新科知县们来说,还谈不上政绩官声,对于刚踏入仕途的他们来说,能否在官场立足才是首先要考虑的。故而,新科知县赴任之前就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否则到了地方以后就会遭到中伤,甚至顶戴不保。
从康熙时期开始,官场上就流行很多“为官教科书”,凡新科知县上任必读这一类工具书,其中《福惠全书》介绍的最全面。其中就提到了新科知县上任必须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查全书
“全书”是指任地的赋税全书。按照惯例,新科知县得到任命并拜谒皇帝之后,吏部就会交给他们任官证明书,即所谓的“官凭”。
同时,吏部也会发给新科进士关于任地的相关资料,内容涵盖征收的赋税、杂税数额。直隶、东三省地区的知县,吏部还会将诸王的封地情况、土地概况事项的资料交给他们。
知县作为亲民官,首要的任务就是为朝廷征收赋税,且每年的考核项目中,钱粮一项占比最大。所以新科知县在上任之前,必须了解任地的赋税情况,只有做到心里有数才不至于到任后手忙脚乱。
二、访风俗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的人文风俗也是千变万化。为官者以法治理百姓固然不假,但只有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风俗去施政才能更好地治理地方。
新科知县饱读圣贤之书,对社会人文方面较为缺乏,所以赴任之前就必须通过任地籍贯的在京官员了解情况,此外也要认真拜读为官教科书。
尤其是被外放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且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然到了地方以后难免出错,引起民众的反感。
三、拜客宴会
新科知县上任前,请客吃饭送礼一样都不能少,因级别不高,他们请客的范围有限,大学士、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等一品大员,即便请了人家也不会来。
这个级别能请的只有同科出身的进士,或是在京的中下级官员,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任地出身的同僚们。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才会了解当地的实情,就是偶尔出点错,人家也不会怪罪。
当然请任地出身官员吃饭或送礼,也是希望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让他们的家属配合工作,毕竟这些人才是地方上说话最算话的一个群体,少了他们的支持那么必然会寸步难行。
四、邮禀帖
“禀”自然是下级向上级汇报或联络,邮禀帖即指新科知县启程赴任前告知上级领导并请示汇报工作。
清代时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知县级别低,上面还有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以及督抚,所有这些上级长官都能决定知县的命运和前途。
按惯例,新科知县要恭恭敬敬地写好禀帖,告知具体的赴任时间,同时作为后辈新学态度一定要诚恳,如何措辞官方教科书上都有详细的介绍,只需稍加润色即可。
御史摘取了一段范文供诸位品评:
新选某省某府某州某谨禀:
卑职以一介庸才,谬叨百里重寄,且在筮仕之初,毫无知识,惟恃老大人模范当前,雨露可冀,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于得鉴之日,即已神驰左右矣,敢先具禀鸣悃,伏祈慈鉴。须至禀者右具禀。
邮禀帖不过似乎场面的活,无非就是摆好姿态,给上级领导们一个好的印象,礼数周到总是没错的,到了地方后也不至于马上就有小鞋穿。
五、发谕单
新科知县上任或赴任途中,按例要给任地衙署各属官和衙役发出通知,此即谕单。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谕单就是要明确告诉属僚们,自己的为政观念。
当然谕单具体怎么发也有讲究,如果任地官风不佳,那么措辞就要严厉,规定诸多事务不可懈怠;如果任地情况良好,那么就要摆出一副造福百姓的高姿态。
六、择到任吉期
封建官僚向来迷信,新官上任和婚丧嫁娶、破土动工一样,都需要选一个吉日赴任。为了求吉利,一般情况下官员们都会选天德、月德、黄道、明堂等日。
上任和到任时间,一定要与本命行年相生,忌讳相冲克。此外,也有三、五、九月不上任的说法,因为唐代时规定这三个月禁民间屠宰,官府也不许行刑。清代时,又增加了初四、初七、十六、十九、二十八不上任的说法。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上任吉期纯属子虚乌有,只是这个风俗是古流传下来的,官员们好不容易放个实缺,自然也是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
七、辞行、起程
新科知县自吏部发给官凭那天算起,必须在一个月内起程赴任,且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到达任所。因各省路程远近不同,每个地方的行程也就不同。如直隶限10天,山东15天,远的广西则要120天。基本上都是从几十天到一百多天不等。
官员如果对任职地不满意,有意拖延时日,那么就会受到吏部的处罚,凡故意不领官凭或两个月以上不动身的,一律以革职论处。
读书人中进士放知县不容易,大多不会耽误上任行程,如果是对制度不了解的话,那么也会出现意外,所以上任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于知县上任须知暂时就讲这么多,限于篇幅原因,实际上还有一些环节御史没有细讲,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