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在,也许你也会发疯

老巫追剧 2024-09-24 15:35:59

如今很多人都被学历困扰,每年考研和考公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大家也越来越焦虑,考中了自然欢天喜地,考不中就会垂头丧气。

这不禁让很多人想起自己读过的一篇文章《范进中举》,在这篇文章中,范进从少年参加考试一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终于考中了,但也终于疯了。

但是读这篇文章只觉得范进可悲,但事实上,范进不过是大多数人的缩影,其实人人都是范进。

要知道范进当年考中的官职,放在现在说不定大家也会发疯。

中举的难度

古代科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在刚开始,甚至没有所谓的科举制度,朝堂之中的官员,要么就是家中有权有势,要么就是自己走了门路。

直到后来,皇帝意识到这一情况的不妥当,这才开始规范官员选举制度。

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其实并没有改善这一情况。

因为大家要做官,就必须被世家门阀认可,他们觉得你品行端正能力出众,这才会给你当官的机会。

可是世家门阀大多喜欢挑选自己家中的人,或者是和自己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

用这一方法挑选出来的官员,并没有满足皇帝的期待和平民百姓的需求。

百姓需要一个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封建社会,当官是每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所在。

当了官就有了权力,就能在这个社会自保甚至是保护一方百姓,当然有些人当官也是想压榨平民百姓。

但无论目的是什么,都要有当官的机会。于是在明朝时期,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要想当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一步步考上来,这样才能被大家认可。

科举制度虽然不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公正,但在当时已经是百姓的福音了,有了科举制度,他们才有机会可以站在朝堂上。

考中了科举就能当官,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要比现在好上很多。

毕竟现在考研和考公,考上了也没有当时考中科举得到的待遇好。

但很多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科举的难度却是非常高的。

一个普通人要想参加科举,那么他首先要从县试开始考。

一共需要经过五个步骤,最后殿试结束考中进士,这才算真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时的进士,那可是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干部,可想而知,科举的难度有多么大。

而且科举对普通人来讲会更难,这是出于多个因素考虑的。

很多人现在觉得高考难,考研和考公难,大部分是因为觉得竞争人数过多。

但科举难,却是从每个角度来看都难以做到。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参加科举是需要钱的。

除了交钱参加考试,很多考生还需要他们去往其他地方参加考试,路费和住宿费饮食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对古代很多家庭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普通人靠着种地为生。

自己辛辛苦苦一年种的粮食,可能也就勉强够一家人吃饭。

这个时候还需要额外的钱来供家里的学生考试,这一笔费用就足以压垮很多家庭。

这不仅仅是参加考试的问题,家里要培养一个考生,需要培养他读书,需要交学费买笔墨纸砚等。

这些加起来,对普通农民来讲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寒门难出贵子,是因为他们很难负担起一个学生的开销。

考中科举的普通人,他们要经历无法想象的艰难才能走到最后,因此他们值得被我们敬佩。

科举的难度也远远超乎我们想象,是现在的考试所不能比的。

中举后的待遇

其实对于范进来讲,他从某种程度上算是比较幸运的。

范进能从少年一直考到老年,其中的花费自然不算少数。

在这个故事中,范进的经济来源是他的岳父。这位岳父是做屠夫生意的,在古代这并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古代讲究士农工商,农民的日子虽然过得寒苦,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高。

农民可以参加科举,但是商人不可以。

因此很多商人会选择和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学生结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学生。

然后自己可以给学生提供考试的费用,只希望他能考中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显然范进的岳父就是这么想的,屠夫虽然并不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赚的钱却足以支撑范进的开销。

甚至为了让这位女婿专心考试,屠夫还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给范进提供一个最好的生活。

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在范进身上,回看他的故事可以发现很多微妙的细节。

范进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最起码在他的家乡是这样的。

他参加县试,考中了童生。

又参加院试考中了秀才,这在大家看来简直就是前途不可限量。

而且秀才也能享受到一份特殊待遇,足够让很多人羡慕。

考中了秀才也就意味着有了官身,不能被轻易问罪和责骂。

就连县老爷见了秀才,都要尊称一句秀才老爷。

而且秀才在缴税方面也会受到优待,成为秀才是可以得到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秀才距离举人只有一步之遥,范进成了秀才之后,在大家心中他好像已经成了当朝大官一样。

可现实却是,范进之后多年再也没能考中举人。

屠夫的态度变换非常明显,他愿意和范进结亲供养他考试,就是因为希望他可以考中举人。

他选择范进,也是看中了他可以早早考中秀才,前途不可限量,已经做好了跟着范进享福的准备。

可是范进却在之后屡次考不中,一次两次还可以说是没发挥好,三次四次屠夫还能骗自己是考试太难。

但次数多了,屠夫的耐心早就耗尽了。

范进在他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他开始后悔为什么要选范进,觉得自己非常倒霉。

他对范进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邻居们也开始嘲笑范进,笑话他屡试不中。

可当范进真的考中了举人,大家在震惊之余就又开始尊敬范进。

屠夫甚至都开始叫范进“贤婿”,左邻右舍也都尊称他“举人大人”。

范进的待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次是向着好的方向改变,他又成为大家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中举前后的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其实就是利益相关。

屠夫觉得范进是在浪费自己的钱,于是对他没有好脸色。

但当范进真的中举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因为范进中举给他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利益。

而街坊邻居自然也上赶着恭喜范进,希望能得到一些好处,他们也不敢再笑话范进,因为不敢冒犯“举人大人”。

在这种情况下,范进的待遇发生改变其实是非常讽刺的,这也是作者的绝妙之处。

为什么要疯

那么范进为什么要疯?好不容易考中了举人,结果却疯了,这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首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范进中举得喜悦,当时的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如果现在让大家参加一个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县长,想必也会有很多人高兴疯了。

古代的举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们可以直接被授予县令的职位,掌握一个县的生杀大权。

这对于古人来讲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

现在让大家当县长,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喜悦,大家可以做很多事情。

但在古代,县令和平民的差距天壤之别。

当了官有了权力,这在普通人心中就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范进这么大的年纪,考了这么多年终于中了举人,在这种强烈的喜悦下,疯了。

其次,当然也有作者的刻意描绘。文章通篇在表达一种讽刺的效果,尤其是范进疯了之后讽刺意味达到了顶峰。

范进中举之后,他周围的人态度大为转变。

可以侧面反映出,范进在没有中举的这些年中到底遭受着什么样的待遇。

长期生活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范进的心理状态自然不健康。

他可能日日夜夜都在幻想自己能中举,但等到真正考中的那天,喜悦冲昏了头脑。

范进一时间也分不清到底是现实还是幻想,就这么疯了。

其实把目光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有很多人终其一生连秀才也考不中。

像范进这样一把年纪还能考中的人也几乎不存在,作者在文中已经给了范进一个较为美好的结局。

实际上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只会更加残酷。

结语

《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事情。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范进考了几十年已然魔怔。

一朝考中了也没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因此大家要放平心态,与自己和解,不要钻牛角尖,只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已。

0 阅读:333

老巫追剧

简介:跨国小侦探,揭秘国际幕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