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而死,百姓竟拍手叫好,这事搁谁身上都透着荒唐!
明末,天下大乱。内有农民起义闹得朝廷焦头烂额,外有后金(清朝前身)步步紧逼,眼看就要把明朝掀翻锅盖。崇祯皇帝接了这个烂摊子,急得不行,想着找个能人替他撑起北方防线。袁崇焕,这个豪气干云的“北方守护神”,就成了崇祯的最大希望。这位“能臣”没给崇祯送来五年平辽的捷报,反倒送来了“通敌叛国”“杀害同僚”的罪名。最终,这位大明名将被凌迟处死,死得惨烈,死得孤独,也死得透着一股说不清的委屈。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袁崇焕的“通敌议和”太刺眼,让皇帝和百姓都接受不了。
明朝的老百姓,提到后金就咬牙切齿,恨不得一口吞了这些“建奴”。可袁崇焕偏偏在这种时候,搞了个“议和”策略,还瞒着崇祯皇帝偷偷和后金接触。在百姓眼里,这不就是卖国贼的表现吗?在皇帝眼里,你这是拿朕当傻子呢?更糟糕的是,袁崇焕并没有议和成功,皇太极反倒趁机绕过明军的防线,兵临北京城下。结果,崇祯一边愤怒,一边恐慌,觉得自己被人坑了。袁崇焕是通敌的铁证没有,但这心结一旦形成,谁都洗不白了。
2. 杀毛文龙伤了军心,也埋下了祸根。
毛文龙是个“刺儿头”,但他在皮岛牵制后金,绝对是一把好手。袁崇焕却以“通敌”罪名,果断把毛文龙斩了。这一刀不仅砍掉了明军在东北最重要的一张牌,还砍掉了军中不少将士对袁崇焕的信任。有人说,袁崇焕是为了排除异己,有人说他只是为了清理门户,可不管动机如何,杀毛文龙这事让崇祯皇帝很不爽。朝廷养着毛文龙这么多年,你袁崇焕一句“通敌”就给砍了,皇帝心里怎么可能不犯嘀咕?
3. 袁崇焕的“京城防御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当时的京城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崇祯急得直拍桌子,赶紧召袁崇焕回来救场。袁崇焕倒是来了,可人一到,就提出要率军进城驻防,还要上城墙指挥。这话让崇祯差点气晕过去——你一个外地来的大都督,想带兵进皇城?这是救驾还是谋反?结果,崇祯不仅没让他进城,还把他给抓了。后来袁崇焕虽在城外拼死抵抗,但京城百姓死伤无数,尸横遍野。老百姓一看,自己捐钱捐粮养着的袁大都督,结果搞得家破人亡,能不恨他吗?
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奸臣?其实,这事并没有标准答案。他确实打过硬仗,也守过边疆,但他的策略和行为,偏偏踩了皇帝的底线,惹了百姓的怒火。历史从来不缺冤屈,但也从来不缺失误。袁崇焕之死,既是他的悲剧,也是崇祯的无奈,更是大明末年群龙无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