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新院士:现代创伤救治:挑战与应对策略

亦民评健康 2024-11-16 01:51:16

蒋建新院士

现代战争中,武器致伤因素多元化,呈现伤类多、复合伤多、多发伤多、危重伤员多及 “三高” 特点。战争形态变化影响伤员后撤安全区,如美军 GWOT 战争非对称作战与俄乌战争对称作战差异显著,且美军战略转移使台海局势紧张,作战伤亡预测严峻。战伤救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包括救治体系调整为三级阶梯模式,借鉴外军经验如美军 TCCC 遵循 “4R 标准”。同时,通过建立前沿复苏外科分队、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强相关研究、建设数据库及开展常态化培训等策略提升救治能力,以应对现代战争挑战,保障军队战斗力,未来战伤救治将随科技进步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从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到近代火器时代的硝烟弥漫,再到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复杂多变,战争的形态不断演变,其杀伤力和破坏力也日益增强。在战争的舞台上,军队的战斗力构成要素繁多,包括人员素质、武器装备水平、军事理论的先进性以及体制编制的合理性等。然而,在这诸多要素之中,人始终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是构成战斗力系统的第一物质力量。

在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中,人的作用无论在何种时代条件下,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都永恒不变。而在保障人的战斗能力方面,卫勤保障体系尤其是战伤救治体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强大的战伤救治体系能够在战火纷飞中为受伤的战士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不仅关乎每一位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危和健康恢复,更是直接影响到军队整体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及战争的最终走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拥有一流的战伤救治体系已成为各国军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现代武器致伤因素与战伤特点(一)致伤因素多元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其致伤因素也变得极为复杂多样。现代高科技常规武器的致伤因素涵盖了破片、冲击波、高温烈焰、动压、缺氧、中毒以及精神应激等多个方面。破片伤是由爆炸产生的高速碎片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这些碎片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破坏;冲击波则会对人体内部器官产生强烈的冲击,引发心肺等器官的损伤,甚至导致致命的内出血;高温烈焰会造成烧伤,不仅损伤皮肤,还可能引发呼吸道灼伤、休克等并发症。

与此同时,新概念武器的出现更是引入了全新的致伤因素,如声、光、电、磁等。激光武器能够发射高能量激光束,对人体眼部和皮肤造成灼伤;电磁脉冲武器可以破坏电子设备,干扰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在实际的战争场景中,不同类型的高科技武器常常同时投入使用,多种致伤因素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战伤的复杂性。例如,在一场现代局部战争中,一枚炸弹爆炸可能同时产生破片伤、冲击波伤、烧伤以及中毒等多种伤害,这使得对伤员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异常困难。

