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楼市。
上个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之后,楼市的政策出现了个大转弯,房住不炒不说了,取而代之的,则是 “止跌回稳”。
等于是承认了房价下降的现实。
而上面给到的操作,是“严控商品房的增量”,以及部分省份的回收商品房,其实说白了,就是从供需上做文章。
严控商品房增量,是人为降低供给,市面上的房子少了,自然就变得稀缺了。
而棚改,则是人为增加需求。
这块可能第一次接触棚改的朋友不是很了解这个名词,我稍微解释一下。
所谓棚改,就是拆迁。
拆迁的时候,是增加房屋需求量,因为你本身是有房子住的,你没什么购买房子的欲望,而拆迁后,答应你的房子是不会立刻给你的,因为建设需要时间,可能两年,也可能五年。
那么这五年内,你没地方住,再加上拆迁给的一大笔钱,那么你天然会选择跑去买房,这就是增加了房屋的需求。
一边降低供给,一边增加需求,房子的价格,自然就有希望稳住,甚至是上涨。
实际上,拆迁棚改也是上一轮房地产神话的关键。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2015年前,全国主要城市的规划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然城市内发达的地区也有,但与之并行的,则是大量的城中村。
这些城中村,在官方眼里,肯定是不好的,有碍市容,消防安全隐患,全是问题。
但对底层人来说,城中村的存在,则是给了他们以机会。
最直观的,就是城中村的房价便宜。
在外面租房,一个月至少要6000块,但在城中村,只要你愿意牺牲住房体验,这个价格,可以卷到1000到2000块。
而且价格上,也有优势,我15年去北京玩的时候,正常北京街区一碗面,要卖到二十多块,但那个时候的城中村的,你是能找到12元上下的。
后来拆迁,城中村扒了后,就很难找到这么便宜的房租和吃食了。
一顿拆迁,便宜了房东,造福了房地产,带动了地方财政,只是那些被迫赶出去的老百姓,无人问津。
拆迁后,市面上的房子没了,需求就有了,连带着涨价去库存的操作,房地产来了一波大的。
棚改拆迁是上轮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抓手,我们现在拿出来,其实就是想重新把这个东西给利用起来,再拉拉房价。
只是房价到底拉不拉得上来这个事,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前段时间去上海看房,一个很明显的感触就是上海的房价,因为就我跟中介了解的那样,从去年到现在,上海地区房价普跌了30%。
中介是市场的接触者,他们的观察,比官方数据更准确。
因为价格对他们来说,代表着成交和佣金,是他们吃饭的玩意。
但这个降幅,没法打到公开数据上。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利益导向,因为大家来想就好了,为什么我们这里的数据这么失真,房价上涨的时候,数据不真,而房价下跌的时候,数据也不真。
你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影响不好,涨的太多,不利于宣传,跌的太多,也不好。
但实际上,这是利益导向。
上涨的时候,数据失真,是给到外地的朋友一个上车的假象,用没那么高的涨幅来吸引人来追高补涨,而下跌的时候,数据失真,是为了保护卖的房产价格。
从头到尾,数据失真的逻辑都很清楚。
那就是在土地财政导向的基础上,数据是为了土地财政服务的,只要房子能卖出去,地方好卖地,做什么数据都行。
类似这种数据还有什么情况吧。
比如某中部省会城市的保交楼计划,为了实现保交楼计划,确保烂尾楼数据为零,最后给到的操作是什么呢?
保交楼的资金没到位,但保交楼的法律保障可以到位,你说自己是烂尾楼,不好意思了,暂时不予立案,数据上就没烂尾楼了。
不利于团结的话,哦,不对,不利于保交楼,最好别说。
所以其实你反过来来看是什么呢?
从房住不炒到止跌回稳,本身就代表着很多东西。
止跌回稳这个词汇一出来后,你觉得政策是会允许房地产往下跌了呢,还是止跌回稳就是不允许房地产再跌了呢?
这个要看各地的理解,你可以理解成允许下跌,也可以理解成必须稳定。
这就是咱这潜规则的一种。
但怎么说呢?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出生率,居民负债率等等客观指标都已经呈现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房地产的未来,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大涨了。
市场是有客观规律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会以行政力量的意志而转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