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7份方案,却“填”不满祁连山南麓的8个矿坑|中央督察典型案例追踪

企业家日报 2024-01-05 21:04:30

8个毗连的露天采坑,边坡是大量弃渣,山体有多处疮疤,坑口总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眼前触目惊心的景象,位于祁连山南麓青海省西海煤炭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海煤炭)所属的柴达尔矿和柴达尔先锋矿。

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发布青海省海北州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不彻底,治理修复问题突出的典型案例,揭示了海北州一些地方在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历史遗留采坑、渣山治理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宽松软”问题。

企业主体责任的丧失和相关部门监管“宽松软”,让一座座矿山历经10余年仍得不到有效治理和修复,大地的疮疤如此醒目却痼疾难除。

2023年11月29日,督察组现场督察使用无人机拍摄,柴达尔矿采坑没有完成环境整治工作

仅一路之隔,未修复的矿坑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

2020年祁连山南麓木里矿区非法采煤事件的曝光,将祁连山地区非法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真相公之于众。打着生态修复治理的名义非法采煤,兴青公司给当地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所造成的破坏触目惊心。

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青海省督察期间,以青海省《木里矿区(江仓一号井)暨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政治方案》下达的798个“疑似图斑”为线索,重点前往祁连山地区查看矿山治理与修复情况。

目标很快被锁定。在一份《海北州刚察县采矿权综合整治汇总表》中,督察人员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2020年,当木里矿区工矿企业全面关停之际,刚察县境内与798个“疑似图斑”有关的大部分企业都停产或退出,但却有一家例外——青海省西海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柴达尔矿和柴达尔先锋矿仍正常生产。柴达尔矿直至2021年8月受“8.14”重大溃泥溃沙事故影响,才与柴达尔先锋矿一起停产整顿至今。

为何别人都停,它不停?按照相关政策应开展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效果又会如何?督察人员带着疑问出发了。

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督察人员来到柴达尔矿和柴达尔先锋矿已经停产的矿区。12月的高原十分寒冷,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

“这一处修复得还不错,回填后也种了草。”正当督察组成员以为此行会无功而返时,往前走了几步,立刻发现一路之隔的北面,有一个巨大的矿坑出现在视野中。

如此掩耳盗铃般的修复只是个例吗?

顺着这一思路深挖,督察组最终发现,柴达尔矿、柴达尔先锋矿两个矿区长期开采形成了8个相互毗连的露天采坑,边坡堆放大量弃渣,山体留下多处疮疤。截至督察进驻时,采坑应回填土石方量6694万立方米,实际只回填了865万立方米;16座渣山共计12600亩需要治理,仅完成7470亩,治理工作严重滞后。

2023年9月9日,督察组暗查发现,卫星图片显示柴达尔矿、柴达尔先锋矿长期开采形成8个相互毗连的露天采坑

7份方案“填”不满8个矿坑

典型案例指出,2009年至2020年,海北州和刚察县两级政府和企业先后制定各类治理整改方案共7份,都提出要限期完成采坑回填、渣山治理、地貌植被恢复等整治工作。

10余年过去,方案出了一份又一份,但矿坑治理却长期只停留在纸面上中,难以落实、落地。直至此次督察进驻,矿坑仍未回填,更遑论开展后续治理工作。

看着眼前并未完成生态修复的巨大矿坑,手中拿着矿坑修复通过验收并整改销号的文件。督察人员坦言:“这根本说不过去。”

根据刚察县人民政府提供的《关于刚察县八个矿坑恢复治理情况的说明》, 实际上,早在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时,督察组就曾反馈过海北州114宗矿山(含柴达尔矿和柴达尔先锋矿中的8个矿坑)未能按时限要求及时完成治理任务。

刚察县从2017年起,督促西海煤炭依据相关规定,对照渣山治理、采坑回填、环境整治、地表覆土、种草复绿等5个目标,按照“高削低填、衔接顺畅、过渡自然”的原则,加快工作进度。

企业也并非不治理,截至2019年,企业共完成回填平整面积865.35万立方米、边坡整治6.8万立方米、覆绿277万平方米。但8个矿坑的回填面积与应回填土石方量还是相差了6倍之多。根据刚察县政府提供的材料,2021年煤矿停业整顿导致收入锐减,对恢复治理的投入不足,才导致恢复治理工作缓慢。

督察人员在相关治理方案中还发现一个数据,8个矿坑要完全治理好预计需花费7亿资金。难度大、见效慢,一直是矿坑治理采坑回填推进困难的症结所在。诸多因素混杂,加上如此大的修复资金和漫长的时间成本,让破坏式开采给生态和经济带来的重创还在持续。

7道验收关口层层失守,对矿坑避而不谈也能整改销号

2019年12月,海北州、刚察县两级政府对8个矿坑的治理完成验收。这是当地有关部门最先开始对治理效果给予官方认定。

但就在州县两级验收后的第二年——2020年8月,祁连山南麓木里矿区非法采煤事件爆发。随即,青海省启动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多部门,对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的两市两州10个县涉及生态环保的矿山企业、建设项目和矿业权等数量、位置、合法性和生态环境状况等进行全面排查。此次排查共确定798个“疑似图斑” ,其中就包括此次典型案例提及的柴达尔矿的4个矿坑(7号图斑)和柴达尔先锋矿的4个矿坑(8号图斑)。

从2017年至今,历经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祁连山南麓木里矿区综合整治、青海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每一次都在传导压力,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但8个矿坑的治理始终提不上日程。

即便被纳入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798个“疑似图斑”整治范围,刚察县在2021年4月上报给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备案的治理方案中,也仅涉及部分渣山治理,对8个露天采坑避而不谈。

这样的治理方案不仅通过了,最终还变成了后续验收的依据。

典型案例指出,柴达尔矿和柴达尔先锋矿在整治任务未完成、整治目标未达到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自查、县级初验、州级验收、交叉检查组检查评估、省级考核验收、专家组总体验收和第三方评估等7道关口,并于2022年12月通过销号,层层把关却层层失守。

“我们思想认识不到位,以为前面(第一轮督察整改)已完成了整治,故未采取措施开展新的整治(798个“疑似图斑”的整改工作)。”文件中这样写道。然而在8个毗连的露天采坑面前,这一解释尤显苍白无力。

海北州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推进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不严不实,省和州县有关部门把关不严、督促指导不力,才是相关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翻阅资料,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开一处矿山、毁一片草原、损一方生态”的现象。这背后依旧是经济账和生态账的命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命题。

对于青海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为了一时的利益破坏最大的生态价值得不偿失。青海省这一最大的省情不会变,重要的生态地位更不会变,生态保护对于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终将开出怎样的生态文明之花?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重任在肩,使命如磐。

5 阅读:2659
评论列表
  • 2024-01-06 13:07

    [捂脸哭]说白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保护环境的要求相对立,保护环境成本太大,当地没有保护环境的自发动力

企业家日报

简介:做中国企业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