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的“夏季反攻”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但在各条战线上几乎毫无斩获。尽管有美国为首的北约送来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武器,还有不少国家出钱又出人“手把手”为其训练大量军队。但从最终效果上看,西方的这些援助都“打了水漂”。乌军在战场上不断“送人头”,还将如豹-2A6主战坦克这样的西方先进武器的名声,也一同葬送在了俄乌对战的前线。
(乌军试图加强炮兵和远程导弹的使用来减少伤亡)
尽管基辅当局坚称乌克兰军队的反攻并没有失败,只是会拖到秋天,但连《纽约时报》都已经看出乌军现在的窘境,直言“美国政府一再承诺只要有需求,就会一直支持乌克兰,但这个承诺会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随着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的不断失利,即使是坚决支持乌克兰的美国议员,也在考虑如果乌克兰失败会怎样,为自己找一条后路。在这些压力之下,乌军高层不得不改变现有的作战策略。
(大量接受西方训练的乌军士兵奔赴前线,却很快沦为炮灰)
现在乌军的指挥官正在“专注于用大炮和远程导弹消耗俄军,而不是在俄军猛烈的炮火下钻入雷区挨炸”。近一段时间,乌克兰军队多次使用“海马斯”火箭炮以及北约制式身管火炮,对俄罗斯军队防御线身后的战略纵深实施高精度打击,乌军发射含有大量子母弹药的集束炮弹和火箭弹,对集中在防线后方的俄军兵力集结点实施了高强度打击。在8月1日的俄军后方基地,90多万枚钨合金钢珠随着子母弹药爆炸的威力,俄军步兵一死就是一大片。
目前乌军南部战线正在增兵,第二波由西方培训的乌军部队发动了一轮小规模的攻击,以突破俄罗斯的防线。在这个方向仍未看出乌军战术方面的重大变化。东线顿巴斯地区和北线库皮扬斯克附近的俄军正在发动攻势,试图收复领土并消耗乌克兰的资源,而乌军在扎波罗热推进的反攻却迟迟打不开局面。不仅如此,俄军队已经为乌军准备了难以突破的强大防御战线,等着乌军“送人头”。不知乌军宣传的“战术改变”,何时才能生效。
(东线与北线炮击强度明显比南线高得多)
俄军信息化作战能力提升非常快,在主要战场上,俄军的无人机几乎整个白天都会在战区上空接力盘旋,监视战场动态和乌军的行动,这些无人机的实时图传能力,将乌军的一举一动无时差传递给后方俄军指挥部。俄军还将自己的“传统优势”布雷发扬光大,为了预防乌军趁夜间偷袭,俄军会在阵地上布设绊线式地雷,这种传统的地雷对阻止乌军夜袭效果拔群,乌军士兵在晚间根本看不到这些绊线,最终付出惨重代价。
除了少量的人工布雷外,俄军还大规模使用空中布雷和UMZ火箭布雷车等远程高效的布雷手段。俄军甚至还在乌军装甲集群进攻时,向其后方布下雷区,导致导致乌军装甲集群“进退两难”,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有可能触雷,而停着不动又会遭到俄军炮兵打击。
(乌军的远程火力数量和俄军相比还很少)
给这些西方武器带来巨大震撼的还有俄军的游荡弹药,俄军的柳叶刀巡飞弹使用频率与去年相比有了质的变化,乌军在战场上的坦克和装甲车几乎只有2个归宿:要么被反坦克地雷炸毁,要么被柳叶刀巡飞弹炸毁。《纽约时报》感叹,与去年相比,俄军的武器大大增加了乌军面临的挑战。
由于乌军伤亡太大,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对乌军现有的战术提出质疑,其报道称,根据美国假肢公司的初步统计,战场上至少有2-5万名乌军士兵失去至少一条肢体。而且实际情况很可能比统计数字更高,因为不少士兵在战场上受伤后会很快死亡,等不到伤愈后安装假肢的地步。乌军的伤亡数据和截肢比例,已经接近一战。
(如今这种满载士兵的装甲车在战场上就是巡飞弹的活靶子)
面对这种情况,乌军调整策略似乎非常有必要,但实际情况绝非口头说说这么简单。乌军也并不想用大量血肉之躯去面对俄军的雷区、火炮和巡飞弹。此前乌军的远程打击武器使用频率也不低,但如今战场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俄军柳叶刀巡飞弹和FPV自杀无人机大量出现在战场以后,乌军的M777牵引式榴弹炮、蟹式自行火炮、M109自行火炮甚至包括海马斯火箭炮、M270火箭炮一旦开火,就非常容易暴露位置,最终变为柳叶刀巡飞弹的打击目标。而且,由于乌军高层急于向北约展示在反攻中获得的进展,不得不投入大量地面部队来占领阵地,这也正中俄军下怀。
(乌军在武器方面相比俄军已经全面落后)
对比“想改却无从下手”的乌军,俄军战术在战争中的进化速度更为明显,擅长“钢铁洪流”的俄军甚至已经减少了坦克装甲车和乌军的正面对抗的次数,而是使用远程火力、地雷、巡飞弹对乌军进攻集群发动立体式打击,让乌军损失惨重。
醒悟过来的乌军如今试图改变战术,但这谈何容易。乌军目标是收复领土,如果只使用远程火力打击俄军有生力量,而不派遣地面部队占领阵地,那么永远无法在领土层面获得进展。即便想用远程火力对抗,乌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占优,这个所谓的“新战术”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需要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