(二)战伤特点

伤类多现代战争中的伤类繁多,包括破片伤、烧伤、冲击伤、撞击伤、挤压伤、新概念武器伤、生物武器伤等。破片伤是常见的战伤类型,炮弹、手榴弹等爆炸物产生的碎片会以高速飞行,击中人体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伤口往往参差不齐,容易残留异物,增加感染风险;烧伤在现代战争中也较为常见,不仅由火焰引起,还可能因高温液体、气体或激光等新型能源导致,严重的烧伤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和感染;冲击伤是由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于人体,导致听器、肺、胃肠道等含气脏器的损伤,伤者可能出现听力下降、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撞击伤和挤压伤多发生在建筑物倒塌、车辆碰撞等情况下,可能导致骨折、软组织挫伤、内脏破裂等严重后果;新概念武器伤如激光武器伤、电磁脉冲武器伤等则是随着新型武器的发展而出现的,其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具有独特性,对医疗救治提出了新的挑战;生物武器伤更是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对军队和平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复合伤多现代高科技武器多因素致伤的特点导致战伤复合核化生损伤的情况日益增多。例如,在核爆炸中,除了直接的爆炸冲击伤外,还会伴随辐射伤,辐射会破坏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基因突变,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白血病等;化学武器的使用会造成中毒伤,不同的化学毒剂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产生不同的毒性作用,如神经性毒剂会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生物武器则可能引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这些复合伤不仅涉及多种损伤机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人体生理机能造成严重破坏。例如,辐射伤可能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伤者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而中毒伤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加重其他损伤的病情。多发伤多在现代战争中,多发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以海湾战争为例,伤员平均有九处以上损伤。这是由于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多样化,武器的杀伤力和覆盖范围增大,使得士兵在战场上更容易同时受到多种伤害。多发伤意味着伤员身体多个部位同时受到伤害,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损伤,如头部外伤合并胸部骨折、腹部脏器破裂等。这种复杂的伤情需要全面、综合的救治措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多发伤也增加了救治过程中的风险和复杂性,例如,一处伤口的感染可能引发全身感染,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治疗过程中需要平衡不同部位和器官的治疗需求,避免因治疗某一损伤而加重其他损伤。危重伤员多在俄乌战争中,乌军距前线 5km 处救护所收治的伤员平均 IS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36(≥18 为严重伤),这表明危重伤员的数量在现代战争中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危重伤员的大量出现对救治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些伤员可能面临着严重的出血、休克、呼吸衰竭、颅脑损伤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措施来稳定生命体征,如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维持呼吸通畅、降低颅内压等。同时,危重伤员的救治需要高度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并且在救治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然而,在战争环境下,医疗资源往往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优先救治危重伤员,提高其生存率,是战伤救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伤死率高、伤残率高、战斗减员率高俄乌战争的伤死率达到 1:2.83(俄罗斯统计),远高于美军伊 / 阿战争的 1:8 - 10。高伤死率和伤残率不仅给参战人员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也对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造成严重影响。战斗减员率高则直接削弱了部队的作战力量,影响战争进程。伤死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武器的杀伤力增强,导致伤员伤势严重,难以救治;二是战场环境复杂,医疗后送困难,伤员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三是部分新型伤类的救治技术尚未成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伤残率高是由于严重的战伤往往会导致肢体残缺、器官功能障碍等永久性损伤,即使伤员幸存下来,也可能面临长期的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战斗减员率高不仅包括因伤死亡和伤残的人员,还包括因伤失去战斗能力而需要撤离战场的人员,这使得部队的作战力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影响作战计划的实施和战斗任务的完成。

三、战争形态变化对战伤救治的影响(一)对称与非对称战争中的伤员后撤安全区

在现代战争中,战争形态的变化对战伤救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伤员后撤安全区的问题在对称与非对称战争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非对称战争中,如美军在全球反恐战争(GWOT)中,由于双方军事力量悬殊,美军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和精确打击能力,能够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建立起较为安全的区域。一般来说,后撤约 20km 可为绝对安全区,在这个范围内,伤员可以相对安全地接受医疗后送和救治。这是因为美军在战争中能够有效控制战场局势,对敌方的攻击能力进行压制,减少了伤员在后方区域受到攻击的风险。

然而,在对称战争中,情况则截然不同。以俄乌战争为例,双方整体对抗能力较强,战争局势更加复杂和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伤员后撤数百 km 才可能达到相对安全区。这是因为双方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战线不稳定,火力覆盖范围广,使得伤员在近距离内仍然面临着敌方火力威胁。在这种对称战争中,伤员后送难度极大,不仅需要面对敌方的攻击威胁,还需要克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破坏带来的困难。例如,道路可能被炸毁,导致救护车无法通行;通信中断可能使后方医疗机构无法及时了解伤员情况,难以做好接收准备。这对后送途中的救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配备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以确保伤员在长时间的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减少因后送过程中的延误或不当处理导致的伤亡。

到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如地理条件、敌方干扰等因素对救治工作的影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战伤救治能力,降低伤亡率,保障军队战斗力,将是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四、战伤救治体系的健全完善(一)救治体系调整

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许多国家军队对战伤救治体系进行了调整。以某国军队为例,其战伤救治体系经历了从较为复杂的多级救治向更为精简高效的阶梯式救治转变。原有的多级救治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环节过多、信息传递不畅、救治效率不高等问题。经过调整后,采用了三级阶梯救治模式(战术一线、战术后方、战役后方),涵盖了战现场急救、早期救治、专科治疗等关键环节。

在战术一线,主要强调现场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一阶段的救治人员通常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战斗人员兼任,他们配备了基本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初步处理,稳定伤员的生命体征,防止伤势进一步恶化。例如,在战场上,当士兵受伤时,战友可以迅速利用止血带为其止血,避免因大量失血导致休克。

