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日本史》作者:张宏杰
之前,我们曾共读过张老师的《简读中国史》,对这位具有网红潜质的历史学者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本《简读日本史》是其继《简读中国史》之后的最新作品。
有人曾经问张老师,书店里各种版本的《日本史》已经那么多了,你为什么还要凑热闹,再写一本呢?张老师的回答是,他关注的重点和其它作者不一样。
除了关注日本历史事件之外,他更关注事件之下更深层的东西。如果说历史事件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那么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以及造成这种性格的复杂动因,则是海面之下那座冰山的庞大身躯。
和中国文化相比,日本文化保留了更多的上古元素,也就是来自于原始时代的野性,比如家族内部通婚,比如长子和次子的地位差异,比如各种怪异姓氏等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些角度,来聊聊原始文化留给日本的“精神遗产”。
皇室,为何要内部通婚
了解日本历史,我们得先从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开始说起。传说远古时期,世界只是一片汪洋,众神住在天上。某一天众神决定派一对兄妹神去创造陆地。兄妹二人下凡后,把长矛插到大海中用力搅拌后提起,矛尖滴下的泥水就凝聚成一个小海岛。
兄妹二人降落到小海岛上,然后结成夫妇,并陆续生下了山、海、风等诸神和日本列岛。是的,大家没有听错,日本列岛就是这对兄妹神一个一个生出来的,所以日本从诞生之日起也带有神性。
日本列岛诞生后,妹妹神不幸死去了。哥哥神在悲痛之余,又独自从左眼生出了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阳女神,从右眼生出了月亮神。这个“天照大神”就是日本天皇的祖先,这也就是为什么天皇被称为“现人神”,即活在现世的神。
天皇的后代就是尊贵的皇室,他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实行“内部通婚”。据日本古书《古事记》记载,在前三十三代日本天皇家族中共出现了十一次兄妹通婚,还有人娶了叔母、伯母、姨母或自己的亲侄女,甚至还有人娶了自己爷爷的姐妹。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早期故事都是靠不住的神话传说,只有从第十七代天皇算起才是可信史。但按照日本正史记载,从十七代天皇算起的二十二代男性天皇中,有十七代的皇后也是皇族,而且大部分是天皇的姑妈或者姐妹之类的近亲。
我们知道,唐朝时期日本曾开启了大化改新,全面引入中国的制度体系。那么大化改新后,情况是不是发生变化了呢?答案是“NO”,非但没有改变,天皇还颁布律令,要求后宫有品级的妃子,必须是前天皇的姐妹或女儿。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种家族内部通婚现象是无法想象的,毕竟早在周朝时期,中国就已经禁止同姓为婚了。有人考证说天皇家族是神的后代,内部通婚是为了保持神圣血统纯正,不能被“凡人”的血液污染。但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对异性在同一个家庭长大,往往见面时不会产生性冲动,或者说天然就丧失了性的吸引力。那么,为什么天皇家族会例外呢?答案就在于日本文化的原始性,也就是说,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停留在母系社会的影响下。
而母系社会实行的是“走婚”制,男人们就像月亮一样,直到晚上才会出现,到女孩家里和“太阳”相见,天亮后离开。日本的“走婚”一直持续到大化改新之后,妻子住在父母家,男人只能晚上过去睡觉,而生育的子女则由女方家庭照顾。
这就意味着同父异母的孩子其实是在不同的家庭长大的,也可能会产生异性间的好感。因此在古代日本,男性可以和生母之外的任何女性发生性关系,社会都会接受。很多家族为了保持财产稳定,或者说“血统纯正”,就会刻意安排内部通婚。
高贵的长子,悲哀的次子
除了内部通婚,日本社会还有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长子和次子的地位有着云泥之别。比如吃饭时,父亲和长子坐正位,次子得坐边上;洗澡时父亲先洗,长子次之,次子排在最后面;次子不能直呼长子的名字,得称之为“大人”,等等。
在传统的日本社会里,次子们没有任何尊严。父母之所以允许他们出生,目的只是多准备几个“备胎”,以防长子意外死亡。所以次子们一出生就注定低贱,只能吃点残羹冷饭,像奴仆一样干活,还经常被家里人骂作“麻烦”或者“吃冷饭的”。
除了这些规矩礼仪上的侮辱和歧视,次子更大的痛苦是没有结婚的权利。在传统的日本农村,家族只会安排长子结婚。次子大多会打光棍,即便自己意外赚了钱,有了结婚的经济条件,婚后也不能和妻子生活在一起,而是按照传统两地分居。
那么,为什么日本传统对次子如此残酷呢?因为一直以来日本推行的是“长子继承制”,也就是把家业家产全部留给长子继承,次子只能自谋出路。比如农民家的次子,要么给长子打工,要么冒着极高的生命危险外出打工;而武士家的孩子,要么过继给人作养子继承养父的家产;要么流落街头,成为社会所不齿的“浪人”。
对早就习惯了诸子均分制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继承方式貌似很不近人情。有专家说得很形象,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那么日本的家庭树就只有一个主干,其他分枝会被无情地砍掉,而中国的家庭树枝干众多,甚至次枝的发育程度会超过主干。
当然了,对此我们也能够理解。因为如果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也实行过长子继承制,比如在周朝,家族的地位和财产都是由嫡长子来继承。嫡长子的地位要比其它兄弟高很多。
