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闭幕,18万人观展——
创新赋能未来 共享发展机遇
10月15日,202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以下简称“海装展”)在福州圆满落下帷幕。为期4天的展会,福州聚集世界目光,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成为全城人气最旺的板块——3万名全球专业采购商来此“加购”,累计有18万人观展,落实交易签约金额436亿元,八方来客收获满满。
纵观这场行业性盛会,一个新的海洋装备发展周期向我们走来。恰好,福州有幸见证并亲历这一高光时刻。
家长带着小朋友了解“蛟龙”号等海洋装备。 记者 池远 摄吹响海装“集结号”
海装展最后一天,热度不减。
展馆内人潮涌动,惊叹声、洽谈声不绝于耳;馆外,冠城大通广场举办的福州首个游艇展格外吸睛,各式游艇令人大饱眼福……
本届展会规模达10万平方米,共设有中国船舶集团供应链、船舶制造、数智科技装备、绿色能源动力、海工装备等15大展区,带来14个国家和地区715家机构的6500多项优秀产品、先进技术及解决方案。
海峡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里集齐了世界造船业的“三颗明珠”,各大展区几乎实现了海洋装备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制造生产、下游应用及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全球首个”“全球首台”共聚一堂。
探寻前沿科技的同时,也能见证历史。4号馆的新时代十年成果展,仿佛铺就了一条时光隧道,带领参观者一同见证10年来中国海装的科研不止、步履不停。“非常震撼,这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观众苗壮感慨地说。
连日来人气火爆的盛会,让大家达成了共识:这些展品里,藏着数不尽的机遇和未来。
外国友人参观深海装备。记者 池远 摄小圆桌促成大合作
合同已经签下,订单悉数提交。
这些天,在一张张洽谈圆桌上,落实交易签约金额数达到436亿元,意向成交金额达180亿元。
“4天来,展位上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和洽谈,光各家的产品介绍手册,我每天都能收到厚厚一沓。”和大家所想象的不同,中船动力展位火热的背后,不仅有感兴趣的采购商主动上门“添把柴”,还有多家小企业毛遂自荐“加把火”。
中船动力展位负责人魏守刚告诉记者,展会汇集了大量海洋装备上中下游企业,十分难得,“对于小企业推介的产品,我们回去还会仔细研究,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
同样收获颇丰的还有福州本土企业福建泰源。一台堪称“深海豪宅”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泰渔1号”,成了展位上的“明星”。
“泰渔系列共有3台,目前已在连江定海湾、东洛岛投入使用。像眼前的这台,养殖的80吨大黄鱼已快销售一空了。”现场技术人员江金春介绍,“泰渔1号”养殖水体有1万多立方米,仅2人就能管理数以万计的深海鱼。
“渔业企业对于深远海养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江金春表示,近两日,还有一家菲律宾企业前来洽谈。“若能达成长期合作,这将是我们的装备第一次走向国际。”
为实现更为精准的对接,展会现场还举办了船舶制造配套产品、绿色能源产品等多场配套对接会,以“一对一”的配对服务,帮助参展商与采购商无缝对接。
明确行业发展方向
氢能是本届海装展“绿色低碳”主题下的重要领跑者。
作为一家“央企”独角兽,国氢科技在氢能赛道上一路高歌猛进,成为目前全国估值最高的氢能企业。此次,国氢科技带来拳头产品线——PEM制氢,向公众展示它在光伏、海洋领域的无限潜力。
“近几年,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开始向各领域、各环节渗透。”国氢科技展位负责人刘克告诉记者,氢能是当前清洁能源的“天花板”,有望撬动海洋装备领域的新变革。
此外,“自主可控”“智能技术”也是此次海装展的关键词之一。焊接技术、深水油气装备、海上物流运输平台正在打破技术垄断、解决卡脖子难题。
透过海装展可以看到,面对发展大趋势,各大参展商并不满足于引进技术,更愿意沉下心来自主研发,凭借科技创新争取领跑地位。
展会期间,中国船舶集团发布了全国首个三产融合海洋经济综合体总体方案;组委会评选产生“十佳国际合作”“十佳科技创新”等5大奖项,沙钢集团、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DNV挪威船级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钢铁股份等单位获奖。
在博览会执行方中船蓝荟(福建)海洋装备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承昌看来,博览会虽为首届举办,但规模已是行业领先。“海洋装备博览会与福州有缘,已永久落地,每年举办一次。”华承昌表示,“未来将努力把博览会打造成世界级的海洋装备展示窗口、专业化的海洋产业技术融合平台、海洋装备领域深度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记者 蓝瑜萍 实习生 傅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