战术后方则侧重于早期救治,包括进一步处理伤口、防止感染、进行简单的手术操作等。这里的医疗设施相对战术一线更为完善,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如便携式 X 光机、简易手术器械等。在这个阶段,可以对伤员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伤口,如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固定等。

战役后方则具备专科治疗能力,针对伤员的具体伤情进行深入治疗和康复。这里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疗科室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可以进行复杂的手术治疗,如颅脑手术、脏器修复手术等,同时还提供全面的康复治疗服务,帮助伤员恢复身体功能。

(二)借鉴外军经验

在遵循 “4R 标准”(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Patient, Right Care)方面,各国军队也在不断努力。在正确的时间实施救治至关重要,这要求前线作战人员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够在伤员受伤后的 “黄金时间” 内进行初步处理,如立即包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防止伤势恶化。同时,后方医疗机构要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和伤员伤情,及时安排合适的救治资源,确保伤员在最佳时机得到进一步治疗。

选择正确的地点进行救治也不容忽视。战术一线应设立临时医疗点,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便在伤员受伤后能迅速接受初步救治。战术后方的医疗机构应选址合理,既要靠近前线,便于接收伤员,又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避免受到敌方攻击。战役后方的医院则应具备完善的设施和专业的医疗团队,能够提供全面的专科治疗。

准确识别正确的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护理同样关键。通过先进的检伤分类技术,如利用智能检伤分类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区分轻重缓急,优先救治危重伤员。对于不同伤情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每个伤员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护理。

(三)建设目标

战伤救治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多方面且具有高度综合性的。首要目标是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置大批量伤员,这需要建立完善的指挥协调机制和高效的医疗救治流程。在面对突发战争或大规模军事冲突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力量投入救治工作。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个救治环节紧密衔接,避免出现救治延误或混乱的情况。

有效防止伤员进一步受伤是另一个重要目标。在战场环境中,伤员可能面临二次伤害的风险,如炮火袭击、恶劣环境等。因此,在救治过程中要注重对伤员的保护,如提供安全的后送通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伤口感染等。同时,对伤员的心理创伤也要给予关注,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病情加重。

有力维护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是战伤救治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及时救治伤员,使受伤的士兵能够尽快恢复战斗力,重返战场,或者确保其他士兵在看到有效的医疗保障后,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这不仅需要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队伍,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具备一定的战现场危重伤救治能力,延长危重伤员生存时间,最大程度减少院前可预防性死亡,是衡量战伤救治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此,要加强前线医护人员的培训,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如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紧急止血设备等,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对危重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为后送和进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最终实现 “过的去,找的着,搜的到,救的起,医的活,撤的回” 的目标,保证每一名伤员都有最佳生存和最大功能恢复机会。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战场搜救能力,利用先进的搜救技术和设备,如无人机、智能搜救机器人等,快速找到伤员;加强医疗后送能力,配备合适的运输工具,确保伤员能够安全、快速地转运到后方医疗机构;提升后方医院的专科治疗水平,采用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促进伤员的康复。

