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6日,这是一个应被载入史册的伟大日子——“四人帮”被粉碎了。
原本在一切重归平静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纠正冤假错案的问题了,但到了11月,“四人帮”的骨干成员郭玉峰,却仍担任着中央组织部部长一职,手里掌握着中央的组织和人事大权,导致许多冤假错案得不到纠正。
那么,这个郭玉峰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郭玉峰,河北省海兴县人,1919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
抗日战争时期,郭玉峰曾先后担任过晋察冀三分区二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委、团政治处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又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郭玉峰屡受拔擢,后担任军政治委员,并于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在革命战争年代,郭玉峰作为军队干部,为我军作出过突出贡献,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总体而言,郭玉峰的军旅生涯相对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值得过多赘述的地方,但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原本平淡无奇的仕途变得“动人心弦”。
这个人正是——康生!
康生对郭玉峰有着很高的评价,还曾夸赞他是:解放军几十位军政委中“最优秀的”。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康生便将自己的这位“爱将”派到了中组部和中监委“支左”,不久后就被授予掌管中组部的大权,一跃成为了中组部的“一把手”。
但这还没完,在这之后,郭玉峰又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一直到1977年底,郭玉峰把持中组部长达10年之久,可谓树大根深,难以撼动。
1976年10月后,许多人纷纷向中央写信,要求派人调查中组部的问题,但久久未见答复。
在郭玉峰的把持下,整个中组部对于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始终持消极、抵触之态度。渐渐地,中组部已然成了一座“官衙门”,把来访者全部拒之门外。
特殊时期结束后,曾受到冲击的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到中组部上访,想诉说自己在这一时期的遭遇,并要求落实政策,给他分配个工作。
按理说对于这样的老同志,郭玉峰应该要根据政策如实办理才对,结果他却让人将舒同拦在了门外。
作为曾经的“封疆大吏”,舒同在北京有很老战友和老部下,但经过10年的动荡,很多人都没了音讯,他也不便贸然地去拜访他们,于是只好先到中组部的招待所暂住,等到打听到熟人的消息后再离开。
不料此事却被郭玉峰知道了,他当即指示招待所的工作人员把舒同的手提包扔出门外,工作人员还恶狠狠地对他说:“郭部长指示,你从哪儿来就回到哪儿去!”
类似于这样的事件可谓不胜枚举。
比如著名的文化名人夏衍、楚图南,还有原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曹瑛、原对外文委副主任陈忠经这样的老同志,由于在特殊时期被说成是“社会糟粕”,因此一度没有人敢用,只好闲赋在家,郭玉峰对此也是不闻不问。
还有在外地受到“关押”的很多省市级老干部们,纷纷给中组部写信,要求早日复出工作,结果郭玉峰仍不予理睬。
一些同志为此还非常地生气,愤怒地责问郭玉峰: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再这样拖个没完没了,难道要把我们拖到下棺材吗?”
尽管特殊时期结束后,干部人事的问题非常紧要,但郭玉峰始终是充耳不闻。
对此,很多老干部纷纷向中央反映郭玉峰的问题,但一时并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决定动用“大字报”的形式,将郭玉峰的问题公诸于众。
这些大字报中明确指出:这些年中组部在郭玉峰的把持下,已经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阎王殿”了……
郭玉峰得知老干部们已经在贴他的大字报后慌张不已,他指使人在前面撕,老干部们就在后面贴。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胡耀邦的耳朵里,当他拿到这些大字报时,气得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并自言自语道:“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谁下油锅!”
1977年12月初,在叶帅、邓公、陈云等老一辈领导同志的积极干预下,决定将郭玉峰调离中组部,并推荐由胡耀邦接任中组部部长。
后来,康生的问题被检举揭发出来后,作为他的爱将的郭玉峰也被开除了党籍,后于2000年去世。