而古代儒家经典《礼记》就规范了嫡长子和包括次子在内的庶子的地位差异。即便庶子因为某些原因变得更为富有,但在嫡长子面前仍须毕恭毕敬,不能因为有钱就可以摆谱。而且庶子得把最好的衣服、车马献给嫡长子使用,自己用差一点的。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直到秦国统一后,为了削弱权贵家族的力量,诸子均分制才开始全面铺开。我们早就习惯了父母百年后,几个孩子平均分配遗产;但在日本,即便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长子继承制仍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索尼电器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他家里原来也做生意,作为长子,他从出生那刻起就被视为下一代继承人。正式聚餐时他和父亲坐在宴会桌前面,弟弟妹妹们则坐在末端;从6岁开始他就出席家族企业的新年庆祝会,并与父亲坐在台上。
当然了,日本现在长子的身份很可能不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负担。有位东京大学教授曾感叹说,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自己就是因为不是长子,才有机会靠读书改变命运。而近年来日本女性普遍宣称说不嫁长子,就是因为长子不仅要被古老的家业束缚住,而且还得和父母住在一起,尽到赡养的义务。
日本的姓氏文化
如果说上面长子和次子的巨大差异会令人感到诧异,那么日本独有的姓氏文化则会让我们啼笑皆非。的确,日本有很多怪异的姓氏,中国人绝对不会使用,比如“我孙子”“猪手”“犬养”“鬼头”“牛粪屋”“我妻”,等等。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起这么古怪的姓氏呢?这是因为起姓的时候太匆忙了,以至于“慌不择姓”。那为什么会这么匆忙呢?因为几千年以来,日本的平民是没有姓的;直到明治维新后为了征兵、征税方便,政府才强行推广户籍管理及姓氏制度。
但当时的老百姓大多不知道姓氏是个什么东西,只能胡乱瞎取。有的以家庭所在地的特征为姓,比如住在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有棵松树的就叫“松下”,还有一些人以职业为姓,比如有个姓叫“犬养”,祖上就是养狗的。
这次起姓大潮,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苗字骚动”。因为时间仓促,其中不乏“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等奇怪的姓,而且这也导致日本人的姓氏数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有人统计说,平均下来日本大概一千人就有一个姓。
因此,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字,在日本姓氏中几乎都能找到。比如,拿数字来说,日本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岛的,也有姓六角、七条、八马、九鬼、十石的,还有姓四十五、五十铃、百元、千家的,甚至也有姓百代、万岁的。
除了怪异和多,日本的姓氏文化还有另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会随意改姓。中国人常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为改了姓,就相当于变成别人的子孙了,这是对祖宗的背叛和侮辱。因此,中国人对姓氏十分看重,正常情况下绝不会改姓。但在日本,姓氏却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前面讲过,日本实行长子继承制。因此很多家族规定,长子不仅继承家产,也会继承家族的姓氏,而次子没有这项权利,就必须改姓。比如九州有个名门大户叫大友氏,后代就曾改用志贺、田原、户次、元吉、鹰尾、三池等姓氏。
除了次子改姓外,遇到搬家、改行等情况,日本人也会改个新姓氏,以示重新开始。比如建立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本姓松平,随着地位的上升改姓德川;再比如江户时代有个豪商本来姓“山中”,后来在鸿池村从事清酒酿造,因此改姓鸿池。
事实上,日本经历的这种“取姓”现象,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早在母系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自己的姓,当时大概有20多个;到了周朝后因为实行长子继承制,次子只能取别的姓,这就是“氏”,要么来自封地或官职,要么来自祖先的名字。
比如孔子其实并不姓孔,他是商代王族的后代,本来姓“子”。由于他是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所以这支后裔就以“孔”为氏。还有,贵族也可以更改氏名。比如伍子胥的儿子曾逃到齐国避难,就把伍氏改为了王孙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姓氏同样也是贵族的专属。直到战国晚期,封建制趋于瓦解,纲纪混乱,大量原本无姓无氏的平民也效仿贵族,给自己立了个氏名。有些以国家为氏,比如齐、鲁、宋、邓、韩、赵、吴、陈等;有些以职业或居住地为氏。
这一发展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有数百年之久,所以中国没有“慌不择姓”的现象,姓氏大多很文雅。而且随着平民的参与,姓和氏失去了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逐渐融为一体,统称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