五、战伤救治能力提升策略(一)延长现场救护能力

建立前沿复苏外科分队建立前沿复苏外科分队是提升现场救护能力的关键举措之一。这些分队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急诊和 ICU 医生组成,他们具备精湛的手术技能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例如,在无补给的情况下,按照高标准要求,能够在 48 小时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损伤控制手术(DCO),72 小时内为多名危重伤员提供有效的救护。他们携带先进的医疗设备,如便携式手术器械、生命监测仪等,能够在前线附近对伤员进行紧急手术,如止血、修复受损脏器等,及时控制伤情的恶化。通过在战场前沿迅速开展手术治疗,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生存率,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建立战现场损伤控制复苏技术战现场损伤控制复苏技术包括允许性低压复苏、止血复苏、体温复苏等多种方法。允许性低压复苏是在保证重要脏器灌注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血压,避免因过度补液导致的出血加重或其他并发症。止血复苏则强调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注重止血措施的实施,如使用止血药物、进行局部止血处理等。体温复苏对于预防低体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等并发症至关重要,通过使用保暖设备、输注温热液体等方式,维持伤员的正常体温。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采取最合适的复苏策略,有效恢复伤员的生理功能,提高其生存几率。建立战现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手术止血作为最有效的抗休克措施,在战现场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可能前伸部署外科手术队能够缩短伤员等待手术的时间,及时处理致命性的出血和损伤。例如,在距离前线较近的位置开展手术,可以迅速控制大出血,修复受损的血管、脏器等。在一些实战案例中,及时的手术止血成功挽救了许多危重伤员的生命。同时,与后方医疗机构的紧密配合也非常重要,确保伤员在经过前线初步救治后能够顺利转运到后方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提高整体救治成功率。血液制品的战场前沿应用血液制品在战场前沿的应用是现代战伤救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低抗体滴度 O 型全血、移动血库、红细胞、血浆等血液制品成为容量复苏的首选。早期血液制品复苏能够显著减少危重伤员的死亡率。在装甲救护车、卫生连等前沿位置配备血液制品,并确保其合理应用,能够及时补充伤员失血,维持血液循环稳定。例如,在伤员出现大量失血导致休克的情况下,迅速输注合适的血液制品可以快速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二)加快战场救护技术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救治模式转变未来战创伤救护模式将向 “以智驭能、人机协同” 发生深刻转变。战创伤智能感知技术能够实时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伤情变化等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数字孪生伤员技术通过构建虚拟伤员数字模型,整合伤员的各种信息,包括初始数据、救护过程中的数据变化等,使医护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救治过程,优化治疗方案。战伤救治 “AI 医生”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伤员的伤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战术战伤救治 AR 技术则为现场医护人员提供增强现实的指导,如手术导航、急救操作步骤提示等,提高救治的准确性和效率。智能救援装备、医疗救护无人机、远程战场手术机器人等新型设备的应用将极大地拓展救治的范围和能力,实现远程救治、高效救援等目标。数字孪生伤员概念数字孪生伤员是一种创新的概念,它将伤员及其救治过程中所有数据进行集成,构建成一个连接实时数据的虚拟伤员数字模型。初始数据涵盖了人口统计学资料、病史、损伤类型、损伤机制、生命体征、环境背景等丰富信息,这些数据为后续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救治过程的推进,各阶梯救护后伤情和生理变化数据不断更新,使医护人员能够实时了解伤员的病情动态。各救护阶梯的医疗救护情况也被记录在模型中,包括采取的治疗措施、使用的药物等。此外,模型还包含医疗资源可用性的信息,如医疗资源(耗材、血液、药物等)的储备情况、救护人员的配置等,有助于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救治流程。通过数字孪生伤员,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伤员情况,仿佛拥有了伤员的 “虚拟替身”,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效果。智能化战伤救治技术体系智能化战伤救治技术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在伤员伤情分类方面,智能检伤分类设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区分轻重缓急,确保危重伤员优先得到救治。例如,通过对伤员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自动给出伤情分类结果。智能基础生命支持设备可以实时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并在必要时自动进行干预,如自动除颤、辅助通气等,为伤员提供持续的生命支持。多智能体协同搜救技术通过整合多种智能设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等,实现对伤员的高效搜索和救援。无人机可以在空中快速侦察,发现伤员的位置;机器人则可以在复杂地形中接近伤员,进行初步的救治和搬运。自动化后送指挥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伤员后送过程的精准指挥和调度,确保伤员能够安全、快速地转运到合适的医疗机构。便携式颅内压参数监测、可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伤员的颅内压、身体各项生理参数,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病情信息,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精准的战伤救治技术体系,提高了战场救护的整体水平。(三)加强相关研究

战伤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学研究战伤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学研究致力于开发创新的治疗方法,以促进毁损组织的再生、再造与功能化。例如,仿生功能化血管的研究旨在制造出具有类似天然血管功能的人工血管,用于修复受损的血管系统。这种仿生血管不仅要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还要具备适当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的再生。在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神经支架,引导神经纤维的生长,恢复神经功能。对于骨和软骨损伤,3D 生物打印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定制个性化的骨和软骨替代物,实现精准修复。此外,人类增强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手段,提高人体对损伤的耐受能力和修复能力。战创伤康复研究则关注伤员的长期康复过程,开发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和辅助设备,帮助伤员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代战伤重要伤类和新的战伤伤类救治研究针对现代战伤中的重要伤类和新出现的伤类,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救治研究。在爆炸伤研究方面,重点包括爆炸伤防护装具的研发,以减轻爆炸对人体的伤害。例如,新型的防弹衣和头盔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防弹性能,还要能够有效抵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现场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旨在开发能够在战场上快速准确判断爆炸伤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设备,如便携式超声设备、生物标志物检测试剂盒等,为及时救治提供依据。对于爆炸复合伤(冲击伤、烧伤、破片伤)和多发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综合救治的关键技术,包括如何优化手术顺序、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等。危重伤救治研究聚焦于延长战现场危重伤员生存时间的机制与关键技术,如开发新型的抗休克药物、改进复苏技术等,同时也在研发更有效的救治器材与装备,如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高效止血材料等。新概念武器伤的研究则涉及新伤类的发病机制、诊治技术、与常规武器伤的叠加效应与防治等方面。例如,对于激光武器伤,研究其对眼部和皮肤的损伤机制,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防护措施;对于电磁脉冲武器伤,研究其对神经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影响,探索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四)加强数据库建设

加强战创伤数据库建设对于战伤救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可以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战伤数据,总结经验教训,为战伤救治技术的研发、救治策略的制定以及医护人员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美国国防部建立的联合战区创伤登记系统(JTTR)收集了自 2004 年以来所有美军战伤资料,涵盖了伤员的基本信息、伤情特点、救治过程、治疗结果等丰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够实时监控和评估前线战伤救治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如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某个救治环节的延误等。根据分析结果,可以适时制定或改进战伤救治指南,确保救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利用数据库开展战伤救治规范化培训,使医护人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救治知识和经验。此外,通过设立战伤救护研究计划,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战伤救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战场实践,促进技术的快速转化,有效提升战伤救治的效果。

(五)常态化战伤救护培训

对于士兵来说,自救互救培训同样至关重要。美军提出的 “持续战斗力(PIC)” 新理念强调了战伤救护训练在保持军队战斗力方面的价值。通过在真人身上化妆,模拟逼真的各类战伤,如模拟肢体断裂、大出血、烧伤等场景,让士兵亲身感受战场受伤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真人身上的穿刺操作等实践训练,使士兵熟练掌握止血带的使用方法、伤口包扎技巧、骨折固定方式等基本急救技能。这样,在战场上一旦自己或战友受伤,士兵能够迅速、冷静地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在专业医疗救援到来之前,有效控制伤势发展,提高生存几率。

此外,常态化战伤救护培训还应包括对战场环境的适应训练。让医护人员和士兵熟悉不同作战地形、气候条件下的救治特点和困难,如在山区、丛林、沙漠等环境中如何快速转运伤员、如何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等。同时,加强对新型武器伤的认知培训,使他们了解各类新概念武器可能造成的伤害类型及相应的初步处理方法。

培训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随着战伤救治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培训课程。例如,当新的止血材料或复苏技术出现时,及时将其纳入培训范围,确保医护人员和士兵掌握最新的战伤救护知识和技能。通过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大规模伤员救治场景,检验和提高整个部队的战伤救护协同能力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现代战争给战伤救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复杂的致伤因素和伤情特点,到战争形态变化带来的新要求,都促使各国军队不断探索和创新战伤救治体系和能力提升策略。在致伤因素方面,现代武器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化导致了伤类多样、复合伤增多、危重伤员增加以及高伤死率、伤残率和战斗减员率等问题。战争形态的变化,如对称与非对称战争中伤员后撤安全区的差异以及潜在冲突局势下的伤亡预测,进一步凸显了战伤救治的难度和重要性。

为应对这些挑战,各国军队在战伤救治体系健全完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救治体系的调整优化了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借鉴外军经验有助于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明确的建设目标为战伤救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战伤救治能力提升策略上,延长现场救护能力的各项举措能够在早期挽救伤员生命,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为救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模式和手段,相关研究为解决复杂伤类救治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数据库建设为科学决策和技术改进提供依据,常态化培训则确保了军队整体具备较高的战伤应对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战伤救治将继续向更加高效、精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材料将不断涌现,如更先进的再生医学技术、智能穿戴式医疗设备等,有望进一步提高伤员的救治效果和康复水平。同时,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在战伤救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共同研究,应对全球性的战伤救治挑战。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战伤救治面临的困难依然巨大,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加强研究和创新,以确保在未来战争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军人的生命健康,维护军队的战斗力,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